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瀅
一直以來,幼兒園都是以每一個行政班級來進行區域游戲的,我們將每個班級的教室劃分為閱讀、科學區、益智等八個區域,但是存在著很多問題:區域欄目劃分的繁雜,投放材料相對較少,堆放材料繁多無序,缺乏條理,同區內的游戲活動的內容很單調。為了突破長期以來以“行政班”的模式一直都是局限在區域游戲場景的情況,我們在幼兒園開展“走班制”區域游戲活動的嘗試,將班級原有的布局變化為以幼兒五大領域游戲場景并涵蓋各個教育主題,讓每個班級都是不同的特色和情景,做到有鮮明主題、每個布局都十分的合理,把游戲內容都集中起來,有針對性地投放材料,開展起來更適合幼兒學習與游戲活動。我們希望通過“走班”來激發幼兒自由、自發和自主地參與游戲,培養幼兒主動學習、適應環境、與人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一、“走班制”游戲活動的場景設計和實施
(一)游戲場景布局的多維度化
1.拓展園所的內容環境
因幼兒園的功能室與功能區日常使用較少,“走班制”游戲活動的場景設計和實施后,以游戲需要為依據,將園所內部進行科學且合理化地布局,把寬敞的走廊也充分利用起來,同功能區和功能室一起設置成不同主題的游戲場館,作為園所內幼兒開展游戲場所的重要補充。
2.改變班級的原創環境
把以往的“行政班”替換成為各類主題游戲場景的布局,例如益智館、科學館、美術館等,這樣一來,原本行政班級承擔班級里所有幼兒一日生活和游戲活動,還可以是其他班級幼兒走班學習、區域游戲的場所,形成行政班與教學班共存的局面。
3.擴充班級的局部環境
將所有的主題館游戲活動場地由向班級外部伸展,讓走廊、樓梯、拐角的空間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設置繪本館的時候,為了更好地提供幼兒自選表演,將走廊當做木偶表演區,區域內劃分為布袋、提線、棍杖或者皮影和手指木偶四個類別的小舞臺;為提供幼兒制作和分享自制圖畫書,將拐角當做繪本制作區,劃分四個小區包含有作品、展示、工具材料、制作。
為了讓幼兒在游戲中能自主選擇材料,按照自己的學習方式習中活動相應的經驗,更加豐富幼兒游戲活動的維度。由于每個主題游戲館名稱的設置不盡相同的,所以,必須依據各個主題場景設計的實際需要及材料的特性的投放方式,我們向更高、更廣、更深去延伸。
(二)投放有特征明顯的游戲材料
為凸顯幼兒園的每個主題游戲館的自身特色,把目標分成先后,把內容分成各個區域,根據年齡段區分出各個難度,把各個能力分成多個層次,然后把與主題游戲館有關系的學習材料集中在一起,將他們進行更進一步深度融合;再把每個班級有價值的進行收集以及多次整理合并,充分利用使它們的價值最大化。
1.根據各地地方特色就地取材
選取比如木材、竹子等天然資源以及或許有豐富的紅色歷史資源、帶有地方標識的豐富文化資源例如民俗特產、美食文化等,通過把這些天然資源、紅色歷史資源、文化資源充分應用到幼兒各個游戲場景中,可以把各個班級設置的主題游戲館的活動內容進行最大程度的拓展。
2.根據每個區域功能特征投放材料
每個主題游戲館按劃分的小區域配置櫥柜,有穿透和半穿透櫥柜,有層數不同、功效不同的櫥柜。區域游戲材料全部開放,分類放在固定的地方,幼兒可以根據區域游戲的需要,自由選擇材料,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操作材料。
3.按照幼兒年齡進行區分材料
專門安排一位幼師對的環境創設進行負責,首先是確定主題場館的設計風格和模式,其次是按照每個游戲活動特點去準備相應大小的活動空間;然后是按照每個活動去投放相應的應有游戲材料和規劃幼兒活動內容;最后是以游戲活動的形式去創新幼兒能夠學習的內容。為了讓幼兒入館游戲活動目標更明確,在每個主題場館投所包含的學習游戲材料、學習目標圖、任務卡片等,都用不同顏色去標記區分大中小三個層次班幼兒的操作材料和學習內容。
