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飛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要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在教學中如何點撥引導,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呢?
一、在閱讀品味中感悟
文化教養最直截的方法是多“薰陶”,學習最有效的方法是多“接觸”。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重要的一條原則是多讀,只有讀得多,才能悟得深。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當前的閱讀教學強調以讀代講,以讀悟情,通過讀來理解﹑揣摩﹑品味﹑感悟,從讀中懂其義﹑明其理﹑悟其情。課堂上,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讀書訓練,遵循多“讀”的教學原則,尤其是課文中一些新詞難句,就更應多讀。這樣讓學生多讀多背多誦,自讀自悟、質疑問難,從讀中達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從而獲得讀書的本領——“字求其訓”“句求其義”“篇求其旨”。課外,教師也千方百計給學生提供閱讀機會,可以自讀,也可以和同學、家長一起讀,在班里開設誦讀專欄,營造誦讀氛圍,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讓誦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
二、在直觀想象中體驗
“詩是無形畫, 畫是無形詩。”詩畫是一個相互交融的有機結合體,學生從具體的畫面更容易進入優美的語言情境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在誦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挖掘體驗詩歌蘊含的豐富的色彩、變換的線條, 巧妙的組合, 以及幽遠的詩意, 對那些僅憑再造想象難以完成轉換的詩詞,可借助古詩“詩中有畫”之長,引導學生想像詩中描繪的美好畫面,由畫入境,據詩作畫。如《鹿柴》一詩,描繪了鹿柴附近黃昏時分的景色,以空山傳語、林中夕照突出它的幽靜,意境空靈,興會悠長。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想象: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用筆把它畫下來,再根據畫面,喚起合理的想象,學生領略到詩人那種以動寫靜的獨巨匠心,從而獲得了更豐富的意蘊美。學生作畫的過程也就是感悟詩意、發揮創造性的過程, 同時作成的畫面也為學生走進凝練、簡約的古詩詞搭起了一座美麗的橋梁, 把學生帶到詩人面前,加深對內容和思想內涵的理解。這樣用描述的方式將這些詩詞轉化成一幅幅鮮活生動的畫面,這不僅有助于學生讀懂原詩,而且也使他們讀出畫面,讀透意境。課文中有些語句比較抽象,很難被學生理解,這時教師就要運用一些直觀形象的手段進行演示,如出示掛圖、投影、錄像等,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生動的形象。
三、在替換比較中辨析
用別的詞語把文中的某個詞語替換,以此啟發學生思維,通過比較領略這個詞特有的情味,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用“擺”字代替“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滿了整間屋子”中的“堆”。通過比較,學生體會到“擺”是一個挨一個地放,而“堆”不僅有擺的意思,而且是一層摞在另一層上面,說明數量之多。這么多的花圈說明了什么?說明送花圈的人多。送花圈的人多又說明了什么?說明魯迅先生得到了許多人的愛戴。這樣通過對“堆”的挖掘,加深了學生對整句話的理解,從而使學生體會到了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愛戴和深切懷念的感情,實現了從詞到句再到文的理解過程。也可以變換句型或語序,再和原句比較,誘導學生在比較中鑒別理解,讓學生體會課文中語言表達的力度或特點,把思維引向深入。如《養花》一課中有句話:“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可引導學生將這句話改成陳述句:“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就是真理。”通過比較,學生明白這兩種句式都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反問句表達的語氣和感情更強烈些。還可以選準應重點理解的詞語或句子,根據需要把其中的重要詞語或修飾成分去掉,然后進行比較,看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從而體會原詞的獨特作用。
四、在表演活動中領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有的認知結構都依賴于學生的活動,通過學生自身的“再創造”,才能納入其認知結構中,成為一個有效的知識。一些表情達意比較深的詞句,可讓學生演一演,將學生帶入角色的意境中,在體驗中加深理解,培養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還能幫助學生養成認真讀書、品味詞句的好習慣。
五、在仿寫練筆中鞏固
學以致用才是閱讀的目的,所以要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填充式訓練是常用的方法,把句中重要的詞或句隱去,讓學生填空,在練習中體會這些詞句在課文中所起的作用,從而培養學生準確用詞的能力,使學生的理解上升到運用階段。如學了《翠鳥》一課,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翠鳥(踢開,蹬開)葦桿,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銜起)小魚,(貼著,挨著)水面往遠處飛走了。”這種選擇恰當詞語的練習,不僅能引起學生對語言的興趣,而且能訓練學生準確用詞的能力。此外,讓學生進行仿寫、改寫,也是激發學生創造性的有效途徑。小學階段的文章大多寫景敘事,教學中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敘事詩文改寫成小故事,如學了《尋隱者不遇》后,讓學生按詩的意思進行改寫,提示學生描寫人物的語言、神態等的描寫,并要扣住“問、言”等詞語去進行想象發揮,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象,把這首詩改成了一篇篇生動的短文,并寫上誦經讀典的體會和感受。這樣,由讀到寫,讀寫結合將想象到的情景和感受到的情感流于筆尖,讓誦讀更有效,教學更有味。學生積累的越多,創作就更能水到渠成,如學生仿寫《春曉》:春天不覺曉,處處現綠草。忽然春風來,花開知多少。學完了《詠柳》學生寫了《贊春》:二月風景美如畫,茶花桃花滿枝椏。滿庭芳草泛新綠,蒙蒙春雨潤萬家。寫得雖然稍顯稚嫩,但足見學生的文化底蘊。此外,在平時的教學中,還要求學生做好讀書筆記,根據不同年級,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級摘抄詞句、仿句練習;中年級摘錄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級摘錄時要注明出處,寫讀后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詞和句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只有理解了文中的詞句,才能感受和體驗文章所蘊含的情感,才能帶動學生對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學習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