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中國共產黨黨史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歷史的偉大貢獻,黨史精神生動契合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價值,黨史精神可以引導教師筑牢信念之基、激勵教師厚植愛國情懷、鼓舞教師堅定理想信念,對傳統師道具有涵養引領作用。
關鍵詞:師道文化 內涵建設 師德培養
2021年4月29日,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在教育系統開展師德專題教育的通知》。《通知》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為根本遵循,突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和師德的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要求教育系統扎實推進以黨史學習為重點的“四史”學習教育,引導廣大教師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涵養高尚師德,切實把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政治方向。
那么,百年黨史為中國歷史提供了怎樣的思想與精神財富?教師通過學習黨史,能否涵養高尚師德,進一步筑牢傳統師道文化根基呢?
一.百年奮斗的歷史貢獻
回顧中國近代史,我們都無法忘記中國共產黨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主心骨的歷史背景:“為了改變被奴役、被欺凌的命運,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后繼,努力探尋救亡圖存的出路。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接連而起,但都以失敗而告終,沒有能夠改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悲慘命運。”[1]
共產黨就是在這樣的歷史低迷期登上歷史舞臺的,黨史就是從這里開始記載中華民族覺醒崛起的偉大歷史轉折的。黨史百年,就是黨領導中國人民圖存圖強的百年,是黨在流血犧牲中成長壯大的百年,是黨不斷學習實踐的百年,是黨引領中國人民“打破舊世界建設新世界”的百年,是共產黨人前赴后繼“天下為公”、“為生民立命”的百年。從投身大革命洪流起,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保護人民的“盾牌”和刺向敵人的“利劍”,同反動軍閥斗爭,同國民黨反動派斗爭,同日本帝國主義斗爭,同一切反華勢力斗爭,讓飽受創傷的中國人民逐步“站起來 富起來,強起來”,淬煉鍛造了光耀千秋的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有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有抗美援朝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有特區精神、改革開放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有新時代北斗精神、偉大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2]這些偉大精神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深刻詮釋和根本繼承,于一盤散沙之際鞏固了中華民族偉大共同體,阻止了中華民族完全淪為殖民地的走勢,挽救中華民族于危亡之際。黨奮斗百年,鑄就百年輝煌黨史,淬煉出偉大紅色精神,照亮中華民族圖強之路。
二.黨史學習可以涵養傳統師道文化
百年黨史,是中華民族歷史中的一段苦難輝煌的歷史,置之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歷史中,是那么波瀾壯闊,富于斗爭經驗和歷史智慧,黨史是中國共產黨人和全體中國人民奉獻給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黨史蘊涵的精神價值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補充。開展黨史學習,無論對一個人的成長,還是對黨自身的建設、對國家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學習黨史,可以引導教師明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的重要性。“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直指教育的政治立場和國家意識。學生的成長,需要教師淵博學識的引導,也需要教師高尚師德的護航。新時代高尚師德的核心,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分別于2014年9月、2016年9月和2016年12月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和“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四個引路人”以及“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的“四個相統一”。
