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君
內(nèi)容摘要:劉震云是現(xiàn)代中國內(nèi)地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五四時期以來的現(xiàn)實主義理論,并且在社會批判方面和魯迅先生的小說表現(xiàn)出明顯的相似性特征,其中最為典型的內(nèi)容就是相似的主題——孤獨。這一主題是劉震云和魯迅小說當中的主要元素,他們的小說當中都出現(xiàn)了不同類型的孤獨人物形象。所以本文也將立足于劉震云和魯迅小說的作品,從形象的角度分析孤獨性特點。
關鍵詞:劉震云 魯迅 孤獨形象
孤獨形象的描述描繪的是作家對于世界的認知和理解,而劉振云筆下的孤獨形象有著其獨特特征,從精神境界角度分析其價值內(nèi)涵。魯迅先生則從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立場出發(fā),融入了主觀意識描繪出個體的孤獨感。不過兩者的共同點都非常顯著,那就是從社會的角度深度剖析了人物形象,無論是小說的敘事手法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都具有相似之處,對于這一方面內(nèi)容的研究能夠分析不同作家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對創(chuàng)作過程起到參考和借鑒的作用。
一.孤獨形象的呈現(xiàn)方式
1.魯迅先生的作品
無論是《吶喊》還是《彷徨》,都是魯迅先生的現(xiàn)實題材作品,并且在他的作品當中都融入了社會元素,突出了個人孤獨形象。我們所熟悉的很多角色也不乏孤獨特征,比如閏土。閏土是一個年輕的農(nóng)民,小時候生活與現(xiàn)在的生活存在明顯差異,小時候“我”和閏土的關系是朋友,但長大之后他卻叫我老爺,這說明我和他之間形成了一道厚厚的墻,我被故鄉(xiāng)和故鄉(xiāng)的人所隔離了出去成為真正的客人。這說明閏土并不是孤獨者,我才是真正的孤獨者。
又例如《傷逝》里的子君和史涓生同樣是愛情悲劇的孤獨者,他們的愛情在社會步認可的環(huán)境逼迫下最終走向了悲劇結果。兩人剛開始交往時并不在意社會的眼光,但是在社會的壓迫下,難以支持正常生活。子君作為受到現(xiàn)代思想洗禮的知識分子,已經(jīng)具備主體意識,所以在追求愛情最終失敗之后成為了孤獨者。與之相比史涓生雖然能夠了解生活的本質特征,并且懷著等待和希望去面對今后的生活,但同樣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對自己的狀態(tài)有著深層次的認知和理解[1]。
不知可以看出魯迅先生作品當中的孤獨現(xiàn)象是封建社會的典型內(nèi)涵,魯迅先生以啟蒙者的姿態(tài),對社會的主要特征進行了說明和判斷,揭示出封建社會的病態(tài)本質。我們所熟悉的阿Q就是中國農(nóng)民的典型代表,他懦弱而缺乏反抗精神,只會用精神勝利法對自己進行安慰。正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一般,此類社會最底層的人沒有權利、沒有金錢,也沒有家人,甚至沒有姓名,他的生活當中受到社會的不公平對待,他也是封建社會的犧牲者。諸如此類的形象還包括祥林嫂,孔乙己等,這些形象都是社會底層形象,都是被封建社會所殘害的一般民眾。魯迅先生通過對這些形象的描繪來揭示出國民弱點和社會的黑暗,讓這些社會底層人士進入孤獨勁敵的不僅僅是環(huán)境,更是他們自身思想當中的封建余孽。與這些人不同的是,現(xiàn)代知識在西方平等思想的影響之下能夠具備歷史責任感和民族意識,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造社會,因此也能意識到社會的不公之處。
2.劉震云小說作品
劉震云的作品大多出現(xiàn)在20世紀80年代至今,其主要的內(nèi)容包括現(xiàn)實題材和歷史題材的小說。在他的小說當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孤獨人物形象,而且具有突出的意義。在正式成名之前他就不斷嘗試小說創(chuàng)作,并且持續(xù)關注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所以他的小說當中會出現(xiàn)人物的心理描寫,這些心理描寫呈現(xiàn)出典型的孤獨感。例如《塔鋪》就是劉震云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小說,其主要內(nèi)容是農(nóng)村青年在高考復習階段所發(fā)生的故事。