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
一、學習方法與學法指導
學習方法是完成學習任務的途徑和手段。所謂學法指導,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最優途徑,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并獲得具有選擇和運用適當的學習方法進行有效學習的能力。
學法指導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引導學生掌握具體的學習方法,如學習生字的方法,理解詞語的方法,閱讀文章的方法,寫作的方法等;二是引導學生明了各種學習方法的適用范圍,使學生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中,能夠選擇恰當的方法進行學習。
二、學法指導的意義
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學科,其學習過程與其他學科有著根本區別,整個過程是一個多渠道、多來源的過程。語文學習內容覆蓋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里處處有語文。教師如果只注重教法,不教給學生學法,不激活學生主動參與,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話。
《語文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是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的,其中有“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其意義在于:注重學習主體的實踐和體驗,注重學習者的學習經歷和學習經驗,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方法,對教學過程有正確引導,改變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和方法的現象。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語文新課程的學法指導,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學法指導的策略
(一)創設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以激發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期待為目標
良好的氣氛,可以發揮學生學習可能性的最高水平,開發他們的智慧潛能,在獲得新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想象、推理等創造性學習,從而逐步形成適合學生個性特點的學習方法,以真正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該著重構建新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以嶄新的教育理念誘導學生,以切實有效的方法啟迪學生,構筑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使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發展,再由“我學會”向“我會學”發展,最后達到我真行的境界。
我執教《鳥語》上,有這樣一個環節——
師:默讀課文,思考:從哪里看出作者聽懂了布谷鳥的啼叫?
生:我從“分明”看出作者聽懂了。
生:我不同意。我覺得作者沒有聽懂鳥語。
我沒有即可做出評價,而是讓學生們繼續深度課文,從中找出各自的依據展開討論,在緊扣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在辯論中明晰。
因為對話意味著教育雙方不僅有語言上的你問我答,而且有知識、思想、情感、經驗等多方面、多層次的相互交流。只有各種不同視界的碰撞,才可以給學生以新的啟迪,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因此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珍視每個學生的思想。當學生在對話中有獨特見解時,教師應該及時鼓勵;當學生在對話中有偏差時,要及時引導;當學生在對話中存在差異時,教師要推動學生深入探究。
(二)重視日常滲透課,以指導學生綜合靈活運用為目標
語文課都可以成為學法指導的滲透課;教材可以成為學法指導滲透課的教材。日常滲透課中示范引路,使學生有“法”可依,易學易會;啟發點撥,給學生排除障礙,變難為易。教學過程應做到層次清楚,便于學生發現;難易適度,便于學生運用。
課文《林沖棒打洪教頭》是從《水滸傳》當中節選、改編來的,它里面有些詞是不容易懂的。教學時,我先讓學生一讀、二找,三標注出不懂的詞和句,然后同桌討論討論。最后全班交流。
教學“依草附木”一詞,我是采用了聯系上下文的方法和構詞方法,分字組詞等相互結合來理解:
首先結合詞的特點,理解詞語的本義。
再結合上下文來理解后學生思考,得出比喻義:實際上是說,過往的客人、犯人都來依靠柴進,因為柴進有錢有勢。這叫——依草附木。
教師小結,詞語中的草木就是句中的林沖,用了比喻的方法。所以叫做詞語的比喻義。可見,一個詞語有幾種意思:本義;比喻義(引申義)。
然后引導學生歸納之前的學習步驟與方法,教師小結。
接著學生依法自學理解其他詞語;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最后組織學生交流,說說字節理解的詞句以及運用的方法。
學生對理解詞語的方法是有一定的積累,但是方法單一,理解片面,甚至錯誤。如果及時加以指導和歸納,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深化他們對學習方法的認識,達到掌握技能方法的目的。在歸納學法時則要特別注意表述的準確性和學法步驟的可操作性。
(三)開設專題,以幫助學生了解、梳理學習方法為目標
1.可以借助班級黑板報、主題隊會、探究活動課等形式,有步驟,有計劃地向學生介紹學法,使學生在課外盡量多地了解學法知識,了解方法技能。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閱讀量的增加,閱讀的方式也應該隨之增加。除了朗讀、默讀之外,精讀細讀、瀏覽、跳讀、快速閱讀等不同的閱讀方式。
如快速閱讀方法,不僅是單獨追求速度的快讀,而且是注重質量的一種創造性的理解過程。其閱讀要求是:①注意力要高度集中。②克服出聲朗讀、逐字閱讀和回歸倒讀的習慣,而采用無聲視讀法。③運用概念閱讀法組讀。④運用垂直閱讀法作縱向掃描。⑤采取跳讀技巧,根據文本結構,抓住概要、掌握中心和重點。
我利用校本課程中的閱讀課,在不同年級向學生訓練不同閱讀方法,既促進語文書中文章的學習,也能提高整本書閱讀的效率。
2.巧用錯題本,在錯題中梳理學習方法。學生的作業可以有錯題本進行歸納,以便復習時有針對性。在錯題本中不僅有題目,正確的答題內容,還應增設“方法運用”版塊。這樣不僅能提高錯題本的作用,更能強化學生整理、運用方法的意識。
3.善用比較歸類,提高學生探究學習方法的主動性。在教學過“留言條”“通知”“尋物啟事”“書信”“倡議書”等應用文之后,可以引導學生對這幾種應用文放在一起對比閱讀。學生能很快發現這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再巧用順口溜就行整理。既幫助學生掌握這幾種應用文書寫,也提高了學生主動探究學法的趣味,還能促使學生在類似的學習中悟出自己探究學習方法的路徑。
學習有法,學無定法。學習有其內在規律和方法,但是學習方法的多樣化、個性化特征,科學的學習方法也要因人、因地、因時而異。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并不是目的,而是要促使學生善于靈活運用學習方法,不能如邯鄲學步,而是像庖丁解牛那樣逐步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才能不斷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