那么,通過學習黨史怎樣涵養師德呢?翻開黨史,重大歷史事件,眾多英雄人物,都與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仁愛之心有關。例如當國民黨白色恐怖籠罩全國時,中國共產黨員的數量卻逆勢增加,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有關理想信念和深厚愛國情感的現象。中共一大(1921年)時黨員50多名,二大(1922年)時黨員195名,三大(1923年)時黨員429名,四大(1925)時黨員994名,五大(1927年)時黨員57967名[2]。黨的四大到五大期間,爆發五卅慘案(1925年5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年4月),以“清黨”方式屠殺共產黨人,白色恐怖一時籠罩大半個中國,汪精衛于1927年7月“分共”名義屠殺共產黨人,從“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殺害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達31萬多人。”[3]但即使在這樣的困境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召開了八七會議,發動了秋收起義、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一邊流血犧牲,一邊迅速成長迅速壯大,這樣的人間奇跡,這樣的革命傳奇,靠什么創造?是什么力量支撐共產黨員數量的逆勢增加?是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勞苦百姓謀解放謀幸福的理想信念和廣施博濟的仁愛之心贏得了勞苦大眾的信任,百姓才會一心一意跟黨走,前赴后繼干革命。因此,黨員數量的增加,實際上增加的是共產黨人的民心!習近平主席講,人民是江山,江山是人民,正是歷史的結論。一百年來,這種理想信念力量未曾減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偉大精神,煥發出凝聚人心的偉大力量,推動中國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轉變,而今,共產黨人這種百年不變的初心信念,凝聚成14億人民的中國夢,以更加磅礴的力量,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
教師如果缺乏對“黨史”的認知,對黨的感情就不深,就容易輕視“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的重要性,就容易忽視教育的政治和階級立場,培養出的人才也就缺乏堅定則政治立場和階級立場,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缺乏牢固的信仰基礎,社會主義事業能否放心地交到下一代人的手里,永葆紅色江山不變色,就是考驗教育“培養什么人”的時候了。因此,今天開展以黨史學習為重點的師德專題教育,就是通過“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在學習領悟中堅定理想信念”[4],讓教師在所學所思、所感所想中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讓教師由“知黨深”而“愛黨切”,由“被感動”到“見行動”,用黨史所積聚的正義力量和信念力量,激發出教師立志為國培養人才的時代感和使命感,讓黨史紅色精神血脈,成為涵養教師高尚師德的信念源泉。
2.學習黨史,可以激勵教師厚植愛國情懷。中華民族命運多舛,經歷了很多次的民族性大災難,但每一次,我們的民族總都能浴火重生,從災難中崛起。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使得一個民族每每在風雨飄搖中重新站起來,薪火傳承,生生不息呢?
孔子的“遲遲”不愿離開魯國,杜甫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等等。這些人共同的心聲,被26歲的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上說出來了:“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5]
翻開黨史,就翻開了愛國史,“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是無數革命志士,共產黨人以身許國的無悔選擇,他們用生命賡續中華民族的愛國基因。共產黨領導人民鬧革命,因為窮,因為裝備落后,從來不被看好,但共產黨人,就是憑著深厚的愛國情感所激發出的巨大勇氣與力量,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將苦難變成輝煌。天心圩800名革命志士,在朱德的帶領下,于懸崖上殺出一條血路,暴雨澆不滅他們心中救國的信念之火,他們為中國保存了革命火種;還有狼牙山壯士,飛奪瀘定橋的22名戰士、劉胡蘭、黃繼光、董存瑞、楊靖宇、江姐……愛國精神是他們共同的生命底色。每到民族危急存亡的關頭,正是中華兒女這種“舍我其誰”的責任與擔當,把災難深重的祖國帶向重生。
黨史就是一部題材豐富的愛國主義教材,“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6]不同時期,不同人物不同事件所攜帶所表現的愛國主義精神,都可以觸動教師的靈魂,讓教師生愛教育、愛學生的職業情感更加深厚,愛國報國情懷更加堅定。
3.學習黨史,可以鼓舞教師堅定理想信念。翻開黨史,我們會看到,中國革命出現過多次生死存亡的危難時刻,大革命的失敗、南昌起義等八十多次起義的失敗、三河壩分兵、三灣改編、國民黨千里戰線的圍追堵截,紅軍翻越雪山草地,二萬五千里長征,日軍的戰略進攻……共產黨人之所以總能在危局中開新局,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革命最終取得勝利,靠的就是堅如磐石的革命理想信念。
那么,通過學習黨史,教師能否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師者之道呢?