小說的主人公包括“我”和李愛蓮,兩人之間產(chǎn)生朦朧的愛情之后約定一起為了夢想而努力,但她卻最終放棄了高考過程,選擇了嫁人。整個小說以第一視角分析了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當中,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了解了社會孤獨人群的悲慘境遇,無時無刻不體現(xiàn)著生活的殘酷和無情。在這一階段的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劉震云對于社會和人心的理解非常深刻,他認為人是結構當中的蟲子所以在他的小說當中人物形象有著難以名狀的悲慘境遇,他們對孤獨不自知,在社會當中顯得不值一提。
劉震云的小說有著兩種類型,一是日常生活題材小說,二是歷史題材小說,但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小說,他的作品當中都存在著典型的人物形象,將人作為符號化的存在。這些人物形象缺乏自我思考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所有的行為都以自身的生存作為出發(fā)點,所以他們自私而殘忍,愚昧而麻木,他們的生活當中只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所以他們的精神世界非常空虛,是典型的符號化孤獨形象。綜合來看,劉震云對人際交往的關系有著自己的獨特理解與思考,在他創(chuàng)作的不同時期都能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我們從劉震云的小說當中不難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存在主義了解到日常生活當中的荒誕。正是在這種荒誕當中,孤獨成為人們的普遍性特征。
二.孤獨形象與社會價值
從中國文學開始出現(xiàn)之時孤獨形象就是典型的人物特征,在文學的各個發(fā)展階段當中都體現(xiàn)出非常顯著的特點。在現(xiàn)代文學當中,孤獨的書寫仍然在不停延續(xù),并且魯迅先生和劉震云的小說作品當中都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于社會的反思和批判。特別是劉震云的小說,在作品當中不僅表達了對社會不公的感悟與分析,同時還融入了作者對于生命的體驗,其社會價值非常顯著。
1.社會批判
劉震云和魯迅在小說當中對人物的描寫比較接近,都是基于社會發(fā)展和人的排斥所描繪出人物特征,孤獨形象對應的現(xiàn)實處境反映的是社會環(huán)境的不公,即便是現(xiàn)代知識分子在社會轉型發(fā)展時期仍然會受到不公待遇。所以魯迅先生深刻了解到思想改革的重要性,所以在他的作品當中大量批判了社會的不公狀態(tài),批判人在精神方面的麻木。而劉振云處于社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此階段的社會正歷經(jīng)著日新月異的改變,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越拉越長,所以劉震云在作品當中基于中國社會的角度,分析了權力對人的壓迫分析了等級意識在思想層面當中的根深蒂固。正如魯迅先生作品當中的“閏土”,他喊“我”為老爺,這不僅代表著我和他之間的距離拉大,更代表著我和社會距離的擴大,我已經(jīng)無法以我自身的角色回到故鄉(xiāng)。魯迅和劉震云都關注倫理關系,都關注孤獨形象塑造背后對于社會的分析和討論。在他們的作品當中社會底層人民受到的是權力的壓迫,權力對人性的扭曲不禁引發(fā)我們的深思[2]。
中國的文化啟蒙是伴隨著民族危機、思想危機產(chǎn)生,并且在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下,原有的政治、文化環(huán)境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甚至是社會危機。思想的啟蒙需要經(jīng)濟層面的支持,在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中國知識分子普遍接受的是傳統(tǒng)的儒家內(nèi)容與相關的社會文化價值符號,是20世紀初期的特殊文化產(chǎn)物。不過魯迅先生在小說當中的形象描寫,不僅給中國文學環(huán)境層面帶來了新的創(chuàng)新,同時也讓書面文學開始傳遞出新的文藝特征和思想內(nèi)容,實現(xiàn)了近代的中國文化“啟蒙”,即基于社會批判角度進行的文化創(chuàng)新。例如,在文學層面勾畫出實踐并產(chǎn)生了理想的文學作品,正是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
