周菁 周曉玲
1.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北海校區基礎部;2.泰國格樂大學;3.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在后疫情時代,線上的國際中文教學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實施線上的國際中文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工程這一進程中,面對如何結合其發展新方向、新形勢和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線上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改革,是后疫情時代,國際中文線上教學面臨的新挑戰。
由于疫情影響,探索應用新技術,研究新技術與線上國際中文教學的結合是時代的必然要求。人類社會的發展已進入人工智能大數據時代,科技生活瞬息萬變,給國際中文教育教學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發展必須搭上科技高速發展的快車,適應新形勢下語言教學發展的新要求。關注新技術與國際中文教育教學的研究結合,新技術給國際中文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帶來了挑戰,同時也提供了機遇。未來必然是新技術高度融入的國際中文教學才能適應智能化學習的需要,促進國際中文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下,后疫情時代,漢語國際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與偉大使命。對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的同時實現不同文化共存共繁榮的目標。
疫情期間我們領略到了網絡教學的深遠而廣泛,同時預見到了網絡漢語教學的遠大前景。疫情過后的網絡漢語教學可能仍以某種形式存在于漢語教學之中。例如:(1)后疫情時期,很多學校仍會繼續采取線上教學的形式,把課堂搬到網上。(2)疫情過后,混合式教學,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而線上教學的比例增加可能會是大趨勢。(3)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將出現真正的網絡漢語教學課程,即專門為網絡教學設計的漢語課程。網絡漢語課程教學將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漢語教學渠道,即使沒有漢語學校,沒有漢語教師,甚至沒有中國人的任何“角落”,也能實現漢語教學。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漢語教學的網絡化正在迅速發展。從根本上改變漢語教學的面貌,網絡教學將深深扎根在漢語教學之中,網絡漢語教學的飛速發展,改變著漢語教學的發展方向。疫情以來,國內外各大高校的在校留學生數量無幾,然而網絡教學的途徑很好地填補了這種“空白”。疫情期間,語言教學網絡教學的很多做法也可以達到面對面課堂教學難以達到的效果。(崔永華,2020:3-8)
1.后疫情時代對漢語國際教育人才的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后疫情時代,在進行漢語的國際推廣進程中,線上的國際中文教學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處于后疫情時代這一特殊形勢之下,線上國際中文教學的整體結構和管理模式不容忽視。高校作為漢語國際教學的主力軍,面對疫情壓力,在線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從事國際中文教學的教師和輔助人員壓力倍增。后疫情時代對漢語國際教育人才的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疫情期間教材問題
當前線上國際中文教學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缺乏與之相對應的適用于網絡教學的語言學習材料。針對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的學生,線上的漢語國際中文教學須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必須針對不同國別的學生差別化的需求特點,線上的漢語國際中文教學如何進行有的放矢的“因材施教”。網絡教學模式下,國際中文教學對教學資源的需求和依賴更為明顯。網絡教學衍生出多種網絡教學資源,如:電子書、教學案例庫語料庫、數據庫、慕課微課等。所有能夠用于網絡教學的資源都可以稱為網絡教學資源。疫情背景下,著力開發新資源、整合新資源,并實現網絡資源的共建共享,共創共享語料庫成為當下的需求。后疫情時代解決教材問題勢在必行。
1.新興社交媒體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已經起步的線上漢語教學不但可行,而且有望成為漢語教學與研究的新興領域,也是把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發展新方向,積極探索的新領域。
2.疫情期間“互聯網+”與“智能+”技術輔助在線的國際中文教學
后疫情時代,“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的在線教育教學形態,在引領線上的國際中文教學教育發展前行,智能輔助教學的網絡軟件正在遍地開花、在線課堂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探索也在如火如荼開展、在線教學與學習以及學術研討交流正在有序開展、與學生在線與導師進行溝通與反饋學習效果、學生的學習大數據智能分析等,無不依靠“互聯網+”與“智能+”技術。(徐曉飛,2020:4-7.)
