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廣春
“生命實踐”教育理念,是以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為首的新基礎教育研究共同體,就我國當代基礎教育發展形勢,歷經數十年探究而形成的理論派系。葉瀾科研團隊通過對“生命自覺”的執著追求,緊扣時代脈搏,緊緊圍繞當代中國“培育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乃至“為誰培育人”等一連串問題,以重建當代中國教育學理論為己任,給出了當前教育學與教育的一系列基本理論問題的答案。
一、學校治理的價值取向
學校對價值的追求是以人為本發展人,把教育與“人”的生存、安全、幸福、權利和尊重等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校教育真正變成“發展人”的教育。
學校發展的本質更多指向學校中“人”的品質改善發展,追求“人”內在精神的發展。因此,現代教育制度下的學校治理追求學校價值的提升,應聚集于學校治理中的“價值引領”,即通過正確的、與時俱進的價值觀念引導全體師生的價值認同與學校的育人價值觀日趨和諧,從而樹立與學校辦學價值取向相適應的價值信念,有效實現學校發展目標。
二、基于“生命實踐”教育理念的價值引領
生命自覺,是由葉瀾“生命實踐”研究共同體“新基礎教育”追求的核心價值。李政濤博士指出,教育追求實現人的“生命自覺”,應當成為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價值導向,它對教育的體制、制度、課程、教學、策略以及方法的方向與具體措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教育的基礎,甚至衡量著推行的教育改革是否正確。
2014年,中國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體系的提出,為我國教育事業明確了方向,指出了“全面發展”是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核心目標。培養體系包括了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大方面,以及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六個部分。通過研究分析,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體系實質上體現著“培養生命自覺的人”的教育價值取向。
為此,基于“生命實踐”教育理念下的學校治理致力于培養“生命自覺”的人,具體指向訓練學生三個方面的能力。
一是訓練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能力,認識自我生命價值。開展生命教育,提升中小學生自覺樹立生命信仰、化解生命的迷茫與困惑、感悟生命共性和個性以及把握生命的局限和限度的能力。二是訓練學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以“生命實踐”教育理念為指導,培養學生對他人生活的敏感性、對世上萬物生命的尊重與敬畏心、責任意識與社會責任能力。三是訓練學生理性看待外界環境,適應外在環境的能力。以“生命實踐”教育理念為指導,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合理引導與培訓學生自我捕捉外在環境的習慣與能力。
三、“生命實踐”理念下的學校治理策略
1.治理思想
第一,要在全面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政策法規的基礎上,在校園治理的各個環節突出“生命自覺”的價值取向并使其深入人心;第二,要扎實實施“德育—教學一體化”的年級組管理模式,推進扁平化管理、分面式領導的治理模式,打造師生發展共同體;大力強化過程管理,堅持“正確引導、嚴格規范、自主自覺”的學生教育原則,堅持實施朝向“自我教育”教學模式,推行“提升學習力”為主的教學研究和實踐;第三,進一步明確和落實崗位職責,厘清團隊職責和要求,抓實部門工作常規,“求細、求實、求績”,精誠合作,精益求精。
2.基本策略
(1)打造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層層落實教學目標責任制。
(2)重視學生生涯規劃和成長檔案的建立與跟蹤管理工作,推進“五育”并舉、“五育”融合的學生綜合評價改革。
(3)豐富學校課程,發揮課程育人功能,充分發揮技術賦能的優勢,建設“學生自主發展平臺”“家校聯合教育平臺”和“教師專業發展平臺”。
(4)努力構建基于“生命實踐”的教育生態,營造良好的家校關系和師生關系。
(5)通過基于“生命實踐”理念的德育工作,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與學習習慣的養成,如落實“學生綜合評價”,實施“學分制”。
(6)多渠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力、自主管理力和創新思維力的形成和提升,如建立年級學生會和學長團,參與小組學習的管理和評價。
四、治理目標的實現路徑
1.打造“生命自覺”團隊文化
學校要以培養“生命自覺的人”為育人目標,將“生命自覺”的理念滲透、轉換到具體團隊文化建設中,打造具有“生命自覺”的教師隊伍,就要牢牢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組建年級教育教學中心,實行級部校長負責制,組建年級管理團隊,推進學校扁平化管理措施,有效對接學校頂層設計和基層落實;二是建立“學生發展中心”,致力于德育課程研發,把“生命自覺”教育滲透到學校德育常規和德育活動中,努力營造具有鮮明“生命自覺”特征的班風學風;三是成立“教師發展中心”,致力于學科課程研發,將“生命實踐”的教育理念融入日常教學;四是通過明確教學團隊的工作職責,全面營造“生命自覺”的團隊文化氛圍,做細團隊教師的專業發展指導,不斷推動教師“朝向自我”的教育習慣養成。
2.實施“生命自覺”的課程體系
實施“生命自覺”的課程體系就是要統籌規劃構建國家、地方和校本課程“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為師生提供“生命自覺”的自主體驗、自主成長課程。
(1)“生命自覺”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實施
在課堂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學校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緊緊圍繞著教師持續發展的生命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白晕医逃闭n程內容突出學生生命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需求,涵蓋人文底蘊、科學精神、社會責任與自我管理、國家認知與國際理解等方面,緊扣中國學生的核心素質,密切關注中國學生當下的發展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朝向“自我教育”的主動體驗校本課程體系是不斷動態地再形成的,課程實施的進程中,有進一步探索的可能性,隨時可以因地制宜進行微調。如將原來以紙質考試為主的評價形式調整為以學習作品為主,將項目式學習作品、研究性學習作品、社區實驗和寫作小論文等形式作為課程評價的主要項目。同時,還可將過程考核與專業模塊考核成績的學分認證體系引入成績認證制度,提高學生的主動探索意識。此外,學校根據課程建設的需要,對教學常規管理工作進行了調整,重新制定了高中生作業管理辦法,形成“朝向自我教育”的作業評價機制,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體驗生命成長的快樂。
(2)打造自主自覺的課堂生態
“生命實踐”理念下的課堂主要表現在目標明確、內涵深刻、模式高效、尊重規律、回歸生命。既關注“學會”,又關注“會學”。
學校應通過踐行“生命自覺”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以“合作強基,提升思維品質”為指向,構建“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打造“知識、能力、素養”三位一體高效課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體驗知識構建,在“知識、能力、素養”三位一體中打造“生命自覺”的自主體驗、自主成長課堂。
五、創設平臺引領師生朝向“自我教育”
踐行“生命實踐”教育理念,應該突出以科研引領教師朝向“自我教育”,努力構建教師專業發展平臺,促進師生的生命自覺成長。
以培養“生命自覺的人”為育人目標,促進師生共同發展,開發基于教師專業背景和個人興趣的發展平臺,不斷優化校內專業+業余的特色師資結構,充分發揮教師專業成長的積極作用。
此外還應不斷完善學生的生命成長自主管理機制,引導學生自覺養成報效祖國的理想信念、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傳承文化的責任擔當、合作進取的團隊精神、遵章守紀的規則意識和陽光健康的身心素養;讓學生真正程度上掌握“翻轉課堂”,提升學生創造力、研究水平、社會合作意識和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體驗生命成長能力和朝向“自我教育”的學習管理能力。
總之,基于“生命實踐”教育理念的學校治理,應在始終關注滿足教育主體生命成長所需的精神滋養的基礎上,讓每個生命煥發活力及發展個性特質,引導師生走向生命自覺,讓教育回歸生命本質。
責任編輯 羅 峰
實習編輯 李惠霞4AA09EC7-4E50-4044-930B-0F1B1A9FB7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