而在劉震云的作品當中,筆下的孤獨形象從另一個角度揭示了時代發(fā)展的脈絡,從普通人的角度分析了時代變革給人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是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困境,從文學層面開辟了批判性的人物形象格局。劉震云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創(chuàng)造出的“官場系列”“單位系列”作品將目光聚集在生活當中的小人物,看似描寫是生活當中的瑣事,但卻是從社會角度說明了精神層面的孤獨和異化[3]。無論是前期的傷痕文學、改革文學還是后期的改革文學,任何作品都是基于時代而創(chuàng)作,體現(xiàn)出鮮明的個體意識,作家們筆下的人物也是他們對于社會進行批判的“載體”。小人物為什么會放棄自己的理想,原因在于個人狀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源于社會本質特征給人們帶來的意識形態(tài)改變。正如前文提到的“李愛蓮”一樣,她本能夠接受高層次的教育,但卻因為父親生病,犧牲了自己的青春、愛情甚至是前途草草嫁人,好換來錢給父親治病。盡管“我”和李愛蓮之間仍然有感情羈絆,但社會現(xiàn)實帶來的困擾卻是無法解決的頑疾,是我無法帶給她的物質條件。
2.國民性特征
魯迅先生和劉震云小說當中對于孤獨形象的描寫,從本質上來說體現(xiàn)的是他們對于國民性問題的思考和感悟。在他們的作品當中,孤獨是一種常態(tài),是一種普遍性的存在,在人與人的關系當中以一種直觀的方式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實際上國民性特征問題在20世紀文學當中普遍出現(xiàn)。當時的魯迅先生對于國民性進行了深入思考與批判。在20世紀末期劉震云的小說當中,同樣體現(xiàn)了對于國民性的反思和感悟在20世紀末期劉震云的小說當中,同樣體現(xiàn)了對于國民性的反思和感悟,他們兩人在作品當中揭示了整個社會的不公,揭示了國民性的冷漠和殘忍,揭示了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4]。所以國民身上的奴隸性才會根深蒂固,他們才會在思想上缺乏反抗精神,這些愚昧和迷信的內(nèi)容是傳統(tǒng)社會的主流特征,是人們行事的準則,也是人們所認為的倫理綱常。出現(xiàn)這些問題,無疑是社會的悲哀和人民的悲哀,是迷信思想對國民的毒害。是國民劣根性的體現(xiàn)。我們可以從劉震云的小說當中感悟到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但這些人物都是權力的被壓迫者。而魯迅先生雖然對舊文化和舊思想一直持反對態(tài)度,但卻無法改變現(xiàn)有的社會狀態(tài)。盡管他對國民性持否定,想憑借自身的做法來獲得國民的完全認同,但他最終還是沒有實現(xiàn)這一目標,原因在于人與人之間已經(jīng)缺乏基本的理解和溝通[5]。
國民性特征表現(xiàn)為社會的所有人都產(chǎn)生了“困惑”,對于自身存在產(chǎn)生了“困惑”。魯迅先生的作品當中包含了社會的特殊性,包括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發(fā)展阻力和文化特征,而劉震云的作品當中同樣包含了20世紀80年代的社會真是特性,在耐人尋味的故事情節(jié)當中追尋著對于人生真相的探索。無論是社會知識分子還是社會底層人士,他們都是孤獨的,他們都是在幽默元素背后的悲劇化角色。劉震云關注個體的生存困境,也關注時代和民族的發(fā)展困境,這充分地繼承發(fā)展了魯迅先生在五四時期的人文傳統(tǒng)特性,并且將孤獨從個體提升到社會、國民乃至民族層面[6]。這些孤獨形象引發(fā)著我們對于社會和國民性的批判反思,并且以民間的立場來揭示劣根性的同時,闡述了權力的重要性。魯迅先生和劉震云雖然所處時代不同,但兩者的思想和精神層次卻有著相似之處,都意圖打破思想束縛,解放壓抑理念,正因如此,兩者的作品才在某些地方存在著異曲同工之處——人最終只能成為社會的孤獨者,只能在孤獨當中沉淪,陷入更加愚昧的狀態(tài)。
3.“中國式孤獨”
