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 白京京
合作經濟屬性是供銷合作社的本質屬性。自愿、互利、民主、平等的合作制原則是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生命線。
中國供銷合作社是黨領導下的為農服務的綜合性合作經濟組織,有著悠久的歷史、光榮的傳統,是推動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合作經濟屬性是供銷合作社的本質屬性。中國供銷合作社實行自愿、互利、民主、平等的合作制原則——這是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生命線。
合作制是一種社會經濟制度,有其特定的組織形式,反映特定的經濟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因而,作為一個歷史范疇,合作制有其產生、發展、演進的規律和過程。
合作制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它的內涵、類別、性質、功能和作用,因其所在的時代、國家、社會經濟條件的不同而變化,是勞動群眾為了謀求共同的經濟利益,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結合起來的經濟組織制度。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和支持合作社發展。我國的合作社事業,尤其是供銷合作事業是在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程中發展壯大起來的,是黨的初心使命在合作經濟領域和“三農”工作中的具體體現。
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供銷合作社在中心村建立營銷網點,為群眾提供質優價廉的生產生活用品及服務。
1.重慶市南岸區放牛村集體股份合作社為社員發放分紅。
2.四川峨眉山市供銷合作社為桂花橋鎮廟稿村高標準農田提供機插秧服務。
早在1922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合作經濟組織——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成立,由此拉開了中國共產黨廣泛發動人民群眾組建合作社的序幕。相當一段時間內,為了鞏固紅色政權,促進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中國共產黨把合作社作為經濟上組織人民群眾的最重要形式,在國家經濟建設和改造中居于重要的戰略地位。
“供銷”本是合作社的一項重要業務,專門組織供銷合作社則是在解放戰爭時期。1948年8月,薄一波在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供銷合作社”名稱,指出:“必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普遍組織供銷合作社,這是把小生產者和國家結合起來的一根經濟紐帶。”之后,隨著東北、華北地區相繼解放,供銷合作社在這兩區有了較快發展。其中,東北、華北兩個大區供銷合作總社的成立和華北供銷合作會議的召開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不僅總結了供銷合作社發展的方針政策、步驟方法等,也為新中國成立后供銷合作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準備。
1948年12月22日,張聞天為中共中央東北局起草了《關于發展農村供銷合作社問題》的決議草案,論述了供銷合作社的性質、任務及發展方向。1949年5月,他提出,為使農民向著集體化的方向發展,應特別重視農村供銷合作社。因為發展合作社,促進農業生產,引導農民走向集體化的道路,必然是先供銷合作再生產合作,并強調這是一條規律。
中國供銷合作事業的奠基者劉少奇運用馬列主義合作制思想,結合我國合作社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針對我國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的特點,作出深刻闡釋:包括在國家的幫助支持下,由人民大眾組織建立合作社特別是供銷合作社,對于建設新民主主義經濟進而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系統地提出了我國合作社經濟的方針和政策。他尤其重視發展供銷合作社,主張通過建立供銷合作社體系,在極大范圍內將小生產改造成為有計劃有組織的大生產,從而促進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把千千萬萬的小生產者組織起來,是合作制的中心內容,也是供銷合作社與生俱來融入血脈的核心基因。這是供銷合作社區別于其他經濟組織的本質特性,是供銷合作社生存發展的優勢所在,也是實現供銷合作社宗旨的組織保證。
發展合作經濟,是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基本經濟制度的需要。供銷合作社是農村合作化的重要形式。促進農村互助合作的發展,引導農民走合作化道路,歷來就是供銷合作社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政治任務和經濟任務。
在1954年7月召開的全國合作社第一次代表大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鄧子恢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詞時就指出:應該進一步地鞏固和擴大供銷合作社在農村的商業陣地,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努力擴大城鄉物資交流;通過預購合同、供應合同和結合合同等形式,逐漸增加農副產品收購的計劃性和工業品手工業品供應的計劃性,把農業生產和農村市場逐步納入國家計劃經濟的軌道,從而促進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發展。
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轉了《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其中第九條指出:農村供銷合作社是城鄉經濟交流的一條主要渠道,同時也是促進農村經濟聯合的紐帶,要恢復和加強供銷合作社組織上的群眾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經營上的靈活性。
