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
小學語文教學活動與語言緊密結合,正確使用語言、認識語言,能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個體意識。高年級小學生的語言思維與文化學習能力正在逐步覺醒,個體意識不斷加強,其開始產生互動、交際的欲望,并通過語言表達相關訴求。對高年級小學生來說,語言是適應未來社交的基本能力,更是幫助學生認知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基于此,要重視口語交際的價值。結合核心素養設計口語交際新模塊,有助于學生基本語言技能、文化思維的發展,能為學生的語言表達提供新的有利條件。
一、小學高年級口語交際教學現狀
(一)教學低齡化,難以滿足學生
高年級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經驗更為豐富,人文情感與獨立意識在長期的學習活動中正在逐漸發展。對該類學生來說,其需要一種難度更高、開放性更強的素材來引導自己成長。霍華德·加德納在其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當中將語言定義為重要的智能,認為擁有語言智能的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更為出色,并擁有成為演說家、作家的潛能。由此,教師必須重視口語交際教學模式的調整,針對學生的需求重新設計教學模塊。但部分教師對口語交際教學并不重視,教學活動中的低齡化、低難度問題依舊存在:教師將口語交際活動理解為指導學生開口、表達的教育課程,并不重視小學生語言技能的訓練;在口語交際環節,所交流的內容局限于日常生活、課堂教學,學生的情感、思想得不到引導。從表面上來看,口語交際活動確實圍繞著“說”的過程開展,但在要求學生“說”時,教師并不會對說的內容進行強調,導致學生的語言素養得不到提升。當小學生嘗試參與到口語交際活動中時,低齡化特點明顯的口語交際主題很難滿足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封閉式教學,限制學生思維
要讓小學生在口語交際中訓練自身的語言技能、提高語言修養,教師必須保障口語交際活動的開放性、互動性,鼓勵學生自由選擇話題、自由表達觀點,調動學習者的交流熱情。但受限于各種因素,一些教師采取管制、約束等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到口語交際中:在設計口語交際任務的同時,教師根據教材上的交流主題確定交流內容與交流范圍,整個口語交際活動在課堂上展開,教師并不會為學生預留搜集資源、整理語言的機會,使學生無法參與到口語交際活動中。部分教師只注重口語交際的最終教育成果,要求學生參與口語交際活動,但對詞不達意、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并不會進行針對式指導。資源有限,互動單一,導致學生無法及時掌握口語交際技能。在部分學生眼中,口語交際活動中的交流甚至成了一種“優待”,是成績出色的學生才能享受的待遇,學生的積極性被嚴重傷害。
二、核心素養下口語交際的教學優勢
(一)目標明確,內容豐富
語文核心素養包含了“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四個板塊,是訓練學生基本語言技能、幫助學生鍛煉思維的重要素材。對小學高年級口語交際教學來說,在核心素養的要求下發起口語交際教學活動,能有效創新教學指導模式:一方面,結合核心素養的不同內容,教師可設計多元化教學板塊,如語言技能訓練、語言思維訓練、審美能力訓練等,感受語言中的情感美,掌握語言的表達技巧。在核心素養的指導下,學生能實現思維、技能的同步提升。另一方面,教師能實現口語交際的對外延伸,在幫助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的同時,配合課外文化素材、口語交際活動,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語言交流技巧,了解語言的感性化、主觀化特點,加深學生對語言知識的認識。可見,核心素養下的口語交際活動,語言不再是一種簡單的交流工具,更是培養學生思維與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學生主導,自由發揮
小學高年級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的過度干預一直都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師站在成年人的視角上探究口語交際活動的主題,忽視了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在小學生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教師盲目阻斷小學生的發言,用“對錯”來評價學生的口語交際過程,導致相關教學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在核心素養下,口語交際活動圍繞著語言、思維、文化、審美等板塊展開,聆聽、發言都是參與口語交際活動的有效方法。基于此,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主觀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自由發揮、探討的空間。掌握教學理論的提出者布魯姆認為,教學是一個通過個人能力來掌握相關信息與技能的成長性過程,教師的干預要適度,在必要的環境下,甚至可以中止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核心素養實現了這一目標:配合核心素養的不同概念,學生能在學、用、說的過程中逐步提升個人能力,從而切實掌握口語交際的基本技巧。