我們從劉震云和魯迅先生的作品當中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孤獨者”形象,但兩者在描述風格和習慣上有著一些差別。具體來看,劉震云更加喜歡以社會當中的小人物為切入點,并且筆下的孤獨形象在面對他人的嘲諷、排斥時選擇了以沉默的方式來應對,這一點很符合魯迅先生作品當中的某些社會底層人群,這些人沒有接受過高層次的教育,也沒有個人主體意識,思想處于麻木狀態(tài),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非常冷漠,陷入了孤獨的境地。而魯迅先生筆下的孤獨者并非全是社會底層人士,甚至還包括些高知識分子[7]。如《祝?!樊斨械聂斔睦蠣斁褪且幻氨O(jiān)生”,這一角色是需要通過科舉考試來取得資格的,說明魯四老爺按理是明事理的社會知識分子。但卻不然,他得知祥林嫂是一個寡婦的時候,“皺了皺眉”,字里行間和神態(tài)表情里都呈現(xiàn)出對于寡婦的歧視,甚至在祥林嫂死亡之后還用“謬種”的形容詞來進行描述。顯然,這些角色也是失敗者,是科舉制當中的孤獨者,他們沒有用自己的知識為社會發(fā)展作出貢獻,反而成為了社會的毒藥。
從這一層次來看,這就是“中國式孤獨”的兩種表現(xiàn)方式,是基于現(xiàn)實主義的孤獨化描寫,說明孤獨本身是一種難以抗拒的本質性內(nèi)容。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是自然歷史的過程,并且呈現(xiàn)出循環(huán)往復的特點。無論是上古時期、明清時期甚至是現(xiàn)代社會,在歷史進程的發(fā)展階段,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內(nèi)核沒有發(fā)生本質改變。魯迅先生和劉震云所處的歷史時期雖然不同,但都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基于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對“孤獨”作出了闡述和說明。孤獨形象都是被社會群體所排斥的形象,孤獨形象的塑造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xiàn)出作者對于社會的認知以及對于國民性的思考。無論是“劉氏”孤獨還是魯迅先生表現(xiàn)的孤獨,都是價值取向角度下的一種非正常的生存狀態(tài)[8]。
劉震云和魯迅先生的小說作品當中,孤獨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他們在小說當中塑造的孤獨人物形象表現(xiàn)的是自我和社會之間的脫節(jié),表現(xiàn)的是孤獨形象和生活之間的差異性。在缺乏現(xiàn)代意識和主觀反思能力的前提下,這些人物逐漸對社會呈現(xiàn)出失語狀態(tài)并放棄了自我抵抗。我們需要從他們的作品當中感悟社會人生,進行深度思考,讓自己的思維能夠不局限并沉淪在孤獨之內(nèi)。
參考文獻
[1]孟繁華.世風的淪陷與小說的凱旋——評劉震云的長篇小說《吃瓜時代的兒女們》[J].大家,2018(03):204-207.
[2]黎保榮,胡宛君.日常生活對理想家園的入侵——魯迅《幸福的家庭》中的“劈柴”意象與劉震云《一地雞毛》中的“豆腐”意象的內(nèi)涵及功能比較[J].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
[3]苗祎.傳統(tǒng)人格理想的消隱與重建——論劉震云小說中的當代知識分子形象[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4(4):147-149.
[4]李錚.欲將沉醉化悲涼--論魯迅小說《孤獨者》的復調(diào)結構[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2(1):44-48.
[5]梁建先.魯迅小說中新派知識分子的再解讀--以“魯鎮(zhèn)”上的“孤獨者”為中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1).60-68.
[6]王淑嬌.彷徨于故鄉(xiāng)與異地:魯迅小說中的空間模式與生存焦慮[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3(4):92-98.
[7]凱麗比努爾·色提尼亞孜,李繼凱. 論魯迅與吾守爾的短篇小說諷刺藝術——兼談現(xiàn)代文人的"西游"及新疆作家對魯迅的接受[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61(4):31-37.
[8]盧焱.生命的敘述:從寫真到媚俗——論劉震云現(xiàn)實生活題材小說的嬗變[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1(1):144-147.
(作者單位:蘭州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