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婷
(廣東科貿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430)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城市噪聲、工作壓力和居住的高密度,人口的老齡化、亞健康和青少年情緒問題的日益凸顯,如何通過自然環境調節人的身心平衡,回歸生理、心理和社會健康,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近幾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美麗鄉村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中高品質的鄉村景觀不但符合人們“返樸歸真”的訴求,更是助推具有明顯康養目標的鄉村康養產業發展,以滿足不同年齡人群恢復與保持身心健康的需求。在2016年國務院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指出:應積極促進健康與田園、養老、文化、旅游、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升級換代和產業鏈進化。
清遠市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廣東2030”規劃綱要》制定《“健康清遠2030”規劃》,積極響應政策,結合自身山水生態特點以及借助鄉村振興契機,積極推進健康產業發展,如2020年以花為主題的康養休閑項目“清遠佛岡花溪康養小鎮規劃”獲批。同年,清遠市以“清遠康養體驗之旅”線路入圍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公示20條“廣東省工業旅游精品線路”,線路中包含如英德積慶里紅茶谷、佛岡上岳古村落、佛岡湯塘鎮陂角村等具有明顯康養產業特點的鄉村康養景觀營造。清遠市在鄉村景觀建設的過程中,結合自身鄉村康養產業特點進行鄉村康養植物景觀設計的探索,逐步對康養景觀概念的更新與延展、鄉村康養植物的作用、康養植物選擇與配置形式等有了更多的認識和經驗總結。
康復景觀的概念起源于國外,隨著疾病醫學的理念和研究發生轉變,在20世紀后人們再次關注生態環境對患者疾病的作用。1992年Gesler首次提出康復景觀(Therapeutic Landscape)為有益于恢復人們身心健康和維持健康快樂的地方、設施、建筑、場所及周圍環境等,包含自然或人工景觀。
因此早期的康復景觀設計主要對應于醫院或醫療機構的外部環境、醫療建筑的附屬綠地中。但是隨著健康觀念的進步,康養景觀的理念和功能逐步從醫療機構所特有,到今天從城市的附屬健身綠地、風景名勝區內的療養院拓展至鄉村。比起城市康養景觀受到空間狹小、視線受限或采光通風不良等環境條件限制,鄉村康養景觀遠離城市、具備視線和活動空間更廣闊的特質,不同地形地貌的鄉村具備符合不同康養需求的豐富多樣的自然景觀元素和人工景觀元素,使康養效益實現多樣化和最大化。
雖然國內的研究學者們對康養景觀相關概念的表述與解釋不盡相同,但重點都旨在說明是恢復和改善使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景觀環境。如張延龍、牛立新等(2019)提出“園林康養景觀”應當是建立在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之上,充分利用植物保健功效,力求人與植物間的和諧、平衡發展,以維護和保持大眾的身心健康,服務于所有居民群體的園林環境景觀。
由此可見,現在的康養景觀設計強調“大眾的身心健康”,要“服務于所有的居民群體”,意味著服務對象從以前的養老機構中的老人、醫院中的病患和城市社區內的殘障人士,拓展至身心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中青年、需要放松身心的學齡青少年、渴望活化社交圈的健康老人等。
