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艷
心理學表明:疑,最容易引起思維不斷深入。善于發現疑難,提出問題,是一種非常可貴的自學能力,是一切發現和創新的奠基石。 在閱讀教學中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質疑, 使學生從不敢問到想問,從不想問到多問,從不會問到善問,最終讓質疑成為治學的一項基本功。
一、創設氛圍,勇于質疑
1.調整師生心態
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首先教師要調整心態。有的老師怕被學生問住,面子上不好看,因而不喜歡那些“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學生,這樣的思想是不可要的。“學生對知識的質疑,是因為他愛學習,而不是不敬老師”,明白了這些,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坦然并欣喜接受孩子們的“好問”;其次要掃除學生在質疑方面的心理障礙,有的學生習慣于聽老師講,滿足于一知半解,不愿深入思考,不主動尋疑。對于這種學生,應使他們了解質疑的重要性,鼓勵他們要學也要問,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必要時教師要多對他們“問難”,使他們明白自己學習上的欠缺,學習質疑。有的學生有疑,但怕提出的疑問不得要領,受老師責怪、被同學恥笑。這時教師對于學生大膽的猜測和疑問要積極充分地給予肯定,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決不可嘲諷打擊。還有的學生,把握不住學習要點,對所學內容提不出問題。老師就要多指點,引導他們去找疑問,從字、詞等難度較小的方面入手,學會質疑。對一些隱蔽得較深的問題,教師可精心設計質疑的情境,讓矛盾暴露地明顯一些,促使學生質疑。
2.創設質疑情景
在教學第八冊《尊嚴》時,我創設情境導入:阿曼德.哈默 ——美國企業界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曾被稱為“經營之神”、“幸運之神”。在大學時就成為美國第一位在校的百萬富翁,后成為美蘇貿易代理人,與東西方政界的領導人都有深厚交情,在全世界享有盛譽。今天,我們再來了解這位傳奇人物背后的故事。看到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學生們馬上高高舉起了小手:老師,這么有名的一個人也會沒有尊嚴嗎?另一個孩子搶著說:不是沒有尊嚴,是更重視尊嚴!這樣的情景導入已經為閱讀埋下了伏筆。
3.激發質疑興趣
記得在教學《稱象》一課時,大部分學生都形成了共識,曹聰很聰明!這時,一個學生出人意料地提出:“老師,曹聰的做法是最聰明的嗎?”我反問:“你們大家覺得呢?如果你們覺得這種方法不是最好的,那你們有沒有其他辦法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我適時讓學生分組討論,有的組討論后說到:“我們就覺得稱象的辦法不是最聰明的!雖然能稱出大象的重量,可是得搬很多石頭,石頭笨重,既費事又耗時。我們想用人代替石頭,人聽指揮,喊上就上,喊下就下,只要大家一個個走上船,等船沉到畫線處為止,然后把每個人的體重加起來,這樣稱象多省力啊!”這時,班里的孩子不約而同的鼓掌,興趣引發的質疑,質疑引導了創新,這不是最好的說明嗎?
二、閱讀教學,分層質疑
學生深入探究課文時,會不斷地產生新的認知沖突。這是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探究課文的好機會。閱讀質疑的環節中,可以從初讀、深讀、賞讀幾個層次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1.初讀質疑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初次接觸一個新的文本后,會遇到許多問題,所以在初讀課文后,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生字新詞,難句,課文的內容等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很有必要。一方面教師可以從問題的難易程度了解學情;另一方面,根據他們感興趣的問題來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例如:《再見了,親人》一課,課題質疑時,學生提出了問題,“親人指的是誰”,通過初讀課文,學生們會異口同聲的回答:朝鮮人民,這時,有的學生高高的舉起了小手:“我覺得不僅僅是朝鮮人民,應該也是指志愿軍叔叔,對嗎,老師?”我微笑不答“那我們就再讀讀課文吧”,初讀的質疑,把我們師生帶入了深讀的環節。
2.深讀質疑
質疑的深度與讀者的能力和對文章的感悟程度密切相關。研讀課文時,隨著學生對課文內容感知程度的逐步加深,他們往往會對文章的結構層次、寫作風格、精妙語句等進行深層的質疑,此時收獲的主要是以理性為核心的思維和能力。對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篩選,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應讓其自行解決。而教師應把課文中的重點問題及學生個人自學感到困難的問題提出來,組織學生討論。在生疑、釋疑的矛盾中,學生的質疑能力不斷加強。學生的質疑能力強了,必然會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能力的提高,又會帶動質疑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初讀課文時的質疑,縱觀全文提出的問題往往比較淺顯,難以涉及到重難點,在深入閱讀時教師還得引導學生在解疑中再質疑。如剛剛提到的《再見了親人》一課,學生提出了“親人指的是誰”這樣的問題,通過初讀,有了不同的答案,同時提出了新的問題,我就引導學生深入讀書,在讀書中理解大嫂、小金花、大娘和志愿軍戰士之間的深厚情誼,彼此都是對方的親人,有了這樣的深入讀書,學生剛才的質疑也就迎刃而解了。
3.賞讀質疑
教學永遠沒有句號,只有省略號。質疑問難的過程也是如此,當我們在一節課的教學中,學生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那就是成功。在賞讀文本時,可以指導學生從文本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修辭運用等方面去發現問題,避免質疑不著邊際。賞讀時可以讓學生對朗讀的處理質疑。如《橋》一文中讀“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的句子時,有學生說:“這句話和我們以前學習的句子不一樣。”“說說哪里不一樣?”“像潑。像倒,這樣簡單的句子,以前的文章中沒有出現過。”“對,再想想,為什么這樣寫?”學生由文章內容展開理解“情況緊急,所有的語言都是簡練的”,“那我們該如何讀好這句話呢?”我及時引導學生質疑這句話的讀法。“應該讀出急促”,“好,你來試試”,“應該讀出緊急”一學生補充,該生又進行試讀,“還有緊張成分”學生說到,“可以,你再來試試”,就這樣,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的補充,簡單的句子,深入淺出的朗讀,讓我們走進了那個大雨瓢潑的夜晚,感受了那樣讓人震撼的場景。
古人云:“學貴有疑”。“質疑問難”是解決學生被動學習的一種手段,是實現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主要途徑之一。要使學生真正成為閱讀學習的主人,那就必先讓其擁有問題,由過去“為問題而教”轉變為今天的“教而生問題”,在質疑中學會學習,學會閱讀,學會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