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過后,氣溫逐步回升,伴著縷縷和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田地間玉米幼苗破土而出。天剛蒙蒙亮,梨樹縣梨樹鎮宏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文鏑就下了地,查看前些日子所播種玉米的出苗情況。
見苗三分喜。看著一株株嫩綠的幼苗,張文鏑喜上眉梢,“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啊!”據介紹,自梨樹模式推廣后,黑土層越來越厚,有機質越來越多,苗出得越來越好,糧食產量越來越高。“之前每公頃土地最多打1.8萬斤糧,現在能達到2.5萬斤以上。”張文鏑說,土地集中連片,大型農機具都派上了用場。種地快,產糧多,大伙一年比一年樂呵!
梨樹模式的研究與推廣始于2007年,至今經歷了16個年頭,從建立第一塊面積225畝的試驗基地以來,經歷了試驗、示范、推廣3個階段,目前在全國推廣面積已經達到7100萬畝。
作為全國聞名的產糧大縣和黑土地集中連片區,梨樹縣的黑土地曾長期“透支”,黑土層變薄,有機質下降。吉林省監測數據顯示,全省黑土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曾從上世紀50年代初期的8%下降到不足2%。
現如今,梨樹模式讓退化的黑土地重煥生機。
梨樹模式是什么?“這個模式是對傳統耕作方式的變革。通過玉米秸稈全覆蓋免耕技術,實現保護性耕作,關鍵是少動土。”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解釋:過去農民種一季玉米,地要反復整、壓4次,會破壞黑土層結構。現在用上秸稈覆蓋、條帶休耕、機械化種植,清理秸稈、開溝、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工序一次作業即可完成。
“過去下種前,要把地打理得一個草刺兒都沒有,現在要少耕、免耕,這樣的種法能出苗嗎?”“說著簡單,這要是種不好,一年到頭不白忙活了嗎?”起初,張文鏑和社員們對梨樹模式半信半疑。
王貴滿看出張文鏑的顧慮,二話不說張羅著幫他包了塊地,“你按這個方法種,準保沒錯,賠了算我的!”
等到第二年出苗時,大伙兒都吃了一驚:苗出得齊刷刷,土質油光發亮,稈子長得又粗又壯。原來,秸稈全部還田,增加了土壤有機質,防止了風蝕和水蝕,莊稼整體密度的提升和不深松的耕作模式,都大大增強了
玉米抗倒伏能力。
張文鏑說:“傳統種植從種到收,一公頃要花2200元左右,現在采用秸稈覆蓋免耕播種,一下省了800元,還能增產1000多斤,加上750元的保護性耕作補貼,相當于增收2500多元呢!”
一下子,全部社員都成了新技術的“粉絲”,越來越多農民想嘗一嘗“甜頭”,紛紛加入合作社。“社員不用出力種地就有收入、有分紅,他們還在合作社打工,一年下來比之前多賺2萬多元。”就這樣,跟著科技的步伐,宏旺農機專業合作社越干越大,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甜。2007年,宏旺農機專業合作社剛剛成立時,僅有8名社員,發展到2022年,已經注冊登記152人,帶動農戶達到480戶。
“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希望鄉親們再接再厲,總結經驗,不斷推廣,同時要鼓勵全國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合作社,探索更多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路子來。”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梨樹,對梨樹模式及專業合作社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這讓生在黑土地、長在黑土地、奮斗在黑土地上的人們干勁十足、信心百倍。
深入推進黑土地保護工程,打造“梨樹模式”升級版……不到兩年時間,梨樹縣糧食產量增長了約8%。2021年梨樹縣建立了14個縣級“梨樹模式”核心基地、113個鄉級“梨樹模式”示范基地、944個村級“梨樹模式”展示基地,全縣232萬畝耕地采用了保護性耕作模式,2022年預計達到275萬畝。
“過不了幾天,我們就要開始打除草劑了。”又是一年耕種忙,張文鏑帶著鄉親們穿行在田間地頭,播撒著春天的希望,期待著秋天黑土地上結出豐碩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