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聯想性是詞的本質特征之一、是文學作品藝術概念最鮮明的特點之一、也是文學文本意義得以實現的重要保障之一。聯想性是當代俄羅斯女性文學作品的組織原則。基于聯想性產生了一系列聯想關系。聯想關系網絡保證了文本片段內部詞、句的統一性以及文本的完整統一性。本文通過探索當代俄羅斯女性文學作品中聯想關系的生成路徑,以期進一步闡釋作家的概念世界圖景。
關鍵詞:當代俄羅斯女性文學 藝術概念 聯想關系
興起于二十世紀末的當代俄羅斯女性文學以其蓬勃發展之勢為俄羅斯文學增添了絢麗多彩的一筆。大批才華橫溢的女性作家以其細膩獨特的視角就兩性、家庭及社會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深度思考。在錯綜復雜的歷史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當代俄羅斯女性文學烙有深刻的社會歷史文化印跡和獨特的個人風格,既吸收了俄羅斯經典文學的優秀傳統,也融入了作家自身的世界觀、生活姿態及價值理念。
藝術概念這一術語由阿斯科里多夫提出。他將藝術概念定義為“基本概念、認識、感覺、情緒、有時甚至是意志體現的共同組合。”(Аскольдов1997.)塔拉索娃將藝術概念看作是“作家概念域中的個人意識單位,被言語化于作家創作的完整文本中”(Тарасовa2003.)謝爾蓋耶娃認為藝術概念“體現了總的或者是作家個人的藝術思維,該思維基于個人的評價與聯想體系以獨特的言語化方式得以表達。”(Сергеева2005.)基于上述定義,我們可將藝術概念理解為:作家的意識單位,該單位在文學作品中得到了自身的闡述并表達了作家個人對事物或現象本質的理解。也就是說,藝術概念不屬于語言,而是屬于文本,只能從整體的文本語義為出發點來詮釋。
一.聯想是藝術概念的生成路徑
“聯想是客體對象或現象之間的關系,這一關系建立在個人的、主體的經驗之上。”(Фрумкина2006.)就文學文本的闡釋而言,聯想意義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共同影響。其中客觀因素通常受到語言系統特征、上下文特點等方面的制約,而主觀因素與詞的感知主體密切相關。這里的主客觀因素被視為“是一種刺激因素,刺激之下產生了締合物網絡,這里的締合物可以顯性或隱性地存在于文本中。”(Болотнова1994)締合物是聯想關系在文本中言語化的結果。換句話說,締合物是“刺激詞,即文本詞匯結構構成元素的意義相關部分,在文本感知主體的意識中與文本領域的實在事物相關,與現實世界、意識及其他詞相互關聯。”(Болотнова2009)統一于某一聯想指向框架內的文本締合物形成了聯想列,每一個聯想指向都體現了文本概念的某一面。
二.當代俄羅斯女性文學作品聯想關系的生成原因
聯想性是詞的本質特征之一、是文學作品藝術概念最為鮮明的特點之一、也是文學文本意義得以實現的重要保障之一。它在當代俄羅斯女性文學創作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基于聯想性產生了一系列聯想關系。處于聯想關系中的詞不是獨立的存在,而是與其他詞共處于不可割裂的意義統一體內。聯想關系網絡保證了片段內部詞、句的統一性以及文本的完整統一性。該聯想關系網的產生與當代俄羅斯女性文學作品的簡潔性與冗繁性密切相關。
當代俄羅斯女性文學的作家們力求敘述的簡潔性。其創作中出現了大量名言警句式的表達。在描寫事物時,作家們通常借助具有突出特征的必要信息打造形象。這些由最少量詞所表述的特征得到了極度凸顯與放大。這就出現了敘述高密度的情況,語句的意義不斷濃縮,使得詞與句的語義濃度極大提升,詞本身成為了一個自給自足體。這種簡潔性通常以一種言猶未盡的方式體現在文本中,即對省略號或破折號的使用。這些標點符號的運用并沒有阻止文本的語義慣性,而是引導讀者的目光停頓了下來,促使讀者通過聯想去填充文本意義,這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作家希冀讀者共同完成創作。這種共同創作可被看作是形式與意義上的不完整性,這種不完整性使文本的隱含意義得以擴大加深,深層聯想得以形成,并由此呈現出了牢不可分的聯想意義網絡。與敘述的簡潔性這一特征相反的是,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上看,作家的創作中都體現了一定的冗繁性。這一點主要體現在作家善于聚焦于一些具體形象的塑造上,努力從細節之處打造形象特點。此刻的敘述速度開始減緩,出現了意義上的盤旋狀態。就形式而言,文本中常常會借助插入語,如:也就是說、確切地說、如果……那么,引出同義語,用于展開確切地說明。