受制于網絡條件,部分教學活動受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方面,線上課堂受網絡條件影響,難以實現與線下課堂相同的師生、生生零距離、無障礙互動。線上教學還存在技術、平臺、網絡條件、教材、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問題等需要優化和進一步探索。針對這一問題,崔希亮的研究較為突出(崔希亮,2020:291-299)
線上的國際中文教學存在的劣勢主要有以下幾種:
1.課堂互動效果不容樂觀。漢語語言教學課堂中的師生互動(teacher-students’ interaction)、學友互動(peers’ interaction)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在真實的面對面的環境中進行互動的情境更有效也更真實,共情也更易產生。而目前的教學技術條件,線上課堂進行互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顯而易見,師生互動和學友互動的方式比較單一,老師問、學生答的形式比較多見。
2.教學質量監控的困難。線上的漢語教學課堂,教師作為監督者和質量監控者的作用被弱化,對教學效果的影響較大。重視學生學習數據的分析利用以實現“因材施教”等。線上教育是,必須重視教務線上進行教學質量監控的問題。教務的關鍵任務主要是“組織管理”與“教學評價”,主要包括:線上與線下的教學配合,班級組織,教學團隊組織,課程體系設計,教學標準與評價體系的制定,教學評價結果的社會應用等,才能保證中文線上教育的成果。中文學習者分布在不同時差的世界各地,多模態、融媒體技術的利用在輔助線上教學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語言學習需要交互性,需要交際者的配合和情境參與互動等,這是線上教育無法實現的,是線上漢語教學的弱勢。怎么揚長補短,這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李宇明,2020:437)
3.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以及學習者的心理變化。面對面教學環境和網絡教學環境中的學習者心理狀態具有明顯的較大的差異,學習者的焦慮、在網絡環境中被關注的程度、對漢語學習的動機和態度等等都因疫情而發生改變。
漢語人才培養須充分適應不同國別不同區域“多層次”“多向”的需求。在學科建設方面,重視國內外漢語教學研究,革新人才培養機制,做好學科內部基礎研究;在漢語教學方面,研究總結網絡的國際中文教學規律,開發線上漢語教學資源,建設線上的國際中文教學平臺,研究新技術與漢語的結合。通過針對性的應對工作,促進后疫情時代漢語國際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解植永,2021:81-91+160)
后疫情時代,在以網絡授課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下,電子教材、教學課件、慕課課程、教學素材庫、教學數據庫等在建設“中文+"專業課程群,打造多語種國別化文化通識體系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新文科"背景下,命運共同體理念倡議下,如何實現漢語國際教育全面的跨越式的發展,是國際中文教學正在探索的新課題。
由于疫情影響,探索應用新技術,研究新技術與線上國際中文教學的結合是時代的必然要求。人類社會的發展已進入人工智能大數據時代,科技生活瞬息萬變,給漢語教學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漢語教學必須搭上科技高速發展的快車,適應新形勢下語言教學發展的新要求。關注新技術與漢語教學的研究結合,新技術給漢語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帶來了挑戰,同時也提供了機遇。未來必然是新技術高度融入的漢語教學才能適應智能化學習的需要,才能適應漢語國際教育的長足發展。(解植永,2021:160)
注重國際中文教學模式創新,采用線上與線下的混合式教學,同時,注重本土化教材的開發和本土化教師的培養將有利于漢語國際教育發展。本土化的對外漢語教材的最大優點就是具有針對性,比較貼近學習者的真實生活。國別化教材的編寫只有以研究本土文化、語言表達、語言使用習慣為基礎,對漢語國際教育的教材本土化,才能使所編寫的教材具備實用性,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對外漢語教材本土化的研究還在起步階段,但漢語教材本土化的進程正在不斷加快。(鄭通濤,2010:1-8)
語言政策、漢語教學傳統、教學理念、學習者的不同需求要求我們在進行普適性的研究之外,應當開展國別化和區域化的教學研究。國際中文教學最大的合作伙伴在周邊國家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目標國家和區域進行專門的針對性的研究將是重要課題。國際中文教學的規模和層次也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崔希亮,2010:73-81)
