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供銷合作社黨委書記、主任 李洪義
供銷合作社加強合作經濟組織屬性必須堅持服務“三農”大局,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必須堅持市場經濟導向,不斷提升為農服務能力;必須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
黨的十九大以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特別是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對供銷合作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供銷合作社要堅持從“三農”工作大局出發,牢記為農服務根本宗旨,持續深化綜合改革,完善體制機制,拓展服務領域,加快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綜合平臺。就全系統深化綜合改革,構建聯合社主導的行業指導體系和社有企業支撐的經營服務體系的雙線運行機制來看,目前最大的短板主要在縣級聯合社??h級社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均是近年重新恢復,離真正的民主辦社、開放辦社,基層社共同出資、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廣泛參與、實行民主管理的經濟聯合組織要求還有差距。結合重慶市供銷合作社承擔“強化基層社合作經濟組織屬性”專項試點工作經驗,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供銷合作社加強合作經濟組織屬性要堅持三個必須。
供銷合作社是黨領導下的為農服務合作經濟組織,是黨和政府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載體。合作經濟屬性必須立足于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農民加入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在合作經濟組織中獲得成員身份,通過發揮選舉權、參與經濟活動、享受生產經營服務、獲得利潤分紅并共同承擔風險,才能真正體現合作經濟組織屬性。
一要重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從當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主體來看,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支主要引領力量和市場主體代表,其規范程度仍然是體現合作經濟組織屬性的最大因素。供銷合作社作為行業主導,要充分發揮自身社有企業、基層組織的市場主體作用,積極主動引領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民一起興辦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社。要充分利用自身經營網點多、服務功能比較完備、連接城鄉的雙向流通服務優勢,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市場經營能力,從而提高農民生產組織化程度。從實際工作來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規范程度越高,經營活動能力就越強,農民組織化程度就越高。
二要加快恢復供銷合作社基層組織。供銷合作社做為合作經濟組織行業主導,對引領推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有著天然的優勢。但由于歷史客觀原因,多年來在農村、鄉鎮的基層組織缺位,導致廣大農民對合作社的概念淡化,對合作經濟組織屬性認識模糊,對自身加入合作經濟組織權益知之甚少,僅僅是參與生產經營服務。因此,加快恢復供銷合作社在鄉村的基層組織,推動行業回歸農村,發揮行業主導功能,是強化合作經濟組織屬性的當務之急。近年來,按照中央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安排部署,重慶市供銷合作社加快基層組織改造建設,截至2021年底,全市基層供銷合作社總量達到915個,涉農鄉鎮實現全覆蓋率;發展農村綜合服務社6120個,行政村覆蓋率達到76%。隨著基層組織的大量恢復,供銷合作社在農村農民中的影響力逐步恢復,有大量的農戶和農業經營主體愿意加入供銷合作組織,或與基層組織聯合合作。
三是要不斷緊密與農民利益聯結。供銷合作社在農村的基層組織是體現供銷合作社合作經濟組織屬性的主體,長期以來扎根農村、貼近農民、服務農業,為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但隨著市場經濟快速推進和供銷合作社自身改革發展,與農民利益聯結也逐漸呈現高度市場化。重慶市供銷合作社于2017年至2019年期間,承擔了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強化基層社合作經濟組織屬性”專項試點工作。2018年,全市啟動了推進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社“三社”融合發展工作,把緊密供銷合作社與農民利益聯結作為重要工作內容,截至2021年底,已經有500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與供銷合作社基層組織通過股份合作、生產合作、服務合作,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關系。
