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琛妮
作業是對課堂的重要助力:是對課堂內容的鞏固,是對學生習得的檢驗,也是教師幫助學生查漏補缺的準繩。我認為,好的作業需要緊抓三個重要的元素:達成度、有效性和可檢驗性,才能讓其真正成為課堂的有效助力。
一、作業設計的基石——有效實現作業達成度
作業的達成度可以視為作業的完成情況,與學生完成作業的意愿、作業的可操作性等息息相關。
1.微調作業形式,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意愿
布置課后作業時不單純地以“學生理所應當做作業”的思想機械地布置作業,因為學生完成作業的意愿決定了他們對待作業的態度,往往這一點容易被忽略。當學生麻木地面對作業,甚至產生厭煩情緒,會產生作業拖拉、馬虎應付等情況,這樣的作業質量無法達到老師布置作業的鞏固、檢驗等目的。
如何幫助學生產生積極面對作業的態度,需要一些小技巧:如提高作業的趣味性,就非常有效。以牛津英語3BM2U1 Animals為例,將作業布置成請你完成一個謎語給大家猜一猜是什么動物,并且給出舉例示范,學生就會興致高漲,爭相完成并且期待其他同學來猜。
2.聯系生活實際,豐富學生完成作業的能力
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來布置作業,提升學生的切身感受,能較好地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能力。以5AM2U1 Grandparents為例,其中有一篇課文的內容是重陽節。布置作業時結合重陽節即將到來的時間優勢,讓學生自行查閱重陽節的相關資料了解傳統文化,并制作重陽節賀卡送給家中老人。學生制作賀卡前會自主預習書本內容、查閱資料,信息獲取能力得到了鍛煉;設計賀卡時,學生通過選材、布局、裝飾等鍛煉了自己的創作能力;最后為家中老人致辭時,又鍛煉了他們的寫作能力。學生主動在班級群分享自己的制作過程和成果,相互點贊、交流,既覺熱鬧又有成就感。
3.斟酌作業量,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
作業量也對學生完成作業的態度與作業效率有不可分割的關系。鑒于學生學習能力不同,我在班中實行“摘星”免作業法,通過學生所取得“星”的數量,來減少部分作業。如,默寫本的“摘星”規則是:默寫全對可摘得一顆星,連續摘得三顆星,可將抄寫作業減半;連續摘得四顆星,抄寫作業只寫一遍單詞;五顆星,可以減免一次抄寫作業,若一直連續摘星,則抄寫作業一直減免。減免規則不僅激勵了學生背默單詞的積極性,也督促學生遞交整潔的作業,較好地節約了學生的寫作時間。
二、作業設計的靈魂——實現有效的作業設計
作業,是可以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始終的,幫助學生理解、鞏固的重要手段。因此,可以分為課前的預習作業、課中的課堂作業和課后的復習作業。
1.為課堂助攻的有效操練
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對于新知的接受有快有慢,老師所設計的作業不交要為所學內容服務,也要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此,我設計了分層式作業。以3BM2U2 Toys為例,我設計了三個不同語用任務(如下圖所示)。任務一,僅通過角色扮演來朗讀本課的核心內容。任務二,通過對話問答的形式來操練本課時的核心內容。任務三,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并描述。三個任務都圍繞本課時的核心內容,但難度水平不同,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選擇自己所能完成的任務進行表達,能最大程度地保證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成為課堂有效實施的助力。
2.為課堂延伸的有效復習
課后復習是對課堂的鞏固和延伸。學生通過完成作業進行鞏固,我認為單元作業的設計應當具備承接性。單元中每個課時的學習內容呈遞進狀態,而作業也相應地進行遞進。因此,我對于作業量、作業形式及作業內容經過仔細斟酌,所出題目加強當堂課的針對性,力爭量少而精。課堂作業以選擇、填空、默寫為主,學生只需記錄答案,并且在線實時互動交流評論。課后作業以口頭讀、背結合少量的習題為主。除了必要的聽錄音、讀課文、寫單詞等基礎練習外,我設計了調查、寫作等練習。在班級群的作業展示中,教師對學生的作業進行點評與反饋,學生之間也可以點評、互動,并且投票產生優秀作業予以表揚。在網絡問答環節,對于作業質量有問題的學生通過語音對話進行課后的個別輔導,將語法知識等進行詳細地分析闡釋。由此,“線上”互動環節不僅彌補了“線下”時間限制導致的遺留問題,更是將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有機結合起來,讓課變得更完整、更完善、更高效!
三、作業設計的保障——實現有效的檢驗與評價
每一項作業都應當通過老師的檢驗和評價來實現其價值。由于英語學習內容以口頭對話為主,因此,我通過表格、填空等形式設計作業單,將一部分作業書面化,便于檢驗。口頭的朗讀、背誦作業,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學生通過的視頻的方式來提交,來落實作業的可檢驗性,并根據視頻內容給出相應的評價。我根據課前、課中、課后三部分的活動環節分別設計評價量表。通過每個環節的及時評價與反饋,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引導學生思考、總結,也通過評價及時發現和糾正學生存在的問題,最終提高學習效率。
總而言之,作業的設計是一門學問,是一門值得教師潛心鉆研的大學問。作業事小,效用卻很大。我們要打好“基石”、尋到“靈魂”、建立“保障”,才能幫助孩子們建造學習的“高樓大廈”。
參考文獻:
(1)上海市中小學英語課程標準.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趙淑紅.《新課程課堂教學技能與學科教學》.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
(3)朱浦.與英語新課程同行叢書.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