但是作為傳統康養景觀,大部分都設置在相對封閉的綠地空間內,為特定的部分病患或者老人提供康養場所。鄉村康養景觀的出現則作為一個開放的康養景觀類型,更具備根據不同年齡人群康養療愈的景觀需求,提供觀賞、體驗和實踐等綜合型康養參與方式的綜合康養空間。
在鄉村康養景觀與城市康養景觀區別較大的因素之一就是其康養植物的選擇和配置形式更多樣化、更具有特殊的標志性。首先,借助于鄉村景觀特殊的自然生態元素組合,形成多樣化的山林、湖林等自然植物為主的外部環境,使植物群落發揮如殺菌抑菌、防噪滯塵;改善局部小環境從而促進疾病恢復;還能通過鄉村自然植物景觀的遠離性、延展性等特點,使康養人群通過視覺、嗅覺、聽覺等獲得康養植物帶來的調節身心的康養效果。
其次,鄉村的康養植物景觀設計與鄉村康養活動關系密切,康養人群通過近距離接觸康養植物,參與康養植物栽植、養護、采收等一系列活動,有著美感和特殊感官特點的鄉土植物、農作物和芳香植物,使人們從關注自身的狀態轉移到關注外部世界中來,促發積極情緒和社交動力。
普通老人由于身體各部分機能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退行性變化,在醫學上稱為“生理衰老”,主要體現在感覺機能、神經系統、運動系統和免疫機能的退化。此外,我國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其社會活動也隨之逐步減少,人際交往的缺失、家庭成員交流缺少以及快速變化的城市生活節奏,均使老人容易產生壓力和焦慮、空虛、缺乏安全感和自我價值的認同感。
因此在鄉村康養植物景觀中具有舒緩功能的鄉村視野開闊的綠色自然環境、寧靜的植物綠色空間均有助于老人情緒壓力的緩解;色彩飽和度較高的觀花或觀葉植物、鄉土芳香植物等有利于緩解感覺機能退化的無力感和提高免疫力。此外,鄉村植物康養景觀中更容易實現招鳥引蝶,豐富老人康養過程中社會交流的機會與延長戶外活動時間,有利于減少老人的消極情緒,這是城市養老機構中康養景觀和其他康養元素難以復制的。
城市化和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青少年情緒問題、肥胖問題和活力不足等問題越發明顯,而城市大部分康養景觀作為公共綠地的一部分,與公園、街頭綠地、屋頂花園等相結合,空間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但為滿足康養活動的開展又不得不縮減相應的康養植物設計,以滿足更多青少年康養人群的使用。但比較鄉村康養景觀空間而言,城市康養空間缺乏遠離性、延展性和兼容性。
鄉村綠色的戶外康養空間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如具有生命過程展現的康養植物景觀能更好地滿足青少年對自然的好奇心和專注力、環境認知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開闊寧靜的植物康養空間和鄉土芳香植物的體驗,也能有效緩解青少年的情緒壓力,滿足情緒釋放。通過在鄉村不同尺度的康養植物場景中參與不同的感官康養活動,提高青少年活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增強社會交往能力,減少青少年的行為問題產生的可能性。
亞健康人群由于在城市生活中長期處于繁忙而高壓狀態,導致免疫力降低、失眠、記憶力減退、容易疲勞、耳鳴心悸等生理問題,同時常常伴隨焦慮、情緒低落等心理特征。在康養景觀應用與研究過程中發現,亞健康人群在城市和鄉村的康養環境中進行活動,普遍發現亞健康人群在自然康養景觀中生理和心理恢復情況比城市中的康養空間中要迅速和理想。并且亞健康人群對鄉村景觀中具有芳香特性和冷色系的康養植物更容易讓人平靜和放松。鄉村康養植物景觀具備的遠離性、延伸性和相容性,以及康養植物自身具有觸感康養功能同樣對亞健康人群具有良好的注意力恢復作用。
