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葛志華
孔子將自己的一生粗線條地劃分為六個階段:“吾十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出自古人之口,但歷久彌新,對當代人仍有啟迪意義。
作為萬物之靈,人是連續(xù)性與階段性的有機統(tǒng)一。作為連續(xù)性,人生必須一氣呵成,中間不能有休止符;作為階段性,生命有不同韻味,期間又有起承轉合。因此,沒有連續(xù)性,生命就會終結;而沒有階段性,生命就沒有成長。青春期與更年期是生命周期的必經階段,是具有標志性意義的起承轉合。這兩次起承轉合使連續(xù)性的人生有了階段性地區(qū)分,有了未成年人與成年人、中年人與老年人之別,并賦予人生異樣的精彩與局限。青春期在帶走童年天真的同時,又在生理上加持了第二性特征,在心理上植入了叛逆、勇敢、友誼等特性,在角色上又把人從家庭的小天地拽入了社會大舞臺。而更年期則是個體生命由中年轉為老年的“前奏曲”,在偷走旺盛精力的同時,又在生理機能上加持了退行性變化,在心理上植入淡定、懷舊、禪性等元素,在行為上則增加了“入世”與“出世”之間的搖擺。
經過這兩次起承轉合,人還是那個人,但外表與內心、心理與行為、角色與使命、夢想與追求都發(fā)生了或顯或隱的變化,甚至有判若兩人之感。正因為如此,人生才顯得豐富多彩,社會才變得多彩多姿。
作為連續(xù)性,人的需求是一致的、不變的,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為此作了理論概括與精彩描述。作為階段性,人的需求又是不同的、多變的。諸如青年時期的鐘情與懷春、中年階段的定力與壓力、老年的衰老與豁達等。即使是同一種物質與精神,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也有異樣的價值。20歲時,我們能買得起10歲時最想要的玩具,卻找不到當初那種熾熱的期待感了;30歲時,我們鼓起勇氣去追求20歲時不敢追的姑娘,可她早已嫁為人妻;40歲時,買得起30歲時買不起的名牌服飾,而我們卻早已不再年輕,更沒有當初那種滿足感了。
人生就是單行道,錯過了就再也回不去了。物質生活如此,精神元素也是如此。
以理想主義為例,“詩與遠方”是有為青年的共同追求。如果一個人在青少年階段還不是理想主義者,有可能一輩子碌碌無為;而年屆不惑仍為理想主義者,則又未免幼稚可笑,有可能處處碰壁。
生命周期中的每段時光都是人生的必經階段,都是獨一無二、彌足珍貴的。相比之下,人生有兩個十五年堪稱“黃金期”。這兩個“黃金期”既決定人生的高度,又影響人生的長度。
從“十五而志于學”到“三十而立”的十五年為第一個“黃金期”。這十五年與青春期大致吻合,與“入世”基本同步。這段時光固然擁有光鮮的外表與大把的時光,但人生剛剛起步,在師長的庇護下成長,基本上是一無所有,人生的主基調是做加法,由無到有、由弱到強、由少到多,為“入世”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
這種加法主要表現(xiàn)在身心成長、知識積累、職業(yè)素養(yǎng)等方面。從身心成長來說,隨著年輪的增加與成長性變化,懵懂少年成長為激情四射的青年,未成年人升級為成年人。人們常說的“女大十八變”就發(fā)生在這一階段。與此同時,白紙般的心靈在學習與實踐中日漸豐盈,擁有了多少不等的知識,明白了人間事理。從知識積累來說,人生是由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學歷不斷攀升,知識逐漸系統(tǒng)化。從職業(yè)素養(yǎng)來說,由不熟悉到熟悉,由外行變?yōu)閮刃?,有了自己的收入,扮演了命中注定的那個角色。這段時光雖有苦惱,但過程中驚喜連連,金榜題名、洞房花燭、生兒育女、職場晉升、人脈拓展等都發(fā)生在這個階段。這十五年的加法不僅為“三十而立”奠定了基礎,也決定了人生的高度。凡加法做得好,今后的人生就會順風順水。反之,人生就會黯然失色,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因此,加法不止、昂揚向上、驚喜連連,就成為這一黃金時期的標識。
