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純麗
“雙減”是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的根本任務,不僅減輕了學生作業和校外培訓的負擔,而且對教育公平化起到了促進作用。教師作為學校實施“雙減”的重要實踐者與引導者,育人責任在不斷加重,同時對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雙減”的實際實行過程能夠看出,單一的學校教育不能滿足學生身心全面發展,需要學生家長與教師共同擔起教育的責任。因此,家庭教育在教育體系中占比明顯上升,小學家校共育成為教育界共同關注的課題。然而,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小學家校共育的過程難免會出現認知、專業程度、實踐經驗等問題。本文認為家校雙方對“雙減”的正確認知是開展家校共育的前提,而雙方專業程度的提高為達到更高效的家校共育做準備,雙方參與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是不斷優化家校共育的重要手段。只有在出現問題時解決問題,才能促進小學家校共育的不斷優化。
一、“雙減”背景的小學家校共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家校共育的認知不足
傳統小學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主導性較強,缺少了對學生差異性、個性化的關注,并且教師往往將學科文化知識的傳授當作教學目標的重點,忽略培養學生思想品德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1]。因此,小學教師易出現錯誤認知,將學科學習成績當作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此外,學生家長對雙減政策的實施也出現認知不足的情況,有的家長對自身的育人責任的意識不高,認為將孩子交給學校就可以了;還有家長對雙減政策認知較為單一,認為“雙減”就是完全釋放孩子玩的天性,這樣的認知誤區不利于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二)家校共育的專業度低
家校共育的落實,需要教師與家長不斷學習共育的理論與方法,提高自身的專業度,以此來促進雙向合作行為形成。目前,雙減政策處于初步實施的階段,能給教師提供的教學方法以及理論較少,與也未能形成全面且專業性較高的教學理論與與方法。因此,導致教師在落實雙減政策當中專業性不強。又因各個學生家長的工作領域不同,所積累相關的教育教學經驗較少,不了解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而且“雙減”前期對家庭教育的關注度不高,出現家校共育的專業度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導致學生出現發展不平衡的情況。
(三)家校共育的實踐經驗少
雙減政策實施至今,未滿一年,所積累的實踐教學經驗較少,相關的教學理論、方法仍需要長期實踐來檢驗其教學效果以及質量[2]。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實踐學習的機會較少,校園生活也缺少家長的參與。目前,家校合作實踐的方式較為單一,未能提高家長共育參與度,互動率的下降就導致了家校之間產生更大距離。家校共育需要教師與家長的共同參與實踐,而不是“孤軍奮戰”。
二、優化“雙減”背景下的小學家校共育實踐策略
(一)形成正確的家校共育認知
首先,教師需要積極參與教研會,與其他教師一起對雙減政策進行解讀,從真正了解“雙減”開始,明確“雙減”的根本目的、教育理念等內容,形成正確的“雙減”認知,為后續教學工作做準備。其次,教師需提高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度,明確家校共育對落實雙減政策以及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性,學會站在家長的角度思考教育問題,尊重與理解家長。通過與家長交流,在了解學生在家里的學習、身心狀態的基礎上,建設家校共育的發展情境,讓學生在校園內、家庭中都處于適合身心發展的狀態。最后,教師除了擺正自身對家校共育的認知之外,還需發揮引導作用。在與家長交流過程中,需向家長講解雙減政策以及家校共育的意義以及作用,讓家長明晰學校教育實施的相關措施的方式與意義,提高家長對教師的信任度與配合度。
(二)自覺提高家校共育的專業度
首先,教師應自覺參加學校組織的培訓活動,學習“雙減”教學理論,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識記更多落實“雙減”于教學之中的教學方法,并通過內化與了解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運用到實際教學之中。其次,教師需要學習與家長溝通的技巧,能夠有效的與家長進行交流。最后,教師還需合理運用自身的專業素養,及時解決家長在育兒過程中的問題,同時教師也需要加強家庭教育的指導,為家長形成正確的育兒觀、家庭觀、教育觀而努力。例如,教師可針對不同年級段的學生會出現的成長問題,不定期的開展主題家庭講座。教師先客觀地向家長分析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然后以專業的角度講解學生為何會出現一些成長問題,緩解家長焦慮的心理;接著教師給予家長教學孩子的方法,因為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態度與言行過于激動,所以引導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不良情緒給學生帶來更嚴重的影響。最后,教師應讓家長發表自己對家校共育的看法,或分享育兒經驗,共同探討。這樣,家校雙方專業度的提高,對形成家校共育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設計多樣化的家校共育實踐形式
在正確認知與專業理論知識的奠基下,家校共育仍需要通過多樣的實踐形式來進行鞏固。因此,教師應設計出能夠調動學生以及家長的積極性與參與度的實踐活動,可以設置親子課程、親子作業、親子戶外活動等形式,并給實踐形式增添趣味性,簡化實踐形式,同時也避免“形式化”的實踐活動,真正讓學生在做中學[3]。例如,學校在五一假期時,設計了“爭做文明小游客”的活動,讓學生與家長在進行游玩時,也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講文明的美德。又如,世界環保日到來時,教師可布置親子手工作業,讓學生與家長利用生活中的廢品制作環保用品,這樣的作業形式,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同時開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多樣化的家校共育的實踐形式,不僅讓學生提高了運用課本內知識的能力,而且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之,小學家校共育是最終實現“雙減”育人目標的關鍵,教師與學生家長必須給予重視。目前,在“雙減”背景下,小學家校共育仍存在認知不足、專業度不高以及實踐經驗少的問題,問題的出現說明“雙減”的落實程度在加深,為不斷改善、優化“雙減”提供了可行、可改的努力方向。家校雙方應共同填補認知漏洞,為形成合作行為奠定基礎;教師應自覺參與專業培訓等工作,以自身專業素養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教師還應設計多樣的實踐活動,給家長提供更多參與育人的機會。這樣,在“雙減”背景下的小學家校共育才能達到理想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