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方面的研究人員共同參與合作師資隊伍建設是關鍵的關鍵。研究團隊應該包括有遠程教育專家、漢語教育機構管理者、一線漢語教師、網絡技術專家、教學資源開發商,共同協調合作。(崔希亮,2011:100-108)
通過采取了遠程學習措施,“互聯網+”為國際中文教育提供了發展平臺,同時國際教育信息化建設尚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有待進一步加強網絡環境下的語言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
面對疫情,通力解決國際中文教學與文化的關系問題、跨文化交際的問題、漢語教師培養問題、教材的本土化問題、國際中文教學中現代信息網絡多媒體技術使用問題等,在后疫情時代,如何使國際中文教學穩步、健康地走向世界。(陸儉明,2016:34-37)
需要做好應對預案,研究積極可行的對策,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就能順應時勢要求,推進漢語國際教育的持續深入發展,為漢語的國際化作出貢獻,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的貢獻。(崔希亮,2018:435-441)
加速開發研制、建設靈便多樣、有效的線上漢語國際教育資源。在多媒體教育的基礎上,漢語國際教育的信息化、數字化程度不斷提高。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導向是結合線上教學平臺,進一步加速開發研制能應對多個語種、更具創新性的漢語國際教育線上資源,以及采用智慧教學系統等。
針對后疫情時代的線上國際中文教學SWOT分析矩陣圖,如下圖所示:

疫情以來,如何科學應對?
增強學科交叉應用,構建完善的線上漢語教學課程體系。實施“漢語+”國際中文教學新模式的改革,不僅突出漢語與中華文化的有機結合,固本強基,而且采取實習實習,尤其是“海外實踐”,“跨境中文應用”等多種途徑和方法,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
后疫情時代,學界關于國際中文教育,以探討線上的國際中文教學模式尤其是互動模式、教學方法、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對線上的國際中文教學對互聯網技術的要求及應對的策略為主;同時也就如何解決漢語學習者人數減少、國際中文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市場化機制不健全、國際中文傳播受限、學科規劃和頂層設計缺位等問題開展研究。(高育花,2021)
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混合式的培養模式,將成為未來人才培養的新常態,特別是對海外漢語教師的培養和培訓來說,線上模式具有極大的優勢。(張旺熹,2020)
后疫情時代,國際中文教育的教學模式、方法的改變,歸根結底是對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挑戰。
教師層面:一方面,教師的“教”,后疫情時代,線上的國際中文教師應當創新教學管理方式,多與學生進行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學習新的線上教學的技能與相關理論,以此來更好地指導自己之后的線上教學。另一方面,預案的準備。相關教學單位要提前做好教學預案,以備不時之需。后疫情時代,面對突發事件時,教學單位應當迅速、高效地組織教學人員進行線上教學,同時也應當及時通知學生做好線上學習的相關準備。(柴臨冬,2021)
學科建設層面:一方面,加強學術研究。重視國內外漢語教學研究,做好學科內部基礎研究,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建立國際中文教育智庫。另一方面,加強國際中文教育相關學科建設,革新人才培養機制,實現全面跨越式發展,應加快完善國際中文教育全球和區域布局,強化安全風險防控機制,積極應對中文教育低齡化趨勢,全面推動本土化、特色化與智慧化發展等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轉型發展的因應對策,加強產教融合,加強國際中文教育制度和標準體系建設,整合研究資源,提高國際中文教育的學科地位后疫情時代,在多領域充分發揮國際中文教育的作用。
在后疫情時代,積極補足我國國際中文在線教育的短板,發揮其潛在戰略價值,提高中文國際傳播能力。(文秋芳,2020)
后疫情時代,從互聯網教育事業和互聯網教育產業兩個維度看,互聯網教育對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變革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和影響。互聯網教育給整個教育體系帶來整體性變革,互聯網教育帶來了教育目標觀、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學習觀、評價觀等一系列的變革,并在各個因素變革形成合力的基礎上,對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做出了初步的構想。(易凌云,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