(三)全面發展,不斷進步
部分教師認為口語交際只是一種鍛煉小學生語言技能的手段,從而忽視了口語交際的教學價值,甚至不在課堂上開展口語交際活動。但對高年級小學生來說,語言中所包含的文化、情感與交流技巧對其未來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極為重要,口語交際是學生接觸外界社會、形成語言技能的基本前提條件。基于此,必須要創新口語交際教學模式。借由核心素養,口語交際活動從基礎語言訓練、審視語言之美、了解語言文化等角度展開,為學生創造了應用語言、解讀語言的全新環境。對學習者來說,語言不再是一種單純用于溝通活動中的素材,更應是開發學生思維與能力的重要載體。用核心素養搭建口語交際的大框架,有助于學生語言技能的不斷發展。
三、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高年級口語交際教學策略
(一)聚焦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回歸語言本質
口語交際教學以說為核心,重視學生的表達、體驗、感悟與創造,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這是訓練學生語言技能的重要教學環節。配合核心素養,要將以“說”為核心的教學模塊盡早提上日程,以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為出發點,鼓勵學生開口表達、學會交流。對高年級小學生來說,生活經驗與學習經驗的積累使其掌握了不同的語言技能,在語言交流活動中能有好的學習表現:作為學生的引路人,要不斷創新語言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交流、探討的過程中應用語言知識。讓學生樂于開口表達、融入活動,保障口語交際教學的科學性與教育性功能。以部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教材第三單元口語交際《講民間故事》的教學為例,口語交際活動以民間故事為主題,充分調動了高年級小學生的互動興趣與文化學習熱情。在指導小學生參與口語交際活動時,可要求學生結合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提前進行準備:主動搜集民間故事,在課后進行語言訓練,幫助學生掌握口語交際的基本技巧。民間故事帶有強烈的情感特征,對豪紳惡霸的鄙夷、對良善之人的同情、對仙人術士的尊敬,都要借助語言表現出來。在講述民間故事時,要對學生的語氣、態度進行訓練。如“楊半仙趕山”,描述了擁有“趕山”神力的楊半仙只愛老婆不愛老娘,最終被收回神力的故事,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要注意人物的情感變化:“老娘病危,尚有兄弟照顧”“賢妻得病,屬實令我痛斷肝腸”等,借由人物對白來梳理情感,為學生創造身臨其境的故事體驗。在口語交際中,要抓住構成語言知識的基本要素發起教學活動,圍繞著語言交流、語言表達、情感描述開展口語交際活動。結合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讓學生感悟語言的獨特魅力,形成解讀語言、應用語言的良好意識。
(二)聚焦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學會解讀語言
隨著語言表達能力與語言理解能力的逐步發展,高年級小學生已經逐步掌握了基本的語言技巧,能理解語言中的文化、情感等內涵。當學生的學習需求不斷提升,教師就要創新口語交際的教學內容:不僅要圍繞著基本的語言知識設計教學模塊,更要重視學生語言思維的訓練,使學生形成應用語言、了解文化、培養情感的良好思維意識。學會解讀語言,才能提升高年級小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設計相應的互動板塊,緊扣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的目標,為學生提供解讀語言的機會,調動學生的思維。以部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口語交際:怎么表演課本劇》的教學為例,口語交際活動可從兩個角度開展:首先,圍繞著“課本劇”這一對象展開口語交際活動,要求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探討課本劇的表演方法與相關元素。學生結合生活中的觀影經驗進行互動,在話劇、電影、電視劇中搜集靈感,并嘗試指出課本劇當中的關鍵要素:課本劇中要包含人物、對白和各種場景,要發揮出“敘述故事”的功能。教師為學生選擇教材,圍繞著教材開展課本劇的編排工作,通過口語交際訓練學生的思維,再以教材中《猴王出世》的學習為例,教師可設計猴王、猴子猴孫等角色,設計對白,突出人物情感。其次,圍繞著課本劇的具體表演過程展開口語交際活動,以《猴王出世》為范例,要求學生結合故事為猴王設計對白。在故事中,石猴是一個精明、勇敢的角色,要在臺詞中加以體現,如“我若是進得了山洞,你們便封我為王”“好去處,好去處,是個天造地設的地方,鍋碗瓢盆一應俱全”等,通過對白刻畫人物,幫助學生通過“換位思考”來嘗試組織口語交際活動。在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下,口語交際活動不能停留在說的層次,而是要鼓勵小學生開口表達、主動交流,調動高年級小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創造力,用口語交際訓練小學生的文化思維。
