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建興
小學教育提出了“核心素養”的理念,就是希望小學生實現全面發展。而數學作為一門基本且主要的課程,自然要將注重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目標之一。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師教學中可通過識數、計算、測量和統計等環節提高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而課后家庭作業不僅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也可以通過作業設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最近,為減輕學生課后作業的負擔,教育部出臺了“雙減”政策,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此“雙減”政策落地近一年,作為一名農村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師,將如何以核心素養為指向,有效地設計作業呢。
一、有效設計小學數學作業的必要性
傳統教學中,我們教師布置的數課后作業,多是書面書寫的形式,完成書本某頁某題或練習冊中的習題,這樣的作業重在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多是枯燥的書寫數學符號,缺少趣味性,又脫離生活實際,對學生的探究精神和時間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起不到幫助。同時,低年級的小學生正處于學習的基礎階段,雖然思維活躍程度較高,但是思維邏輯、學習方法以及學習習慣均不夠成熟,教師可以合理有效地設計作業來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日積月累的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良 好的學習習慣,并在鞏固數學知識的同時實現數學核心素養以及數學知識水平的提升。
二、有效設計小學數學作業的策略
對于以習題冊作為數學作業,多是枯燥的書寫數學符號作業,脫離生活又缺少趣味性,束縛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好小學生的好動、好奇、好勝的特征,容易受到新鮮事物吸引的特點,作業設計應考慮增加趣味性和實踐性,讓學生在娛樂中喜歡數學;作業設計應貼近生活,讓學生在做作業中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1.游戲類作業。數學游戲是小學階段教學的重要形式,可以培養小學生的記憶能力和思維能力,獲得數、量、形等知識內容。通過游戲的形式,增加作業的趣味性,讓學生主動且高效地融入作業實踐中,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下完成作業,并獲得數學素養。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10 以內加減法運算”的時候,就可布置一些有趣的作業,如 “撲克牌,找朋友”的游戲,同樣讓家長也參與其中,和小孩一起學習一起完成這項運算作業。首先,家長挑出數字在 10以內的撲克牌,然后從中隨機抽出一張牌,讓孩子馬上在撲克牌中尋找,哪兩張牌加起來與家長手中的抽出的撲克牌數一致,或者哪兩張牌相減和家長手中抽出的撲克牌數一致。這種有趣的游戲性作業,既可以拉近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又可以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理解和掌握,提升孩子的運算能力。
2.探秘類作業。數學教學中融入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對學生激發學習興趣、增加經驗積累、提升數學素養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在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的交匯處設計作業,可以增加學生的數學經歷和體驗,有助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用數學的思維發現和解決問題,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例如,教師在教學完《認識人民幣—元、 角、分》后,可設計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和爸爸媽媽一起商場采購,比如采購學習用品,認真仔細觀察,同時做好記錄,可記錄采購物品、單價、件數、付款金額,結算找回金額。然后在下一次課中與同學們分享各自的收獲。
3.動手操作類作業。所謂“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正反映出了小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對學生學習知識有著重要深刻的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甚至課后,布置學生課后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等動手操作活動,使得學生動手操作與數學知識聯想關聯起來,讓學生在操作中潛移默化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數學知識,發展了學科核心素養。例如,在教學了《測量長度》以后,教師可布置學生回到家里用尺子測量自己家里的門窗、桌子、柜子等的實際長度,并記錄下來。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夠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知識的運用能力,在動手操作中感知數學知識。
4.繪畫類作業。一、二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理解能力有限,思維還仍然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發展的初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們對題意的理解、解題思路的掌握可能會有一些困難。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有意識地教學生涂一涂、畫一畫,慢慢地學會從圖文信息中提煉出數量關系并畫圖表示出來。在學習“加法”“減法”時,可布置學生畫一畫“我眼中的加(減)法”的作業,結合圖勾畫出對加法減法的了解,以及對其含義的理解。例如,在認識《米和厘米》之后,布置學生回家畫一畫“對單位的感知”,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將會有各式各樣的帶有學生特色的作業作品。
三、多元化的小學數學作業評價
作業評價是作業整體設計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目前仍有不少小學教師缺少對學生作業內容的反饋,很多教師在布置完作業后,只是進行了簡單的瀏覽而沒有對學生進行細致核對。在我看來,作業評價應該做到關注孩子的個體差異,應該注意評價語言的人文性、激勵性等。
1.對于學生的作業評價要積極主動,教師有針對性的布置家庭作業之后,要根據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或缺點,讓學生通過完成作業來樹立對該學科的信心,尤其是對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更應該通過作業這種渠道鼓勵學生形成自信,幫助其激發自身對于數學學科的學習主人翁意識,重新喚起其對數學的興趣和認知。
2.給予學生作業的評價,應該是有針對性且豐富多樣的,如果就是只用優良中差來評價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 那么小學生只會認為自己是在完成任務。而如果教師能夠針對每一個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產生的思維亮點或新想法 及時進行鼓勵,如“該同學的想法新穎,與眾不同。”就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愛是獨一無二的,是特殊的,是能夠催發學生積極上進的,其作用和價值要遠比程序化的評價更加積極有效。
3.對于學生的制作類、繪畫類的作業作品,應做到尊重孩子的個性,尊重作業作品的多樣性,盡可能在同學中給予肯定,并盡可能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粘貼出來展示,增強學生榮譽感,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信心。
總之,小學數學作業不僅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也可以通過作業設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特約編輯:陳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