三.當代俄羅斯女性文學作品中藝術概念聯想關系的生成路徑——以顏色概念為例
當代俄羅斯女性文學作品中的藝術概念不僅擁有豐富的語義容量,其稱名物還具有強大的聯想能產性,這為作品研究帶來了諸多闡釋可能性。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我們總結出以下十條藝術概念聯想關系的生成路徑。
(1)聯想關系可通過文本締合物得以實現,這里的締合物可由冒號、破折號或連接詞來充當:
1)白色——簡單而高尚。沒有多余的東西。(Белые стены);2)粉紅色<...>:一個不成熟的民族,哦,不成熟的…… (Зверотур);3)<...>他剛出獄,白得像一個溺水的人……(Девушка вцвету)三個例句分別借助破折號、冒號、連接詞,使白色與“簡單高尚”、粉色與“不成熟”、白色與“溺水的人”產生了聯想關系。
(2)形容詞與所修飾名詞的其他修飾語之間有著強大的意義聯系:4)<...>在白色的,透明的,純潔的海洋中......(Крутые горки)“白色”與“透明的”和“純潔的”之間產生了聯想關系。這并不僅僅是因為具體上下文中詞匯單位之間的并列關系,更是因為這些詞之間本身就存在著某種接觸點,即稱名詞在文化層面的慣用語義。慣用的表達中的語義具有某種潛能,使并列詞匯間的語義得以靠近并產生了聯想關系。
(3)形容詞受到所限定名詞的影響:5)<...>黑色的虛空中,一顆顆閃亮的小珠子。(Ночь)“黑色”通過其所限定的詞“空虛、虛無”產生了聯想意義,擁有了“虛空”之意。
(4)概念稱名物與被限定詞之間出現了過渡的文本締合物:6) 她早已寡居,沒有再嫁,忠于黑袍寡婦的形象……(Медия и ее дети)這里的聯想鏈由三個組成元素構成:“寡婦”-“忠貞”-“黑色”,這里的黑色象征著世俗生活的終結以及純粹忠貞的精神信仰。
(5)接近稱名物的詞匯可作為文本締合物。7)而夜晚果真寧靜清爽,淡淡紫丁香色的夜,溫柔的紫色的夜…(Зверотур)這里接近“黑色”概念稱名物的“夜”使得黑色具有積極正面的象征意義。概念稱名物可進入具有列舉語義的同類句子成分序列(非定語),這些詞都可作為文本締合物刺激聯想意義的形成:8)舞臺上只剩下這些黑色的桿子,一片虛無,寂靜……(Лестниц
а Якова)這里的“黑色”與“虛無”、“寂靜”的并列使用,使黑色的意義得以填充。9)<...>,.灰色背景。沒有人,沒有靈魂,沒有亮點。灰色,無色-包裝紙。這里序列的反復是為了強調序列成員間固定穩固的關系。
(6)述謂性結構互為彼此的文本締合物:10)<...>他——是個黑人,活潑而溫暖的人……(Макдональдс)這里由黑人聯想到黑色、活潑、溫暖的意思。
(7)基于對比的句法平行結構,藝術概念聯想意義得以填充:11)黃金時代開花結果,白銀時代憂傷回首。(Золото)這種句法結構常常出現在當代俄羅斯女性文學作品中,這是作家創建藝術世界的立場所在與直觀體現。
(8)反義關系刺激藝術概念聯想關系的形成:12)后來,諾拉拒絕了白色連衣裙,<...>不是穿著白色的盛裝......<...>:穿著黑色磨破的短褲和全透的黑色襯衫......(Лестница Якова)這里“黑”與“白”的反義關系的運用不僅呈現出兩色的傳統聯想意義,也凸顯了人物的逆反心理,體現了作家通過顏色概念來塑造人物形象的獨特手法。
