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玲
摘要:兒童時期是小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價值,通過深挖語文教材、精選課外讀物、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途徑,促進小學語文和德育教學的無痕融合,更好地發揮小學語文課程的德育價值。
關鍵詞:語文 德育 融合 途徑
小學語文新課標提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漢字、熱愛中華文化的思想品質,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和健全人格,尊重文化多樣性,關注自然環境,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要達到這些教育目標,小學語文教學必須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聽得進、入得腦,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有一種教育,孩子對教育意圖的感受較少,教育效果更好。”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只有“有心栽花”——采取多種方法途徑,把品德教育無痕融合到語文教學當中去,才能達到“無心插柳”——在提高小學生語文知識素養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一、利用教學過程,發掘德育契機
小學語文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根據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從多個方面發掘德育契機。一是從作者生平中發掘德育契機。有些課文通過講述作者生平,讓學生領略到作者的優秀品質,受到潛移默化地影響。二是從文章創作背景中發掘德育契機。課文的創作背景具有深厚的愛國情懷,有的反映了當時的苦難歷程,有的體現了當時的激情歲月等,都能從不同角度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老師通過對課文創作背景的介紹和分析,讓學生體驗到作者創作時的思想動態,既能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能激發學生愛祖國、愛家鄉、愛人民的樸素情感,從而樹立為祖國、為家鄉做貢獻的理想信念。三是從課文內容中發掘德育契機。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多是精挑細選的,是文質兼美、內涵深刻的文章。有的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的贊美;有的描寫祖國山河的壯麗景色,介紹各地的風土人情;有的贊美人間真情,讀來讓人心生感動……學生在學習中容易被激勵和感染,老師要組織學生反復朗誦,激勵他們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積極情感,不畏挫折、堅持真理的高尚品格,見賢思齊、積極進取的人生追求。四是從學生作業中發掘德育契機。對于思想性、藝術性都比較突出的課文,安排學生寫讀后感。通過學生自己的再閱讀、再思考,深刻感受課文思想或藝術的再次熏陶,從而受到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素養。
二、精選課外讀物,拓展德育課堂
小學語文教學中,為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老師往往會挑選與課文背景聯系緊密、或題材、體裁相近的篇章,作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材料。因此,可以通過精選課外材料供學生閱讀,從而既能提高學生語文知識水平和閱讀能力,又能達到拓展德育課堂的目的。
(一)精選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外讀物,培養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和傳統美德
通過對中華傳統歷史、故事、詩歌、散文等材料的閱讀,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精神內涵,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同時,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社會關愛和人格修養,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精選具有愛國、愛黨故事的課外讀物,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
選取中國革命歷史等課外讀物,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國革命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繼承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深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培養學生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
(三)精選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課外讀物,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
學生通過閱讀具有愛國主義、國家安全、民族團結、法治、誠信、文明禮儀等內容的讀物,更加明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層面價值目標,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層面價值取向,遵守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公民層面價值準則,自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精選反映生態文明和心理健康內容的課外讀物,培養學生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反映生態文明的課外讀物,能夠幫助學生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引導學生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發展理念,養成勤儉節約、低碳環保、自覺勞動的生活習慣,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那些反映心理健康內容的讀物,能夠增強小學生應對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健全的人格、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三、聯系生活實際,深化道德體驗
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要達到較好的德育效果,必須結合生活實際中的事例,分析評判善惡美丑,才能增加他們的感性體驗。一是老師聯系實際評判課文中品德修養的內容,增強學生明辨善惡美丑的能力。老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中的人物的不同表現,聯系生活中各種文明或不文明的行為,進行批評或贊許的評論,幫助小學生明確善惡標準,引導學生自覺向善棄惡。二是組織學生開展對課文中品德修養的內容討論,增強學生檢視自我行為的自省能力。組織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對課文有關德育內容展開討論,自覺檢討自己平時生活中的各種行為表現,分辨哪些是文明的,哪些是不文明的,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從而達到自我辨析、自我教育、自覺規范行為舉止的目的。三是老師聯系課文內容開展各種文明實踐活動,培養小學生踐行各種優良品德的自覺性。小學課文內容各種各樣,有不少課文含有德育內容。老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開展孝心活動、敬老活動、扶貧活動、助殘活動、互助活動、文明監督活動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受到德育教育,進而把各種良好品德化作自覺行動。
小學語文與德育教學無痕融合的方法途徑還有很多,只要我們小學語文老師牢牢把握立德樹人這個教育事業的根本目的,做個有心人,不斷研究探索,就會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發現和創造更多與德育融合的形式多樣、效果更好的新方法、新路子。從“有心栽花”到“無心插柳”,積極推進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深入發展,更好地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育人才。
參考文獻:
1《家校合作如何走進“深度”?》作者王淑清,《中小學管理》2019.12
2《讓學生學會管理自己的思維》作者周迎春,《人民教育》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