實現組織上的群眾性,首先需要的就是對合作制原則的堅持,對合作制產生與發展的客觀規律深刻地認識和把握。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就供銷合作社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部署。特別是1995年中央作出《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的決定》(中發〔1995〕5號)明確指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根本問題。供銷合作社是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把供銷合作社真正辦成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是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的根本目標。文件提出把“供銷合作社辦成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指明了供銷合作社改革的方向,并指出要實現這個目標,最重要的是做到“三個堅持”:第一,必須堅持供銷合作社的集體所有制性質,這是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本質要求。第二,必須堅持為農業、農村、農民提供綜合服務的辦社宗旨。第三,必須堅持自愿、互利、民主、平等的合作制原則。
1996年2月,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社全國代表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務委員、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主任陳俊生作了題為《努力把供銷合作社真正辦成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的工作報告。《報告》提出了供銷合作社是否辦成農民自己的合作經濟組織的標準,第一條就是是否堅持了合作制原則,農民社員作為所有者的地位切實體現出來了;二是是否真正堅持為農服務的辦社宗旨,切實促進了農民社員增產增收;三是是否真正與農民結成了利益共同體,供銷合作社的經濟實力切實在為農服務中增強了。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領導廣大農民和小生產者自上而下構建起覆蓋全國的供銷合作社體系,引導小農經濟與個體經濟逐步納入國家計劃軌道,促進了農業合作化發展,暢通了城鄉物資交流,有力支撐了農業發展和工業化建設,供銷合作社也成為我國農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
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從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出發,高度重視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緊迫任務推進,領導供銷合作社逐步走出困境,向著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骨干力量、農村現代流通的主導力量、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動力量的改革目標不斷前行。
歷史和實踐證明,供銷合作社堅持合作制是符合我國國情和現實需要的,有其歷史性和必然性。農村合作經濟是給農民進行勞動聯合和生產要素聯合的一種有效形式,是發展農村經濟和為農業、農民提供各種服務不可缺少的一種經濟組織。供銷合作社作為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具有組織體系完善、經營網絡健全、服務手段有力等優勢,有比較好的基礎,只要真正按照合作制的原則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就會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充分肯定供銷合作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獨特地位作用,把供銷合作社作為黨和政府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載體,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要求充分用好這支黨和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為農服務骨干力量,開啟了新時代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新篇章。
改革的出發點是為“三農”服務,落腳點是讓農民得到更多收益,合作制原則依然是根本原則。
近年來,供銷合作社圍繞把供銷合作社系統打造成為與農民聯結更緊密、為農服務功能更完備、市場化運行更高效的合作經濟組織體系目標,在強化服務功能、完善經營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進一步推進了供銷合作事業的發展。供銷合作社融入并促進合作經濟的發展,有健全的服務網絡,有悠久的服務基礎,有迫切的現實需求,并已經和農民建立了深厚感情,能夠在促進合作經濟發展中不斷發展壯大自身。
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探索合作經濟的多種實現形式,是為了發展,發展是為了更好地堅持合作制,更好地為“三農”服務——這就是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特殊性。
供銷合作社只要堅持合作制的方向,本著合作制理念、組織制度和組織原則去深化自身綜合改革,才能夯實社員基礎、農民基礎,持續地真正辦成把供銷合作社系統打造成為與農民聯結更緊密、為農服務功能更完備、市場化運行更高效的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最終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和市場競爭力。
這也要求我們正確把握三個理解:
深刻理解黨的領導是供銷合作社最本質的政治底色。供銷合作社是中國共產黨親手建立、直接領導下發展起來的,在各個歷史時期始終是我們黨聯系農民群眾、推動農村工作的重要陣地。
深刻理解服務“三農”是供銷合作社最重要的價值導向。供銷合作社因農而生、為農而存,堅持“為農、務農、姓農”是供銷合作社的立身之本、立業之道、立足之基,也是貫穿供銷合作社發展始終的如磐初心。
深刻理解綜合合作是供銷合作社最鮮明的組織特征。合作經濟屬性是供銷合作社有別于其他經濟組織的特色所在、優勢所在。立足“大國小農”基本國情,順應農業生產方式深刻變化、農民生活需求加快升級的趨勢,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與鄉村振興發展要求,推動建成綜合性合作經濟組織,也是新時期供銷合作社發展的必經途徑和職責使命。
回望供銷合作事業的歷史發展過程,堅持合作制原則是供銷合作社踐行初心使命和鮮明立場的核心關鍵,是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根本前提,也是農業農村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其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必然選擇。只有更好地堅持合作制,供銷合作社才能更好地為“三農”服務,不斷開創中國特色供銷合作事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