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亞琴
(西南大學科學教育研究中心,西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重慶 400715)
“課程思政”是指依托、借助于專業課、通識課而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或者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專業課、通識課的教育實踐活動.[1]課程思政緣起于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關于“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重要論述.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鳴響發令槍.
課程思政雖是近幾年提出的新生事物,但晚清時期1903年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中第9 條就提出“講理化之義,在使知物質自然之形象并其運用變化之法則,及與人生之關系,以備他日講求農、工、商實業及理財之源”.[2]這里“使知物質自然之形象……及與人生之關系”便是追求自然與人生的和諧共生.因此,無論是建國之前的自然與人之間的關系,還是建國之后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乃至改革開放到新課改之間的愛國主義教育思想,直到現在的“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落實,其本意都是通過將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融入物理課程之中,實現課程與思政的結合,從而通過物理課程達到育人的目的.本文通過對我國百年課程標準及教學大綱有關課程思政內容的梳理,結合時代背景,以期探索我國中學物理課程思政的時代特征,并提出習近平新時代背景下,我國中學物理課程思政的未來走向.
1923年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的《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中《初級中學自然課程綱要》及1929年頒布的《初級中學自然科暫行課程標準(混合的)》中均提出“使知自然界與人生的關系”,1929年課標還提出“誘掖愛好自然的情感及接近自然的興趣”,從人生與自然界的關系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1932 年、1936 年及1941 年《初級中學物理課程標準》及《六年制中學物理課程標準草案》的課程目標中提出“養成學生觀察自然界事物之習慣并引起其對于自然現象加以思索之興趣”.其主旨依然為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自1941年頒布的《修正高級中學物理課程標準》中提出“使學生略知物理學與其他自然科學及國防生產之關系”.之后,物理課程思政的目標逐漸與國家國防聯系起來,主要是由于二戰之后,我國軍事儲備力量薄弱,國防為國家之急需.1948年《修訂初級中學理化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強調“了解人類生活,國家生存與物理化學之密切關系”,將人生與自然界的關系聚焦為人類生活、國家生存與物理化學的關系.
因此,從1923 年課程綱要至新中國成立之前,由于戰亂,中學物理教育主要從人與自然的關系過渡至人與社會生活、國家生存之關系.
新中國成立之后,為恢復國民經濟,這一時期主要以學習前蘇聯的課程為主.1952年《高級中學物理課程標準草案》《中學物理教學大綱(草案)》的課程目標及教學任務中指出“通過物理學對自然的認識培養學生辯證唯物的觀點”.在教學內容上也強調“物理學的意義及其對新民主主義國家的生產建設的關系”.這一時期的教材編寫要求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編訂的《中學物理教育大綱(草案)》中明確說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思想,除了使學生知道我國歷史上物理研究和應用的成就外,還應特別注意在我國偉大的建設中物理研究和應用的飛躍發展……還必須使學生認識到,在蘇聯,物理研究和應用已經有了重大的成就而且將有更大的成就”.所以,學習前蘇聯的先進經驗,組織學生在課外進行參觀等活動為其一大趨勢.
在1956年對《中學物理教學大綱》的修訂草案的總說明中指出“在物理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準備獻身于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志愿”,強調愛國主義教育.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唯物辯證地講解物理知識,并不是用一些物理例證來對某些哲學問題作粗略的解釋,而是要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闡述物理問題”.
1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闡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基本原則、主要內容等,成為新中國首個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綱領性文獻.[3]隨后不同學科在課程目標中就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可行的方案.這一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等同于課程思政,主要以愛國主義及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思想為主,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習前蘇聯先進的教育理念,與前蘇聯對照,也可以穿插課程思政內容,比如孫念臺指出在物理課堂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需要聯系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來進行,并認為愛國主義的教材內容應該有計劃的加以布置,使其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4]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物理教學大綱(試行草案)》在物理教學目的中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在教學原則中指出“物理教學必須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努力適應四個現代化的需要,正確處理政治與業務、理論與實際的辯證關系,切實提高教學質量,為培養具有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又紅又專的人才作出貢獻”.這一次課改專門提出“正確處理思想教育和物理知識教學的關系”,要求“在物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主要是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1986年的《全日制中學物理教學大綱》的物理教學目的中指出“要結合物理教學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其在教學內容的原則中強調“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且“思想政治教育要采取多種形式,生動活潑的進行,不要脫離物理教學和學生的實際生硬的灌輸”.隨后,在1988年的頒布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物理教學大綱(初審稿)》、1990年頒布的《全日制中學物理教學大綱(修訂本)》、1992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物理教學大綱(試用)》及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物理教學大綱(供試驗用)》中均提出物理教學的目的是“結合物理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教學中注意的問題中特別強調“重視思想教育”,比如1996年大綱中提出“思想教育要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采取多種形式,生動活潑的進行,使學生易于接受”.
