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園
摘要:地理是研究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也是我們學習生存的科學,是我們生活的工具、是每一個公民必須的素質。社會不斷變革,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茶,高中地理教學獲得了比較明顯的進步,但是在教學當中還存在不少問題,矛盾較為突出,比如說后進生問題,為了進一步推動高中地理教學的發展,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接下來,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了地理教學中后進生的轉化措施,下面就如何轉化地理學習中的后進生談幾點體會。
關鍵詞:后進生 ??地理后進生的轉化措施
一、激發地理后進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可增強人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力。興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學習中逐漸培養起來的。某些地理概念、圖片、術語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枯燥,特別是后進生更感乏味,因此在教學中注意動作表情和語言的趣味性、啟迪性,可以喚起和提高后進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當然在教學中應善于將生活與地理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宇宙的奧妙,海陸的變遷以及糧食安全等都是地理學科研究的內容;航空航天、南極探險、南水北調、假期旅游等等,無一不與地理有關。
二、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這是后進生轉化的基礎。如何才能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呢?
首先,要端正學生的思想,地理不是一門只要認真聽,死記硬背就行了的學科,而是要通過地理想象、邏輯思維、概括總結、注重積累、聯系實際等才能厚積薄發。這就像帶兵打仗一樣,光在書本上學習理論知識,而不實戰練習是不可能成功的,紙上談兵是要不得的。
其次,做學生的知心朋友,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對學生一視同仁,要知道教師的歧視和偏心,會打擊后進生的積極性、挫傷自尊心,從而拒絕教師的一切要求。教師一個寬容的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都會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馬卡連柯曾說過:“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而師愛則是教育的潤滑劑,是進行教育的必要條件。
再就是拉近教師和學生的空間距離。后進生注意力容易渙散,經常走神、打瞌睡,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盡量多離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一旦發現學生開小差,就立刻到他們身邊提醒,找到恰當的機會表揚他們、激勵他們。當后進的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后,才會在乎老師的要求,才會自發的、有意識地去克制自己的行為。
三、讓后進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愛默生曾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許多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人總是渴望成功,更渴望成功給予的力量。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設適當難度的提問、板演、討論和測試的機會,讓后進的學生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獨立的思考中解決一些問題,使學生體驗到成功后的愉悅,增強自信心,這樣能鍛煉后進生的意志,使他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能嘗試再去努力,目標是那令人愉悅的成功的體驗。
四、推行合作交流學習
所謂的后進生,在學習過程中多是得過且過,不思考,不進取,由此也就跟同學合作交流偏少,形成惡性循環。英國大文豪肖伯納曾作過一個著名的比喻,他說:“倘若你有一種思想,而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么,人均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學習中,后進生可以交流自己的知識、思想,從而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從學優生那里尋到自己落伍的病根。在地理這門學科中,識圖很重要,有些同學雖然學習有點困難,但是繪圖很好,可以與同學們優勢互補,一畫一猜一總結,在合作中看到自己的價值,從而培養其團結協作精神。
五、注重個別差異,對后進生有不同的評價標準
“教育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指導理念,這就要求我們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評價后進生時,我們應以激勵為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作業方面,我們可以利用激勵性的語句、表情等標準來培養他們良好作業習慣。對后進生的評價,要客觀,承認差距,不唯分數論。教師評價尺度,應隨著后進生的提高而提高,讓他們倍感壓力,也有希望。實踐證明,教師適時的正面評價,會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有利于后進生心理的健康發展,促進盡快轉化,取得新的進步。
綜上所述,通過學生興趣激發、良好師生關系、成就感自信心樹立、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和差異性的評價標準等,這些措施最終可以對后進生的轉化起到一定的改善效果,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培養其持續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