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龍 王繼春 李梁華 文浩宇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大桂山林場,廣西 賀州 542800)
森林資源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森林資源包括林區所有林木、林地、植被、動物、微生物和構成森林環境的水資源、土壤資源、氣候資源等。狹義的森林資源概念,通常是指各種林地面積和森林蓄積量。常講的森林資源主要是林地和林木兩方面。林地條件是指森林所占用土地的數量和質量。林木條件是包括樹種、林分結構、林木蓄積量和生長量。廣西國有大桂山林場是自治區十三家直屬林場之一,幾十年來一直從事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及附屬產品。近十年來,林場把握林業發展的趨勢,加快森林資源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杉木、桉樹等用材林,加快發展珍貴鄉土樹種、針闊混交林,以及油茶經濟林,森林結構有了一定的變化。在此背景下,進行森林資源變化分析,研究森林資源發展趨勢變得十分重要。
廣西大桂山林場位于東經 111o20′5′′~111o54′39′′,北緯23o58′33′′~24o14′25′′,地處廣西東部,地跨賀州、梧州兩市,大部分面積落在賀州市的八步區和平桂管理區境內,少量面積落在梧州市蒼梧縣境內。林場屬于中低山地貌類型,林場境內海拔一般為200~600 m,最高海拔大桂山1204 m,最低海拔80 m。林場位于北回歸線附近,屬我國濕潤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林場年平均氣溫19.3℃,極端最高溫39.7℃,極端最低溫-2.4℃,年積溫6243℃;年平均降雨量2056 mm,年蒸發量1275 mm,降雨量大于蒸發量;年平均相對濕度82%;無霜期354天。林區優越的氣候資源十分適宜森林經營培育。
大桂山林場創建于1957年,行政上隸屬于自治區林業局管轄,是自治區直屬國有十三家林場之一,公益二類事業單位。林場下轄茶沖、清水、六排、東葉、仁義、和平、北婁等七個分場,賀州、梧州、藤縣、蒙山、恭城等5個造林部。總場設有辦公室、黨群辦公室、人事教育科、計劃財務科、監察審計科、營林科、產業科、市場營銷科、林政資源管理科、安全生產與防火辦公室、林業調查設計隊、營林項目質量監理部、后勤服務中心等部門。林場現有職工1109人,其中在職586人,離退休523人。在職職工中,具有高級職稱7人,中級職稱 116 人,初級職稱47人。林場經營總面積118.35萬畝,活立木總蓄積630多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89.94%。林場主要經營商品木材、花卉苗木、油茶、靈芝等林下種植、林產品及農資貿易等業務,資產總額約33億元。
主要對大桂山林場從2013年到2019年的土地利用及森林資源動態變化進行以下幾方面的分析: 各類土地面積變化:主要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無立木林地以及森林覆蓋率變化分析;蓄積量變化:主要包括總蓄積量變化分析;林種結構變化:主要包括林分各林種的面積變化分析;樹種結構變化:主要包括林分各主要樹種的面積變化分析;齡組結構變化:主要包括林分各齡組的面積結構變化分析;林地單位面生產力變化:主要包括各樹種的單位面積蓄積量變化分析。
用對比分析方法,對 2013 年和 2019年大桂山林場的林地和林木資源數據進行動態分析比較,進而得出林場在各類土地、蓄積量、林種結構、樹種結構、齡組結構和林地單位面生產力等方面的動態變化情況,尋找其中規律,結合經營措施,提出合理的經營對策,使森林資源的數量、質量、分布和格局更趨于合理,森林質量逐步提高,為林場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由表2.1可以看出,林場2013年土地總面積為43193.3 hm2, 而 2019 年土地總面積為 43196.48hm2,面積略有增加,增加了3.18hm2,主要原因是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界限修正的結果。從2013年到2019年,有林地面積增加了1505.4hm2,灌木林地面積減少了68.52hm2,無立木林地面積減少了493.73hm2。主要原因是林場對部分灌木林、無立木林地等進行了造林,營造杉木、桉樹等用材樹種以及米老排、閩楠、刨花潤楠等珍貴鄉土樹種,造林面積大于采伐面積,人工未成林轉化了部分成為有林地,有林地逐年增加。森林覆蓋率從2013年的86.56%增加到2019年的89.54%,增長了3.9%。提高的原因是森林面積的增加。

表2 .1 各類土地面積變化動態表 單位:hm2
林場2019年活立木總蓄積量3903185m3,與2013年3211979m3相比,總蓄積量凈增了691206m3,增加率為21.52%。活立木總蓄積量的增加主要原因是林場森林經營水平不斷提升,馬尾松、闊葉樹等單位面積產量大幅提高。
由表2.2可以看出,林種結構變化的特點是:防護林、特種用途林、經濟林面積減少,用材林面積增加。與2013年相比2019年防護林面積減少48.58hm2,特種用途林減少149.28hm2,經濟林減少了79.58hm2,用材林增加了149.28hm2。主要原因是:防護林減少是因為林場將部分沒有防火功能的防火林帶區劃為用材林,特種用途林減少是因為調整了大桂山林場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將不集中連片的森林公園(特種用途林)范圍區劃為公益林,經濟林減少是因為林場把部分經濟林改種了桉樹、杉木、閩楠、刨花潤楠等用材樹種。