鄉村康養景觀應該具備使人愉悅、安靜、舒適,能夠緩解緊張情緒,避免城市噪聲和空氣污染等環境品質,因此在清遠市鄉村康復景觀營造中,在鄉村聚落的公共活動空間和入口空間等,配置具有標志性的嶺南鄉土喬木如鄉村常見的榕樹、香樟、木棉、荔枝和蘋蔢等,通過鄉土喬木高大、粗壯和茂盛的植物外形與觸覺感受,為中老年人群帶來安全感和熟悉感;也為青少年人群營造鄉村場所特有的植物視覺特征與傳統植物的文化內涵,引發正面情緒和場所安全感。
鄉村康養景觀的植物設計避免效仿城市居住區入口廣場常用的規則式和抽象色塊組合的植物設計風格;避免大量運用線條緊湊或造型前衛特殊的整形植物,因為與城市植物景觀過于近似或植物景觀視覺造型不被理解,更容易引發情緒不適和無法實現康養身心的目的。
在鄉村全齡康養景觀中,康養植物景觀不僅具有靜態的觀賞性,更建議結合不同年齡段對鄉村康養活動的參與方式和參與程度,根據鄉村康養景觀規劃內容與自身生態型景觀、生產性景觀優勢,進行多維的康養植物搭配設計。
如鄉村景觀本身具有較豐富的山體、森林等生態景觀優勢,可結合鄉村四小園建設以及山林植被配置具有嗅覺康養或觸覺康養特點的鄉土芳香植物、保健功能的藥用芳香植物。
如鄉村景觀本身具有較好的農田、果園和溫室大棚等生產性景觀優勢,可結合當地種植的具體作物和產業活動實現植物視覺、嗅覺、觸覺、味覺等植物康養的目的;在休息設施周邊配置具有驅趕蚊蟲效果的康養植物、活動場地四周進行攀援植物棚架的設計,增添清遠鄉村常見的使君子、炮仗花、金銀花等遮陰效果和視線隔離效果良好的康養藤本植物,提升活動場地使用的舒適性和空間感,利用視覺康養和嗅覺康養植物改善人們體驗康養活動時環境,舒適積極的植物康養活動空間鼓勵不同年齡人群積極參與,促發互動交流,還能夠豐富單調的生產性植物景觀、利用康養植物提高康養空間品質,實現體驗人群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和勞作舒緩精神壓力的目的。(見表1)

表1 清遠市鄉村康養景觀植物設計選種建議
在大城市,由于生態環境、居住環境和工作環境的變化,直接對人的心理和生理產生許多負面影響,如過度焦慮和精神緊張、高血壓、注意力分散等。而在鄉村康養景觀中,相對開敞的景觀視線、周邊大面積的以綠色為主的自然風景底色已給人鎮靜、平穩和舒適的心理感受。因此,借用康養植物不同的色彩特點,在鄉村康養景觀不同的康養空間中實現對不同年齡人群的康養目的。從心理學看來,植物色彩中藍色的觀花植物可以使人平靜、放松;綠色觀葉植物可以緩解疲勞和鎮靜;琥珀色的觀干植物或觀果植物可以平息憤怒的情緒;橙色的觀花和觀果植物容易使人產生活力;黃色的觀花植物有利于注意力集中和產生滿足感。
因此,在鄉村康復植物設計中,如服務于健康老人和容易產生情緒問題的青少年,應區別于康復景觀中以鎮靜為目的的一系列冷色調植物配置設計,應考慮點綴暖色調觀花或觀葉植物,如橙色、赭色和棕色等,平衡老年康養人群的孤獨感和避免青少年抑郁情緒的喚醒。
另外,鄉村康養植物的季節變化會產生不同的色彩效果,在康養景觀的物質元素中也是最為獨特的色彩元素,如鄉村景觀中常見的石榴,夏季綠葉成蔭,秋季果實碩大火紅,隨著時節變化呈現生命特有的色彩變化,引發康養人群正面的情緒和積極的心態。因此巧用康復植物四季不同的彩色變化,產生有益的康復心理效應。
鄉村康養景觀不是城市綠地景觀的復制品或者簡化版,康養景觀的服務對象也不是只為老年人群所設。因此植物景觀組合應多角度考慮全齡康養的需求。在鄉村振興戰略下,以清遠市鄉村融合康養產業發展過程中,要依托當地自然生態資源,深度挖掘鄉村內在優勢與突出特色,重視鄉村特有的“鄉土”“鄉情”和“鄉景”意境的康養植物景觀結合鄉土生活體驗形式的營造。突破鄉村景觀雷同與城市綠化景觀,植物群落結構單一、同質化嚴重,康養植物景觀養護粗放等現狀問題,根據不同年齡段人群康養需求和可持續鄉村康養活動策劃,康養植物景觀設計延伸至可體驗、可互動,可實踐、具有融合鄉村康養“情景化”的特色中去,使鄉村康養體驗更立體鮮活、實現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