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娜
(重慶致衡規劃勘測設計有限公司,重慶 404100)
城市近郊鄉村兼具鄰近城市的地理環境特征、鄉村的生態環境特征,能夠為城市老年人提供田園般悠閑的養老生活。相對而言,城市中生活的老年人有限的活動空間、惡劣的生態環境以及高昂的生活成本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城市近郊鄉村則成為城市老年人養老的首選之地。在養老產業發展、國家政策支持以及老齡化社會形勢的共同作用下,鄉村型養老產業規劃建設工作發展迅速,相關企業或城鄉規劃設計單位有必要針對近郊鄉村與養老產品的融合規劃進行深入研究,以滿足現階段的城市養老需求。
老年人生理特征主要為身體的衰老,生理功能、身體內部和外觀等各方面都呈現出衰退、老化等問題,如頭發變白、皮膚松弛、牙齒松動脫落、臟器萎縮、消化功能衰退等,還具有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各種感官能力衰退等特征,對于城市充滿噪音、各類污染的環境抵抗力較差,容易產生各類疾病問題。在心理特征方面,老年人通常處于退休狀態,相對以往的生活節奏和狀態均有所變化,部分老年人甚至難以接受經濟與社會地位的改變,而子女無法伴隨左右、閑暇時間大幅度增加等情況導致老年人更容易產生抑郁、孤獨、失落等情緒,而眾多不良情緒也成為誘發老年疾病的重要因素。
在養老需求方面,老年人養老期間需要確保生活環境、水源、飲食等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滿足,近郊鄉村養老地則需要確保生活環境的安全舒適性,能夠提供綠色健康的有機食品,具備環境無污染、無噪音,交通不擁擠,景觀環境生態環保等特點,能夠滿足老年人慢節奏的生活需求;針對老年人的心理特征,養老地需要從社交、獨立、價值、安全、尊重等各方面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1.2.1城市近郊鄉村綠色休閑養老模式的特征
近郊鄉村處于鄉村與城市生態系統的緩沖區域,也是城市物流與人流的疏散區域,相對普通鄉村而言,近郊鄉村與城市的聯系更加緊密,在地理位置上位于城市邊緣的鄉村能夠受到城市文化、經濟的輻射,更容易在城市的推動下得到發展。近郊鄉村能夠更便捷地實現與城市能量、資源、物質的快速交換,具有優勢互補的效果。在功能性方面,近郊鄉村具有景觀、資源、生態、生產、經濟等多樣化的功能,如為城市的經濟增長提供助力,為城市的生態平衡和鄉村氣候調節提供助力,能夠作為城市的綠化隔離帶實現對空氣污染的有效凈化,還可以借助自身的田園風光、農業觀賞產品作為城市具備休閑度假場所,能夠有效滿足城市老年人的綠色休閑養老需求。
1.2.2城市近郊綠色休閑養老模式發展需求
在經濟增長方面,將養老產業帶進城市近郊鄉村,鄉村的建設發展能夠借助所流入的養老資金來實現,而養老服務相關工作也為鄉村居民帶來更多崗位,有效解決鄉村居民就業問題。相關統計結果表明,農村宅基地存在大量閑置的情況,大量形成勞動力外出就業導致內部人口大量流向快速發展的城鎮,這也使得鄉村存在宅基地資源浪費問題,而基于綠色健康休閑養老模式的近郊形成建設,則能夠實現對限制宅基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在文化保護方面,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自然村正以每天90個左右的速度減少,眾多獨特的風俗文化也隨之消失,而近郊鄉村養老模式的發展則起到保護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
受生理健康狀況影響,老年人的出行能力降低,身體各方面機能衰退,如果選擇的養老地點與子女的距離較遠,如候鳥式、異地式、旅居式的養老等形式將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訴求,眾多城市老年人更期望得到兼顧距離城市生活的子女更近且環境更好的養老地。據衰減理論表明,出行者所認為的離家出行是超出某個出現閾值范圍的,而城市近郊鄉村的距離更加適宜,便利的交通不僅能夠讓養老的老年人感到離家不遠,也為子女探望提供了便利,還為身體機能不佳的老年人提供了良好的就醫環境。近郊區域的鄉村與城市生活習俗相差不大,識別、感知和適應能力較差的老年人在該區域內養老不會產生較大的距離感,能夠更輕易地融入近郊鄉村養老生活之中。
近郊鄉村具備比城市更優異的氣候環境和自然風景,能夠從生理和心理方面為老年人帶來更多幫助,臨床學、預防學、康復醫學等醫學領域的研究結果表明,良好的自然環境對于老年人的健康療養具有促進作用,自然景觀能夠提升老年人的監控水平,部分醫療建筑要求設置能夠引入自然光的窗戶并在窗外設置綠植的自然景觀,在自然景觀、自然聲音作用下,老年人的神經、血壓能夠得到舒緩,心情也能夠得到放松,起到改善睡眠、平衡身體的保健理療效果。
近郊鄉村能夠為老年人養老提供優越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適宜的精神物質空間,能夠有效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物質、精神等生活需求,鄉村中的水資源、空氣、陽光、農作物等相對城市更加優質、清新、充足和無公害,是確保老年人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此外,在生態環保的自然環境之中,老年人無須承受城市熱島效應形成的惡劣氣候環境,所處近郊鄉村的溫濕度、氣壓、日照時間、降水量等更能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此外,近郊鄉村優異的自然風光能夠為老年人帶來更多精神層面的享受,具備良好的精神保障優勢。
3.1.1綦江區概況
綦江區位于重慶市南端,緊鄰貴州,是重慶南大門,是重慶市重要的支點城市,其形象定位為“綦彩畫廊,三養綦江”,其中“三養”為“養生、養老、養心”。養老產業發展是綦江區的重要發展方向。
綦江現狀養老產業發展已有一定基礎,有橫山鎮市級旅游度假區、正在打造的高廟壩旅游度假區,養老產業都是重點的發展方向。依托綦江城區以及旅游度假區,近郊鄉村的養老度假正在起步發展階段。
3.1.2振興村概況
振興村位于綦江區隆盛鎮,在綦江東北部,與巴南區交界處,距離龍勝鎮區約5km,在重慶主城1小時經濟圈內,距離綦江城區車程約30分鐘,如圖1所示。