表2 .2 各林種面積變化表 單位: hm2
林種結構變化后,2019年防護林、特種用途林、用材林、經濟林的面積比例為6.5:13.0:78.8:1.7。
由表2.3可以看出,主要樹種變化的特點是:馬尾松、桉樹、其它闊葉樹,杉木面積大量增加,珍貴鄉土樹種面積增加。與2013年相比2019年馬尾松、桉樹、其它闊葉樹,面積分別減少了159.6、819.53、1285.62hm2,杉木增加了3857.3hm2,珍貴鄉土樹種增加667hm2,其主要原因是:林場樹種結構調整,采伐馬尾松、其它闊葉樹、桉樹后,大力發展種植杉木用材樹種及刨花潤楠、閩楠、米老排等珍貴鄉土樹種。

表2 .3 喬木林主要樹種面積變化表 單位:hm2
齡組結構反映了林分齡級的均衡水平,是森林資源能否實現永續利用的主要指標之一,各類林分的齡組結構合理與否,是決定林場,尤其是大林區的森林資源是否能夠實現可持續經營的基礎。由表2.4可以看出,林場齡組結構有所變化,主要表現為幼、中齡林增加,近、成、過熟林比重減少。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林場對桉樹經營模式調整,延長培育年限,桉樹主伐年齡從前期的5年,調整為7年,因此,桉樹的齡組區劃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林場這幾年營造了大量杉木及珍貴鄉土樹種,中幼齡林面積增多。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過熟林的面積比例由2013年的1.3:2.5:2.5:3.7變為2019年的1.4:3.6:2.2:2.6。

表2 .4 各齡組面積變化表 單位:hm2
林地生產力由各樹種單位面積蓄積量以及平均公頃蓄積量體現。如表2.5所示,平均單位面積蓄積量由2013年的88.7m3/hm2,增加至2019年的103.4m3/hm2,增加了14.7m3/hm2。馬尾松、其它闊葉樹的單位面積蓄積量均有提高,杉木單位面積蓄積量減少,桉樹單位面積蓄積量略有減少。杉木單位面積蓄積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林場大量新種杉木林,幼齡林面積增多;桉樹單位面積蓄積量略有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上一期人工調查與這一期激光雷達技術測量林木數據的差異性有關。

表2 .5 主要樹種單位面積蓄積量變化表 單位:m3/ hm2
林場有林地面積 38293.4hm2,占全場土地總面積的88.65%,森林資源面積比較大。森林覆蓋率是反映全場森林面積占有情況或森林資源豐富程度及實現綠化程度的指標,又是確定森林經營和開發利用方針的重要依據之一。林場森林覆蓋率從2013年的86.56提高到2019年的89.94%,森林覆蓋率逐年提高。
全場活立木總蓄積量3903185 m3,比2013年增長了21.52%。林場平均單位面積蓄積量為103.4 m3/hm2,超出廣西平均水平64.5 m3/hm2(廣西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簡稱“連清”) 60.3%。
2019年防護林、特種用途林、用材林、經濟林的面積比例為6.5:13.0:78.8:1.7。防護林和經濟林比例較低,用材林比例過高,影響到森林資源生態效益,不利于森林資源的持續利用。
林場樹種以松、杉、桉、其它闊葉樹為主,尤其是桉樹面積達到9302.17 hm2,其它闊葉樹14485.38 hm2,珍貴鄉土樹種僅為1595.2hm2,比例分別為23.74%、36.98%、4.07%,珍貴樹種、經濟樹種較少。
盡管林場喬木林平均單位面積蓄積量相比廣西平均數較高,但杉木、桉樹樹種的單位面積蓄積量還相對較低,還有待進一步挖掘潛力,提升經營水平,提高其生長量和林地生產力。
根據上述森林資源特點,結合當前國家對林業的積極政策以及先進的經營理論,為了促進林場森林可持續經營,提高森林質量和林地生產力,發揮出森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的最大效益,研究認為,需要采取以下經營對策。
林場2019年無立木林地面積有1258.77hm2,占土地總面積43196.48 hm2的2.9%,如果可以把無立木林地全部轉化為有林地,可以提高森林覆蓋率2.9個百分點。因此,要加大對采伐跡地、其他無立木林地的造林更新力度,使之轉化為有林地,確實提高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
根據森林分類區劃,分類經營,將森林實現多目標功能,促進森林可持續發展。林場賀江兩岸的森林為保護水源的重要防護林。林場雖然把大部分賀江兩岸森林面積劃分為生態公益林,但還有四分之一面積為商品用材林。因此,要把賀江兩岸森林基本全部劃分為保護水源的防護林。還應把林場高速公路、鐵路、二級公路兩旁的商品用材林轉化成護路林,從以上兩點來擴大防護林的面積,降低用材林的比例。
在樹種結構調整中,要減少桉樹面積,適當減少其它闊葉樹面積,增加珍貴鄉土樹種、經濟林樹種的面積。因此,林場要利用國家儲備林建設、中央財政造林補貼、珠江防護林工程和油茶“雙千”計劃項目實施,在每年的造林更新中,逐漸增加種植珍貴鄉土樹種、油茶經濟林樹種。加大對低劣、殘次的闊葉樹改造,營造針葉和闊葉混交林,加快樹種結構調整,提高森林質量。
從兩期二類調查數據對比可以看出,林場齡組結構正趨向合理變化,但還要提高近、成、過熟林的面積比例。因此,首先,要嚴格控制采伐量,按照年伐量應低于用材林年生長量的原則進行采伐;其次,采伐要合理,原則上只采伐用材林的成熟、過熟林。
實行良種良法良地,提高森林經營水平。以國家儲備林建設及中央財政補森林撫育補貼項目為抓手,大力開展杉木及珍貴樹種等中幼林撫育施肥,加強撫育間伐。利用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林業機械化等先進科學經營措施,精細化培育桉樹,提高單位面積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