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銷合作社要加強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合作,搭建合作平臺,聯合各方力量,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
Q
青海省大通縣供銷合作社是“強化基層社合作經濟屬性”改革試點單位,在開展試點改革中著重點在哪里?
于志俊:我們在開展強化基層社合作經濟屬性試點工作中深刻體會到,堅持合作經濟組織基本屬性是推動供銷合作社系統工作的先決條件。供銷合作社的發展根基在農村、在農民。供銷合作社要堅持把民主管理、互利合作理念貫穿于基層社為農服務之中,加強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合作,搭建合作平臺,聯合各方力量,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
恢復重建基層社“三會”是強化基層社合作經濟屬性的核心。大通縣社立足基層社組織治理結構建設工作,在2家基層社恢復建立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三會”制度。縣社組織召開了新一屆代表大會,重新起草制定章程,選舉理事會、監事會,進一步健全完善“三會”制度。通過創新實踐,形成縣社、基層社與農民合作的制度設計和安排,體現了供銷合作社的特色和屬性。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是基層社密切與農民利益聯結的有效途徑。大通縣社通過擴大縣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成員,領辦和吸納等方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層社領辦和吸納等方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促進了供銷合作社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融合和農民群眾的加入,利用專業合作社和聯合社的實力助推了基層社的發展。同時,財務管理作為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對保證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建立了統一供銷為農服務核算中心,為專業合作社提供代理財務、統計、審計,稅務政策指導,合作金融等服務,最大限度滿足專業合作社日常賬務處理、會計賬簿及報表生產等按財務核算要求,進一步規范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不斷密切與農民的利益聯結。
Q
供銷合作社加強合作經濟屬性遇到哪些問題?
于志俊:在改革中,我們也確實發現一些影響供銷合作社強化合作經濟屬性問題。一是對“合作經濟屬性”的思想認識還不夠到位,一定程度上影響試點工作目標的推進。
二是在清產核資、“三會”建設、創辦吸納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缺乏責任性、積極性和主動性,基層社基本靠資產“吃租子、守攤子”維持生存,缺乏新思路、方法和路徑,與農民在組織和利益上的聯系比較松散,服務成效顯現不夠。
三是縣社和基層社創辦、吸納的專業合作社絕大多數基礎差、實力弱、規模小,為農服務內容單一、成效不夠明顯。基層社、村級服務社、專業合作社缺乏融合發展,各自為陣,為農服務整體集中優勢沒有形成。
四是在恢復建設“三會”中發現,當前現狀對農民和專業合作社缺乏吸引和引領力,農民和專業合作社等入社的積極性不高。供銷合作社系統人才缺乏,很難適應當前及今年供銷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
五是清產核資、明晰股權工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特別是明晰股權工作難度較大。
六是各鄉鎮、各部門、各單位對供銷工作的支持還需要進一步加大,供銷改革發展的宣傳和氛圍營造工作還比較滯后,社會影響力不足。
Q
對于加強合作經濟屬性中遇到問題,供銷合作社該如何解決?
于志俊:首先,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要通過大力發展農村各級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吸納農民入社,實現農戶加入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進一步實現與農民利益聯結。
其次,發展合作經濟組織。一是通過購置資產、增資擴股,與專業合作社、村委會合作等方式,不斷加強基層社、基層示范社建設工作。二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不斷拓展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服務內容。三是依托村級服務中心、個體工商戶等,培育和發展村級綜合服務社,注重與農資放心店和日用品店經營戶等聯合共建,與農民合作社建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采取新建、合作、加盟等方式,把農村綜合服務社建成與基層社相互聯動的供銷合作社村級組織。四是成立縣供銷合作社專業合作社服務中心,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多種多樣服務項目。
最后,完善“三會”制度。逐步恢復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制度。組織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等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完善“三會”制度。在基層供銷合作社“三會”建設中,注重選好基層社負責人。廣泛吸納懂農業、懂市場、善經營、會管理、能吃苦的社會優秀人才到基層社任職,推薦和選撥村“兩委”負責人、涉農企業負責人、種植養殖大戶、農業技術人員、農民合作社理事長等入社參選。對基層社、企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及員工圍繞市場營銷、經營管理、電商知識等方面強化人才培育,提高為農服務素質和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