當今時代,物質極為豐富,重物質享樂輕精神追求現象,在教師中也時有出現。一些教師的理想信念淡化,教書育人的責任感下降,職業榮譽感下降,消極倦怠的風氣在教師隊伍中出現,教師的理想信念開始下滑。
以高職院校為例,有些教師對學生的虛度時光,不學無術、視而不見,習以為常,聽之任之,教師對學生的包容近乎無原則的放任,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顯得異乎尋常的平靜,這是教師對自己師道尊嚴的懈怠,這樣的懈怠一旦開始,學生和教師互相消極地“適應”:教師認為學生無所事事很正常,學生覺得教師不聞不問很正常,久而久之,師生相互無原則的適應,就拉低扭曲了師德。這是師德的隱性下滑,這種隱性下滑,貌似沒有教師直接虐待學生、體罰學生嚴重,但因其披著“正常”的外衣,學生老師都失去警惕與抗爭,且在大家的認可下順暢地進行,因此其波及面更大,其影響更嚴重,更能說明社會物質追求對師德深層次的影響,因此守好育人陣地,首先要守住教師的師德陣地,這是涵養師德的出發點。
黨史是共產黨員集體的傳記,是一代代共產黨人用責任與擔當,譜寫下共和國成長的苦難史輝煌史,這一段大開大闔的歷史,在艱苦卓絕中揭示了歷史規律,詮釋了歷史智慧,放射著思想的光芒,這些都可以鼓舞教師思考人生,堅定理想信念。因此,開展黨史學習,可以激發教師履職擔責、干事創業的信念,把愛國情懷厚植在三尺講臺,志于道,據于德,誨人不倦,為國育才。
三.開展黨史學習對師德培養的時代意義
師德對人才培養意義,我們可以從孔子回答哀公的“取人之法”深入思考。孔子回答哀公曰:“事任于官,無取捷捷,無取鉗鉗,無取啍啍。捷捷,貪也;鉗鉗,亂也;啍啍,誕也。故弓調而后求其勁,馬服而后求其良焉,士必愨而后求其能者焉。不愨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邇。”[7]這是孔子關乎用人的論述,實際上蘊涵了“德者,才之帥也”的命題,也蘊涵了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契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使命,“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幾千年來,崇道貴德,是我國師者的自覺職業操守,一代代的師者一直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職業定位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的使命擔當,高揚愛國主義精神,在推動民族文明進程中,“傳道受業解惑”的師道尊嚴,涵養了中國師者的正氣和骨氣,涵養中國教育的正氣和骨氣,每一代師者都能為自己的時代培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天下英才,推動中華民族不斷走向強大,支撐中華文化綿綿不息。教育系統開展“黨史”學習,就是要教師樹牢教書育人的政治意識,增加教書育人過程中的“政治含量”,由教師自覺講政治,帶領學生積極關心政治,倡導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不能讓我們培養的學生,因缺乏政治立場,缺失國家觀念,和國家唱反調,甚至做損害國家利益的事。
通過學習黨史,讓教師深刻領會黨史所展示出的革命理想與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之間的淵源關系,使教師認識到黨史是共產黨人用生命和鮮血詮釋我國傳統文化價值的偉大斗爭史和偉大創業史,黨史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內容,教師有責任傳承好這段紅色歷史,教師有責任傳播好紅色文化。
通過黨史學習,讓教師改變普通教師跟政治沒有關系的錯誤認識,提高教書育人政治站位,增強教書育人政治意識。
很多老師常常奉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賢書”的教書原則,樂于把知識教給學生,把科學真理教給學生,但往往不主動思考“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的政治問題,似乎一談政治傾向,就會導致學術的下滑與不純。其實,當我們看到一些學術很優秀的人才,因沒有國家觀念,忘記自己的國籍,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做了損害祖國利益的事情時;或者一些尖端人才,為了國家進步、民族強大,放棄國外優厚待遇,回到祖國,在極艱苦的條件下,矢志攻堅克難,最終做出巨大成就,讓祖國揚眉吐氣,不再受人欺負時,我們才會意識到,“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國籍”的深刻含義。因此,通過黨史學習,教師可以自覺堅定教育政治導向,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國家認同感,守好為國育人、為黨育才的主陣地,為實現中國夢培養有技能、堪大任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2][5][6]新華網[N].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黨員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3月31日
[3][4][6]中國共產黨編寫組,中國共產黨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32;33;10
[7]楊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語通解[M].濟南:齊魯書社,2009:65
科研項目:本文系甘肅省高校黨的建設研究課題《黨史學習與高校師德建設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序號28,主持人:陳小蕊)
(作者單位:平涼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