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物理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中指出“發揮物理課程在觀念、態度領域的教育功能”,其具體內容強調“……要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辯證唯物主義教育,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要介紹我國歷史上對科學技術的貢獻……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操……思想教育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采取多種形式,生動活潑地進行,使學生易于接受”.除了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及愛國教育以外,更加注重教學的生動活潑,站在學生認知發展的基礎上提出教學需采用多種形式,使學生易于接受.
第8次課程改革提出全面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在課程思政方面不再直接提思想教育,比如《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在物理課程的性質中提出“通過從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從目標上更加注重學生的發展,學生發展過程中,強調學生在學習物理過程中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版)》的課程總目標中要求“……有振興中華,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社會責任感……認識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有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全球觀念”.
新課標實施10年之后,2011年對實驗版課標做了修訂,修訂后的《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不同方面強調了加強學生生活與課程內容的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世界觀.在課程目標中要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有振興中華、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隨后,在2017 年修訂后的《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課程性質中提出“高中物理課程是普通高中自然科學領域的一門基礎課程,旨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促進人類科學事業的傳承與社會的發展”.其課程結構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標,體現物理課程的育人功能”為依據,切實將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在物理課程的設計和實施中.[5]比如張孟等人認為,在牛頓運動定律中,可充分挖掘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和思政元素,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哲學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6]
不同時代背景賦予了教育不同的理念和教育特征,物理學科自從晚清時期引入以來,經歷了不同的時代,從民國時期的“使知人生與自然之關系”到現在的“立德樹人任務的落實”,期間經歷了各個不同時期.不同時期的物理課程思政教育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具體包括思政教育的漸進性、穩定性及發展性.
(1)物理思政教育的漸進性.
民國時期的“使知人生與自然之關系”的教育目標,主要是由于這一時期的社會背景所決定.[7]但在二戰的影響下,這一目標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隨后就在1941年至1948年提出“使學生略知物理學與其他自然科學”及“國防生產之關系及了解人類生活,國家生存與物理化學之密切關系”.
建國成立之初,物理教育主要以學習前蘇聯為主,并在課標當中明確提出“還必須使學生認識到,在蘇聯,物理研究和應用已經有了重大的成就而且將有更大的成就”.所以,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以學習前蘇聯先進的教育理念為主,思政教育主要為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及愛國主義思想.改革開放以后,這一思想更加具體,在物理課程大綱中細化了如何貫穿愛國主義思想,并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提出不要死搬硬套,要注重教學的生動活潑,采用多種方式讓學生容易接受.直至2000年以后,我國經濟復蘇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課程思政教育才得以凸顯并發揚.
因此,總體來看,課程思政教育在我國物理教學大綱及課程標準中一直存在,只是不同時期教育目標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內容不再是干條目,在教學要求與教學原則中逐漸滲透,且整體呈現漸變的特點.
(2)物理思政教育的穩定性.
綜合物理課程思政的歷史演變可以發現,無論是民國時期的思政教育還是習近平新時代的課程思政,其共同的目標都是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以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及愛國主義思想為目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目的除了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其實質依然是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讓學生辯證的看待事物,不能急功近利,破壞環境,維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從物理教學大綱及課程標準來看,中學物理思政教育目標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因此,國家教材委員會制定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要求:“初中階段重在感性體驗和知識學習相結合,促進形成基本政治判斷和政治觀點,打牢思想基礎……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社會責任感、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高中階段重在實踐體認和理論學習相結合,促進理性認同,提升政治素質……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神實質,幫助學生知其言更知其義,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四個自信’”.[8]
(3)物理思政教育的發展性.