(9)藝術概念的深層含義可通過顯性的或隱性締合物得以實現。締合物出現的基礎是對社會現實、文化事實、文學情節及神話的參考,即考慮到讀者的背景知識。隱性締合物在讀者意識中構建起來,并通過文本中的“基礎元素”或“標記詞”得以闡明:13)庫伯勒女神再一次吐出尖尖的紅舌頭,向他挑逗。她那群歡快的隨從中盡是些可怕的、放蕩的……(Сонечка)庫伯勒的形象始終與血腥相關:羅馬人對庫伯勒的崇拜始于戰爭;對她的祭祀是“公牛祭典”這樣的鮮血狂歡;甚至傳說愛而不得的她施展法術讓所愛的男子自宮失血而亡;隨后庫伯勒的祭司們也需經過閹割來完成自己的侍奉之路。詞典中“紅色”的基本釋義是血液的顏色,是生命源動力與危險的象征。因此,這里“放蕩的”、“可怕的”成為了“紅色舌頭”這個詞組的隱形締合物。這與紅色的負面文化象征是密不可分的。
(10)概念稱名物的意義既與被限定詞相關,也受到與概念稱名物相近的詞匯在上下文中的限制:15)<...>在黑暗的舞臺上,在黑色的房間里,<... 一個空蕩蕩的世界,<...>上演了人類世界末日的彩排,大屠殺......анатем
нойсцене,вчерно
м кабинете,<...>пу
стой мир,<...>и пр
ивели к генера
льнойрепетиции
конца человече
скогомира,к Хол
окосту…(Лестниц
а Якова)這里的“黑色”不僅指“暗的、沒有光線的”屋子,也與“空蕩蕩的世界”產生了聯想,進而刺激了“世界末日”、“大屠殺”之意的產生。
藝術聯想性是文學作品中藝術概念的鮮明特征之一。我們將這一聯想性看作是當代俄羅斯女性文學作品的組織原則,聯想關系使文本內部的詞、句得到了統一。而所研究文本本身所具有的簡潔性與冗繁性更是要求聯想原則的積極運作。詞的聯想潛力與聯想的內在聯系成為了聯想意義產生的基礎,基于此,作品中的聯想關系以聯想意義鏈的形式呈現出來,概念聯想意義的空間也不斷得以填充。本文所總結出的十條藝術概念聯想關系生成的路徑常常會以一種綜合的形式出現在作品中。這使得作家藝術世界圖景的闡釋更具理據性與多樣性。
參考文獻
[1]Аскольдов С. А. Концепт и слово ∕∕
Русская словеснос
ть.От теории слова
есности к структур
етекста.Антология.М.
:Академия,1997:274-275
[2]Болотнова Н.С.Ко
ммуникативная стил
истика текста:слов
арь-тезаурус.-М.:Фли
нта:Наука,2009.-384с.-(2009
а):8
[3]Болотнова Н.С. Лексическая структ
ура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г
о текста в ассциат
ивном аспекте.-Томс
к:Изд-во ТГПУ,1994:16-19
[4]Сергеева Е.В. Пр
облема типололгии
концепта в совреме
нной российской ли
нгвистике∕∕Лингвис
тический и методич
еский аспекты опти
мизации обучен ияр
усскому языку в ву
зе:Материалыдокладо
в и сообщений Ⅹ ме
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аучно
-практическойконфер
енции.-СПб.:СПГУТД,2005:95
[5]Тарасова И.А.Иди
остиль Георгия Ива
нова:когнитивны йас
пект.-Саратов:Изд-во
Сарат.ун-та,2003:77
[6]Фрумкина Р.М. Пс
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а: уче
б.пособие для студ. высш.учеб.Заведений.-М.:Академия,2006:189
(作者介紹:劉杰,博士,新疆師范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