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良君
作業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環節,它與課堂教學、課外閱讀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學習教學體系,是課堂教學的鞏固和運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可是,在傳統教學工作中,學生的作業多是機械重復,沒有創造性的活動;反復地抄寫,無靈活性;學生思維呆板,沒有創新能力。教師教法數十年一律,布置學生作業也是年年歲歲歲歲年年都相同,從不更新。如今,2011年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我認為在“雙減”理念下,傳統作業形式已經不適合學生的需求,必須改變作業的設計方式和改革作業的布置方法,在作業中給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一、給學生設計具有“自主”性的作業
優化設計課外作業,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經研究表明,學生智力發展水平是有差異的,學習能力也存在先天性差異。而以前的作業是教師在授課之后布置,作業的數量、難度和作業完成的形式等方面,都是由教師決定的,并在一定的時間內強制學生完成。學生作業,處于時時被動完成任務狀態,沒有自主發展空間。在新課標下,怎樣改變過去的弊端,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張揚學生的個性,具備創新創造的能力呢?我認為,“自主”應當成為小學生語文作業設計的主旋律。教師設計語文作業時,要全面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設計不同難度的作業,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作業的內容和形式,同時還可以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和完成方式。這樣,就能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比如上完《濫竽充數》一課后,我啟發學生圍繞“南郭先生逃走后可能又會發生怎么事呢?”大膽展開想象,練寫《南郭先生后傳》。又如《小音樂家楊科》中描寫楊科觸動琴弦被發現后有這么一句話“有人聽到了罵聲、鞭聲,小孩的哭聲、吵嚷聲、狗叫聲……”我就設計一次小練筆,讓學生聯系上下文,想象楊科遭受毒打的場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這樣的作業設計能滿足不同層次思維的學生的要求,能力強的可想象得豐富,寫得生動具體些;能力弱的,可以想得簡單些。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現有知識水平展開想象,給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二、給學生設計具有“生活”性的作業
有一位教育家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讓學生動手操作,手腦拼用,能使學生對老師講過的知識理解得更加深刻。為此,師者可根據不同文體布置說一說、畫一畫、做一做、演一演、唱一唱等形式的作業,讓語文作業走近學生的生活,把學生的眼光引向生活,充分給學生實踐的機會,啟發學生的思維。
1.學后做
素質教育是把學生培養成為具備現代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的人,因而教學不能停留在書本上,實踐應是重中之重。如在學習《烏鴉喝水》一課,讓學生自己組合,用實物表示做這個實驗。
2.學后畫
如學習《火燒云》一課,學生通過學習領悟了火燒云的變化極多,課后讓學生再次觀察火燒云,拿起彩筆,把顏色、形狀畫出來,從而進一步領會課文的內容。與此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再想一想、畫一畫 火燒云還像什么,進行創造想象力的培養。這樣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都得到了發展。
3.學后演
學了《小小的船》后,讓學生在課后唱兒歌,自編自演,在這樣文中有曲,曲中有文中,學生在唱唱跳跳中學習,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背誦了課文。
4.學后戲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布置學生觀察,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讓學生聽廣播、看電視、上網等,利用現代視聽手段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
三、給學生設計具有“興趣”性的作業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人的內心有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發現、研究、探索者。”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發現、鼓勵、發展學生的這種需求,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要給學生有興趣,教師設計的作業就應該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語文作業設計興趣化,既要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又要符合語文科特點。如學習了《美麗的大興安嶺》后,課文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來描寫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我在教室的學習園地,分別寫上“春、夏、秋、冬”,讓學生在相應的季節下畫相關的圖畫,用課文中的詞語或句子標出。同學們課后團結合作,積極畫畫,興趣濃厚。
四、給學生設計具有“合作”性的作業
語文新課程改革綱要指出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能力是重要的培養目標之一。新課程的生成性、建構性,已要求學生必須加強合作,學會合作。因此,學生的作業更多的將是探究性作業,光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作業過程需要學生密切合作。另外,從作業的時空來看,課程的開放性,使大量作業已不再是個人能獨立完成的,而需要同學之間協同合作。所以,傳統的獨立完成作業將成為過去,合作性作業將成為學生作業的新理念。如教學完《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我讓學生自由組合,布置學生演課本劇。學生自己根據劇本中的臺詞,自制了自己所演的角色需要的簡單道具。熟記臺詞,把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神態揣摩得相當到位。這項作業雖然花了一定的功夫,但學生對劇本很喜歡,樂于完成此作業,而且這項作業能加深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理解。“教者有心,學者得益。”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的優化合作設計,可以大大地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合作的精神。
參考文獻:
1.朱忠義,《小學教師作業設計技巧與方式》,白山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2.《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河池教育》《廣西教育》《深化課改,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