圖1 綦江區振興村區域位置圖
村莊與其他村莊一樣都存在人口外流嚴重,村內主要是留守老人和兒童等,為了打破現狀大量人口外流格局,村莊結合其交通、自然景觀、水果產業以及近郊優勢等,吸引旅游人口,同時結合綦江區養老產業的發展定位和布局,開展鄉村養老活動,吸引養老度假人口。
振興村再規劃中積極推進各類養老設施、道路、建筑的建設以及相關產業環境的優化改進,借助更強的吸引力,引導眾多城市老年人來到近郊鄉村養老地之中,滿足老年人精神物質需求的同時,為鄉村就業發展、人口回流等提供助力。
保護原有山水格局,激發老年人口的“鄉愁”。振興村有獨特的兩山夾一谷的谷槽地形,中部有甘溪河南北向貫穿全村,優越的山水資源為鄉村養老產業發展提供基礎。規劃要避免引進大規模的開發建設項目,保護其原有山水格局,充分利用村內閑置民居改造養老活動設施以及旅游接待設施,滿足養老度假以及村內現有留守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村內景觀充分利用鄉土元素,避免“城市化”景觀,如村內的堡坎、道路綠化等在現狀基礎上進行美化,完善鄉土特色小品等。
完善適老設施,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規劃首先采取植入式的規劃設計方式在鄉村的居住空間內營造適宜的養老居住環境,配套的養老功能設施建設需貼合形成現有的活動場地和基礎設施,從娛樂、交際、健身、活動等多方面的功能角度入手,進行多樣化的規劃建設工作,實現對鄉村建設用地的有效應用。規劃對甘溪河進行河道整治,完善沿河步道,并增設休閑座椅等,滿足老年人的散步、交際等室外活動需求;增加休閑活動廣場、健身廣場等,為老年人提供活動、健身場所;村內由于高差情況的存在,考慮適老需求,將部分主要建筑的臺階改為坡地,方便老年人通行;利用村委、現狀閑置建筑等打造老年人活動室,為老年人提供更加豐富的休閑活動。老年人回歸鄉村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能夠有屬于自己的種植空間,村居周邊有庭院和大面積的菜地,能夠豐富老年生活,將農田景觀、體驗農業等多樣化的產業布局于鄉村之中,起到促進鄉村經濟增長的作用,詳見圖2。

圖2 振興村聚居點改造及健身活動廣場示意圖
多中心模式,滿足服務半徑需求。由于老年人的活動限制,且振興村屬于帶型村莊,建筑布局比較分散,要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服務必須考慮公服設施的服務半徑問題,規劃考慮設置多中心,半徑按500-1000米考慮,形成沿路的多個服務中心,服務中心設置衛生室、健身廣場、小商店、快遞點等,詳見圖3。

圖3 振興村便民商店等規劃布局
養老地的居住空間主要來源于鄉村內的閑置、荒廢建筑,應結合客源地的老年人數量對居住空間進行合理規劃,必要時可以根據村民需求置換更多養老空間。養老居住空間的規劃需要結合鄉村建筑閑置進行梳理,應合理布局老年人的生活、起居空間,對院落內的功能、空間、景觀等進行優化設計,滿足老年人的休閑、種植、交際需求。
在單獨養老院落規劃布局的基礎上,規劃設計人員也需要針對相鄰建筑進行合理規劃,在與村民協調到位的基礎上對現有建筑進行改造,三個院落式組團具有豐富的空間效果,滿足老年人鄰里之間的交際需求,同時在院落周邊布置質樸自然的綠化景觀,設置滿足交際需求的座椅和尺寸適當的種植角,居住空間內部則兼具考慮舒適性和安全性等,建設衛生、書房、餐廳、起居等多樣化的功能需求,為老年人帶來舒適的居住體驗。
綜上所述,城鄉規劃設計人員應充分考慮城市老齡化問題帶來的社會影響,充分發揮近郊鄉村在滿足城市老年人健康休閑養老需求方面的近郊距離優勢、資源環境優勢和物質精神保障優勢,基于近郊鄉村的發展需求、城市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建設融合鄉村自然、人文風光的養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