(三)聚焦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感悟語言之美
口語交際圍繞語言應用演化而來,在口語交際教學中,語言中的美正在逐步體現出來:簡約的語言之美、獨特的文化之美、感性的情感之美,不同的美學元素相互交織,構成了口語交際的全部內容。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挖掘美在課堂上、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更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審美意識,使其形成主動鑒賞美、創造美的良好素養。語言中的美借由口語交流、語言文化表現出來,是一種獨特的審美素材。認識語言的多元美,才能讓學生感知語言的獨特美學價值。教師要在口語交際教學中為學生提供鑒賞美、感受美、創造美的機會,用美的滲透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鼓勵高年級小學生主動挖掘語言中的美學元素。以部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口語交際:聊聊書法》的教學為例,書法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組成部分,本身就具有文化美、情感美。高年級小學生對書法之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如何表達這種美,讓其他學生產生欣賞書法、學習書法的興趣,還需要學生不斷探索。部分學生依靠平白的語言進行敘述,“書法能美化字體,提高我們的書寫水平”,雖然強調了書法的實用功能,但語氣過于平淡,很難激發其他學生的互動興趣。配合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要鼓勵小學生重新整理語言,搜集素材,闡述書法中的獨特魅力:我國素來有字如其人的說法,寫一手好字,代表著其剛正不阿的態度。配合“顏筋柳骨”“鐵畫銀鉤”等故事在課堂上講解書法的發展歷程,感受書法家的文人風骨。教師可要求學生搜集相關書法作品與名家故事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如“鐵畫銀鉤歐陽詢”“入木三分王羲之”等。對高年級小學生發起口語交際教學活動,要鼓勵學生獨立去感知、去體驗。在講解書法文化的過程中,將口語交際活動轉化為文化交流大會,充分調動學生的表達熱情。愿意開口,接受美育,讓語言的美在課堂上生根發芽。
(四)聚焦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延伸教學課堂
以往的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活動多圍繞著教材開展,即使教師要求學生搜集相關文化素材,在實際教學中也難以擺脫低難度、低齡化的尷尬現狀。對高年級小學生來說,其渴望得到表達、交流的機會,當自我意識不斷萌芽,用自己的理解去表達就顯得尤為重要。針對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應該嘗試創新文化理解與文化交流模塊,改變小學生的學習態度。在教學中,可配合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來延伸語文課堂,為小學生提供閱讀、學習的機會,改變小學生的學習態度。以部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口語交際:辯論》的教學為例,這種針鋒相對的、帶有競爭性特點的口語交際活動更能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在圍繞“辯論”開展口語交際工作的過程中,要結合傳統文化素材來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小學生掌握辯論的特點。如文化故事《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二人就“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等話題展開辯論活動,以著名的“詭辯之道”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擾亂對方的思維。而讀物《寡人之于國也》則站在實施的角度上據理力爭,從客觀現實的角度推翻對方的觀點,屬于“雄辯”。高年級小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極強,在掌握相關辯論方法之后,會針對自己的活動興趣、學習能力迅速對其進行應用。此時,教師要為小學生創造應用語言知識的機會,圍繞課文、生活開展辯論活動。以圍繞課文教材開展的辯論活動為例,針對課文素材提出辯論問題:《窮人》中,夫妻倆的行為屬于樂善好施還是多管閑事?《兩小兒辯日》中,孔子連小孩子的問題都無法回答,他是否配得上“多智”的稱謂?用辯論活動啟發學生的觀點,讓小學生重新認識語文知識。教師不能只要求學生開口,更要將優秀的文化資源融入口語交際教學中,以此來豐富教學工作的內涵。
綜上所述,小學口語交際承擔著鍛煉學生的文化意識與語言技能的重要任務,是開發學生語言技能的有效教學手段。在針對高年級小學生發起口語交際教學活動時,可嘗試建設以核心素養為框架的全新教學機制,在語言、文化、審美等角度分別對學生開展口語交際訓練。讓學生正確掌握口語技能,激發口語交流熱情,教學才能更有成效。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