4.根據學習的不同需求去補充相應的材料
幼兒的游戲都是以材料為輔助進行互動活動的,幼兒園還應尋找幼兒游戲的合適的替代品。例如在園所內充分挖掘一些可用性強的低結構材質。像各類大小的盒子、杯子、籃子,不同材質的紙張、布塊、繩子等。
二、“走班制:區域游戲活動的管理機制
在實際操作中采用“走班制”總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比如不同班級走法、走的時間、準備投放新材料的人員是誰、投放的時間等等,只有創新管理機制才能把這些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
(一)科學制定走班活動表
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有機結合不同的領域,需要去重視游戲活動的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有效性,還要根據每個幼兒年齡特性特點,對走班活動環節進行合理安排,根據不同時間和地點以及幼兒,把走班的活動路線進行精心設置,個體的差異性去靈活運用。以大班和中班在星期一走班活動為例:中一班開展繪本活動和表演游戲,在上午和下午先后走繪本館和戲劇館;中二班開展音樂游戲和建構游戲,在上午和下午先后走建構館和戲劇館;中三班開展美術活動、科學游戲,在上午和下午先后走美術館、科學館。大一班開展數學活動、美食活動在上午和下午先后走到益智館、美食館;大二班開展角色游戲、木工制作,在上午和下午先后在上午和下午先后走角色館、木工館。確保所有班級一周內走完所有主題的游戲館。
(二)對走班時間段進行靈活規劃
教師還要機智地把握好時間和空間。幼兒在進入指定主題館之前,先自行留下在班級開展語言類游戲,例如以接龍的形式進行詞語的連接,或讓幼兒輪著進行播報一些“新聞”等。最后就是引導幼兒就近觀察身邊動植物的生長情況,將觀察到的情形進行分享。以“走班制”區域游戲進行嘗試之后,根據幼兒區域游戲興趣和完成情況確定時間,幼兒園可靈活規劃好區域游戲時間,將以往的固定時間更彈性化。例如把“生活館”操作區分為點心、主食、甜品三個操作臺,制作“披薩”“芋鰍”“湯圓”等。幼兒完全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點,按六個步驟展開活動,先觀察圖片的展示東西,然后親自制作體驗,再次自己動手去烹飪,做完后自己分享品嘗感受,然后自己評價和相互交流、最后整理場地環境。全程下來要把游戲活動控制在70分鐘以內,幼兒以各自需要自行解決出現游戲活動中的生活環節。
三、“走班制”區域游戲活動的指導意義
“走班制”區域游戲活動讓幼兒作為一個主體的特性更為凸顯,他們能夠根據自己學習和成長的需求以及各自興趣點、擅長的方面去主動選擇,除了極大加強每個幼兒自信心以外體驗到通過動手帶來成功后愉悅感和快樂,從而獲得樂觀心態和愉快的情緒,最后不約而同獲得各自的自身發展。
走班制”改變了“行政班”這一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再忽略幼兒各自的差異性和發展的不平衡性等缺陷,也不再僅限于用一樣的教材,學同樣的內容,千篇一律的單一材料,讓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學習基礎、不同學習能力的幼兒最大限度地獲得與自己最匹配的成長環境。“走班制”區域游戲活動的創設,還延伸了幼兒之間人際交往的范圍,深化了同層次幼兒的競爭意識和互助意識,讓游戲活動的真正價值得到展現。正視每個幼兒個體發展的差異性,讓每個幼兒個性化學習更明顯,讓每個幼兒向更高水平發展。在“走班制”探索實踐中,抓住幼兒的興趣,真正適應個體差異,變單一活動為復合組織活動,讓幼兒多元選擇、多種體驗,同時引導幼兒分享游戲的快樂,是今后每個幼教人都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