隨著市場經濟深入推進,受市場經濟思維沖擊,合作經濟組織平等互利、自愿組合、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理念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更多是股權比例、按股分紅的公司化商業理念。在當前供銷合作社相關立法缺位的前提下,如何理解供銷合作社的合作經濟組織屬性是個現實問題。我認為要做好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要提升為農服務實力和能力。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目標,是把供銷合作社系統打造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對各級供銷合作社自身來說,生產生活服務的最前沿就是縣及縣以下基層組織。既是服務生產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體,同時也是服務生活的經營服務網點。重慶市供銷合作社圍繞打造生力軍和綜合平臺,堅持推進基層組織改造建設和推動社有企業回歸為農服務主責主業,積極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農產品流通服務,組建了智慧農業服務集團、搭建了“村村旺”農村產業電商綜合服務平臺、成立了三峽柑橘集團,不斷提升為農服務實力和能力。2021年,智慧農業服務集團營業額達到34億元、“村村旺”電商平臺交易額64.8億元、三峽柑橘集團完成銷售額4億元,全市供銷合作社系統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達到760萬畝次。供銷合作社市場經營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二是要用好基層組織這支重要力量?;鶎咏M織是供銷合作社直接面向農民、服務農民的主要載體。在深化綜合改革中,重慶市供銷合作社系統以推進“三社”融合發展為抓手,以融合為核心,在推進基層組織改造建設中,堅持市場經濟方向,重點采取股份融合的方式,強化基層組織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融合發展,提升合作經濟屬性。要求基層社必須吸收農民專業合作社入股,農村綜合服務社必須吸收村集體經濟組織入股,而且可以調劑一定量的財政補助資金,讓渡給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股份和農戶身份股?;鶎由?、農村綜合服務社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成股份合作關系的達到3800家,大幅提高了供銷合作社農民社員比例。
三是要推動聯合社機關去行政化思維??h及縣以上聯合社機關基本納入參公管理,供銷合作社縣級以上聯合社理事會、監事會負責人均是組織安排的行政管理領導干部,對合作經濟理念、開展市場經營,難以適應角色轉換。按照社企分開的改革原則,理事會仍然是本級社屬資產和企事業單位資產所有權代表和管理者,這就必須要求聯合社機關干部要懂市場經營、懂企業管理,不能完全按照行政思維去推動企業發展和基層組織建設。重慶市在改革試點中,也曾出現將基層社改造建設與鄉鎮政府農業服務中心合并建設,縣供銷合作社履行行業指導管理的現象。表面上快速完成了基層組織建設工作,但卻把基層社推向了行政化邊緣,失去了市場主體的經營活力,也難以緊密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既體現不了合作經濟組織屬性,也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供銷合作社要立足新發展階段,不斷創新合作經濟組織理論,作為黨和政府服務“三農”的重要載體,在貫徹為農服務根本宗旨的同時,要積極適應“三農”工作發展與時倶進,要有更加開闊的思維來理解合作經濟組織屬性。
一是立足農業農村發展現狀。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業“四化”同步的短腿問題顯得更加突出,面臨著結構性調整和創新性轉變的現實。小農戶由傳統分散生產經營方式正在逐步發展成為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組織化意識的提升,正在加速推動農業向適度規模經營方式轉變,“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的問題,成為困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現實問題。農業生產迫切需要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近年來深化綜合改革,供銷合作社組織體系更加完整,經營網絡更加健全,服務功能更加完備,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綜合平臺作用充分顯現,必將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產業發展,幫助農民增收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二是立足拓寬合作經濟組織理念。隨著農業產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加快提速,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農業生產方式正在發展深刻變化,農村“三變”改革、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合作經濟組織也要積極適應新發展格局,破除傳統思維方式,不能僅從成員、社員的角度來定位。只要這個組織能夠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與農民建立利益聯結關系、有規范的經營管理制度、充分體現農民的權益、為農民提供生產生活服務、推動農民發展產業、增加收入,促進共同富裕,都應當被認為其具備合作經濟組織屬性,供銷合作社都應當加強與其聯合合作。
三是立足持續深化綜合改革。供銷合作社既有事業單位和社團組織特點,又履行管理社有企業的職責,既要辦成以農民為基礎的合作經濟組織,又要開展市場化經營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在堅持為農服務根本宗旨前提下,要立足體系建設,完善組織機構,搭建大平臺、推動大融合、實現大服務。要廣泛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合發展,打造利益共同體。特別是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時代背景下,供銷合作社還要主動與村集體經濟組織緊密融合,推動兩種集體經濟組織共同發展,要充分利用自身連接城鄉、雙向流通的市場優勢帶動村集體經濟組織增收,實現更大范圍的聯合合作,在發揮綜合服務平臺作用同時,彰顯合作經濟組織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