退休時光是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時長占生命周期的三分之一。退休后的十五年是人生的又一個“黃金期”。這十五年時光之所以稱之為“黃金期”,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從時間上看,離開了崗位,擺脫了鬧鐘的束縛,沒有身不由己,也沒有迫不得已,人生真正有了支配時間的自由,實現(xiàn)了身體與心靈的雙重解放;從生理機能來說,雖然退行性變化日漸明顯,但人的基本功能相對正常,獨自生活與工作的能力依然如故,既能從事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也能從事復雜的腦力勞動;從功利性來說,人生由入世轉向出世,不必察言觀色,更不必欲言又止,能夠聆聽心靈深處的呼喊,真正懂得要為自己活一回;從經驗與智慧來說,這段時光擁有前半生累積的閱歷與豐富的人脈,擁有感悟與體味的心境,擁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生存智慧,也就是所謂“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還有一些人在前半生工作的基礎上繼續(xù)前行,厚積薄發(fā),大器晚成,老有所為,續(xù)寫了“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新傳奇。
與人生第一個黃金期做“加法”不同,人生第二個黃金期主要做“減法”。
活滿一甲子,該有的都有了,不該有的不再強求。因此,人生的主基調是做減法,為出世做好鋪墊。離開了工作崗位,退出了微信工作群,身上不再背負指標與責任,卸下了幾十年的工作壓力;離開了工作崗位,同事們不再朝夕相處,恩恩怨怨也變得風輕云淡,過去難以釋懷的人與事也想通了,心靈負擔隨之減輕;離開了崗位,業(yè)緣不復存在,朋友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三五知己足矣;離開了工作崗位,家庭再次成為生活重心,健康成為第一追求,懂得用“邁開腿,管住嘴”的辦法讓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降下來,或控制住上升的勢頭。這些減法做好了,也就實現(xiàn)了從入世到出世的轉變。因此,減法不斷、自由自在、老有所為就成為這一黃金期的主色調。
這兩個黃金期對幸福的理解與感悟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從無到有,對幸福的感知大多與“有”相關,諸如有房、有車、有錢、有權等,這段時間的人生需要用“有”來展示自己實力與成果,幸福從“攀比”中來;而后者主要做減法,對幸福的感知大多與“無”有關,諸如無憂、無慮、無病、無災等。這段人生需要用“無”來回應心靈的呼聲,幸福從豁達中來,進而把幸福詮釋為知足常樂。這或許就是人們所說的“代溝”。
職業(yè)生涯是人生最珍貴的階段,但不是人生的全部。退休既是職業(yè)生涯的結束,又是人生意義的新起航。退休生活是人生所有階段的綜合體現(xiàn)。因此,無論是人生哪個階段,都要盡情地追逐自己的熱愛,體味這個世界的美好,享受生命的饋贈,珍惜退休后的黃金期,在“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醫(yī)”的基礎上做到“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活出恰到好處的自己,續(xù)寫屬于自己的精彩。因此,要按照“成長做加法、成熟做減法”的原則,調整好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心態(tài),既要經營好自己的家庭,維護好身心健康,更不能與社會脫節(jié),用自己的愛好興趣、專業(yè)特長與社會聯(lián)結,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共處。只有這樣,生命周期才能“青春常駐”??v然臉上爬滿皺紋,心靈也不會蒙塵。
第二個黃金期過后,人的生理機能就會出現(xiàn)“斷崖式”下降,記憶力減退、代謝功能減弱、骨強度下降、免疫力下降,衰老如影隨形,死神的腳步由遠而近,獨自工作與生活的能力與日俱減,人生就會由此轉入下一個“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