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瑞
經過多年實踐探索,作者確定了“情智融合,高度參與”的小學英語高效課堂構建,即:以學生為主體,以著力構建高效課堂的三大系統(文化系統、評價系統、教學系統)為支撐,精心打造“寓智于情,以情促智,情智融合,高度參與”的小學英語高效情智課堂。情智課堂就是實現在文化系統和評價系統的雙重作用下,啟動教學系統,師生實現課堂情智融合。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精彩呈現資源聯動,預習推動,展示拉動,有效互動和評價驅動五個高效課堂所具備的動態。其中,評價系統講求以情促智。
一、主張建立多元評價
情智課堂側重于對于學生的評價,多元、及時、客觀、鼓勵性評價實現了師生關系和高效課堂的良性循環。在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基礎上,分為對課堂表現(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監測表現(答題姿勢、解題方法、作答規范、準確程度、書寫規范)作業表現(課堂作業、家庭作業、特色實踐作業)等主要方面集體評價、個體評價的橫向評價和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縱向評價。評價方式分為口頭評價精神評價和物質評價等方式方法。
對于教師而言,評價的關鍵環節是注重抓緊抓實過程性評價,特別是對于學生課堂表現的集體評價、個體評價、學生日常家庭作業的評價、通過周檢查統計表對于學生知識掌握的跟蹤評價和提升。對于課堂表現的評價除了及時給予多種形式的及時、準確、鼓勵口頭評價和小組、集體精神鼓勵口頭語言、肢體語言評價外,還重點采用戰隊積分和個人積分結合的評價方式。對于日常家庭作業的評價經驗做法是教師要親自參與到教師評價環節,實行A+,A,B,C等級評價納入積分評價和訂正后的二次評價,并對作業進行點評,提出修改意見和要求。
二、重點采用積分評價
運用積分兌獎的評價機制,調動了學生學習、自我管理等各方面的積極性,實現了課堂教學的情智融合和學生高度參與。積分兌獎評價機制已在校、縣、市三個層級推廣開來。實踐驗證,積分兌獎評價機制可操作性強,簡單靈活高效。具體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步探索(2011年9月-2014年7月)
使用帶有水果、動物的貼畫作為獎勵的憑證,每個貼畫價值1分,學生積累10分即可兌換鉛筆、橡皮、卷筆刀、練習本等獎品,此階段主要獎勵學生的單元監測、期中、期末監測成績突出的學生。
第二階段:修改完善(2014年9月-2017年7月)
鑒于貼畫貼于學生課本、不易回收、不便統計和鑒別真偽等弊端,在2013年9月通過網絡購物買帶有1分、2分、5分、10分面值的“樂學幣”,并且在樂學幣上蓋有教師姓名章或者作特殊防偽標志。此階段學生可以根據積累的樂學幣多少去兌換相應價值的獎品,獎品為文具盒、鋼筆、書包、水杯等更具價值的獎品。學生獲得積分的途徑為:課堂表現、家庭作業質量、單元監測成績、在校表現等方面,樂學幣也實現了可以循環使用。
第三階段:定制升級(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
鑒于網購的樂學幣也出現了雷同嫌疑、學生遺失、少數學生囤積兌大獎品等原因,啟用了第三代樂學幣:定制款,本次樂學幣分的分值分別為1分、2分、5分、10分面值,不同學科樂學幣圖案不同,老師定制的防偽標志也不同。此階段將學生的各個方面特別是課堂習慣養成、家庭作業等級質量、學困生幫扶等項目納入評價。兌換的獎品也由文具轉變為孩子希望得到的獎品(文具或其他禮品),或者一個可以實現的愿望。
第四階段:融合推廣(2020年9月至今)
鑒于采用樂學幣積分機制極大的興趣調動性、激勵性和有效性以及評價內容和方式標準的靈活性和層次化,得到學校領導認可和采納。積分評價機制隨著學科范圍的拓展、評價范圍的拓展,實現了由班級到對于學生習慣養成、學科素養和綜合素養評價體系的校級評價有機接軌。
三、長期堅持跟蹤評價
1.采用周檢查統計評價法
通過對過程性評價的深入研究,開發設計出“周檢查統計評價法”,成為過程性評價的新方法。即:通過周檢查統計表,對于學生本周或近兩周所學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追蹤評價和反饋改進。就小學英語學科而言,一周時間大約能完成半個單元課堂學習任務,兩周時間大約完成一個單元學習。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在完成相應學習任務后采用檢查統計表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檢查的項目主要包括單詞的按順序認讀、詞卡隨機認讀,對話的熟練朗讀、翻譯,文本對話和單詞歌的背誦。檢查的時間在英語自習課或復習課時間進行。檢查人員通過日常對學生課堂積分表現教師推薦和學生自薦方式選定。檢查記錄員從檢查員中推選,通常為英語科代表。
檢查的方法為:教師先對檢查員進行初步驗證是夠“稱職”,對合格的檢查員留在講臺前,等候各戰隊(學生豎排組)隊員到臺前進行檢查,對于通過檢查的隊員自覺歸隊,未通過的將檢查情況及時反饋給英語科代表記錄員,記錄員及時記錄未通過名單及項目。為避免扎堆和混亂情況,通常采取A、C戰隊隊員同臺,B、D戰隊隊員同臺分批交替檢查的方法。已經通過一個項目檢查的學生,已經能夠自主投入到下一個項目檢查的準備中。
周檢查統計法是過程性評價的一個創新,成為了常規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有益補充。學生變換了角色,全員高度參與檢查統計活動,行動迅速高效,為教師課堂教學的進度、教學質量的評價和對學生個體核心素養的評價等各方面提供了直接的信息反饋和數據參考。
2.采用結對幫學幫教法
評價是手段,以評促改、促學,改進和提升課堂效果,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是目的。為此,在周檢查統計評價的基礎上,對于近期學習內容掌握不牢固的小部分學生采取“結對幫學幫教”,以教師親身參與輔導為帶動,“學困生”自主選擇幫學幫教對象,對限定時間內完成幫學幫教任務的學生進行樂學幣積分獎勵為激勵措施,以教師調度和家校交流為督促,確保結對幫扶取得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