百年來,思政教育從初步探索、摸索前進、走向獨立,再到本土化繁榮直至實現創新發展,思政教育的目標在不斷的發展.首先,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教育之根本,從這個目標出發培育科技人才,是站在教育本體論的角度突出思政教育的本質.從物理大綱及課程標準的梳理中發現,物理思政教育從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出發,到社會本位、國家本位、個人本位并重,目標強調個人、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
其次,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思想,從實踐論角度闡釋了物理課程思政的目標是通過物理教育,讓學生養成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思想,并在1952年中國人民政府教育部編訂的《中學物理教學大綱(草案)》中提出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是一個仔細的、長期的和耐心的教育過程.[2]1986年的《全日制中學物理教學大綱》在教學內容的原則中首次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要采取多種形式,生動活潑地進行,不要脫離物理教學和學生的實際生硬的灌輸”.這一目標除了從教學方式上要求教師靈活多變以外,教師和學生的地位逐步開始轉化,開始注重學生的認知心理.
最后,步入新時代以后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中指出初中階段課程思政教育“主要以具體事實、鮮活案例、生活體驗和基本概念,引導學生進行初步理性思考,通過呈現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創造的“兩大奇跡”,從“是什么”的角度幫助學生初步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高中階段“主要運用觀察、辨析、反思和實踐等形式,引導學生從“怎么做”的角度理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綱領”.因此,在歷史的不斷推進中,信息的多元發展使得物理課程思政教育也體現出發展的特征,從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更加追求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也更凸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育人目標.
基于百年來物理課程大綱及課程標準的發展時序,結合王青教授[9]對物理課程思政建設的認識和思考,本文提出物理課程思政教育的未來走向,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課程思政建設的物理教學流程圖
圖1中主要由4部分構成.第1部分為明確課程思政的內涵及外延,這是進行物理課程思政教育的基礎.概念既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又是思維活動借以進行的最小單元.任何一個概念的形成必然伴隨著人的思維活動而發生.只有明確課程思政的概念,才能有序地展開有關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活動.
第2部分為厘清物理課程思政的內容.課程思政不是純粹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不同學科或者通識課程當中,在不同學科或者通識課程當中培育學生的德育、核心素養等育人任務.如前所述,物理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包括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以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科技的相互關系,因此,厘清物理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才能進行更好的物理課程思政教育.比如南京大學教授李向東的“宇宙簡史”課就實現了高質量的課程思政教育的突破.教師們應該充分挖掘中學物理教學當中的課程思政元素,比如能量與可持續發展,可以通過中華傳統文化與物理教學相融合為主題的方式展開思政教育;再比如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取得的矚目成就,物理教師可以在萬有引力章節內容中穿插思政教育.所以,厘清物理教學當中的思政元素是展開物理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
第3部分為選擇合適的課程思政主題進行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教學目標、教學資源、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和反思進行的一項系統性的教學前期準備活動.教學設計過程當中,首先要對教學背景進行分析,所謂教學背景就是指課標及教材對這一主題的要求和闡釋,學生的前認知、最近發展區等情況分析,教學內容中所涉列的課程思政元素分析及教學重、難點分析等;其次針對課程思政元素設計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預設學生在本節或者本單元所達成的學習結果,針對教學目標及學習目標設計教學活動及學習活動.這些作為教學設計的主體部分,在設計過程中要思路清晰、邏輯自洽.另外還可以加一些延伸設計,比如作業設計、板書設計及教學時間安排等.在此基礎上還需要考慮教學策略及資源的選用及活動過程中的管理問題.比如在我國1988年課標當中就提到思政教育要靈活多變,形式多樣,不能死搬硬套.在多元化的現代教育教學中,更應該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源及教學策略讓學生充分沉浸在教學和學習活動當中.
第4部分為基于教學設計的教學實施.實施過程中主要要考慮學生的突發事件,注重教師的儀表儀態及語言,靈活處理教學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并引導學生有序的展開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注意采取多種方式評價學生的情感及行為,比如可以讓學生分小組互相討論并評價,也可以讓學生自我評價等.
第5部分是對整個物理課程思政教育的評價和反思.評價和反思主要從教學主題的選擇上是否恰當,物理課程思政元素定位是否合理,教學設計整個流程是否流暢,學生活動是否有序等展開.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物理課程思政正如其歷史發展一樣,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漸進式、穩定的發展著的.在物理教學過程當中,除了教師個人的努力以外,離不開物理課程與教學論研究專家、一線教研員及物理學方方面面學者的貢獻.本文僅從物理教學大綱及課程標準的視角分析了物理課程思政教育的發展脈絡及特征,提出了基于物理課程思政教育比較可行的走向,而物理課程思政未來如何走向,還需廣大同仁共同攜手,繼續探索更為可行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