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物質生活逐漸富余,開始追求精神文化的滿足。刺繡工藝復雜精湛,圖案豐富多彩,如祥云紋樣、瑞獸紋樣、花鳥紋樣等,在視覺設計中廣為發展應用,是人民生活的文化產物,對民間工藝美術的傳承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刺繡歷史脈絡的梳理,以刺繡的技法和紋飾作為切入點,闡述其技法和紋飾在陶瓷藝術上的應用與創新,通過分析瓷刻和瓷器紋飾,結合其未來發展前景,探索刺繡元素在陶瓷藝術設計中的運用。
一、刺繡和瓷刻的起源
刺繡又名“針繡”,在古代又叫作稱黹、針黹,因古代刺繡多為婦女所作,又名“女紅”。刺繡作為一種文化物質載體,起源于人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在人類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產生并逐漸成為日常生活用品,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民間傳統工藝之一,其發源地在蘇州吳縣(相當于現在浙江省蘇州市的吳中區和相城區)一帶。按地域分類為人們熟知的蘇州蘇繡、湖南湘繡、四川蜀繡、廣東粵繡四大門類,也有地方流行的帶有地域特色的繡種。蘇繡圖案秀麗、構思精巧、針法細膩活潑;湘繡汲取蘇繡與粵繡之特色,風格生動形象、顏色艷麗,栩栩如生;蜀繡顏色清麗淡雅、韻味十足,富有立體感;粵繡極其獨具地方特色。刺繡的針法大致有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平金、戳沙等多種針法,種類豐富,各具特色。針與絲線巧妙結合,使針在繡物產生不同的飛舞軌跡,賦予刺繡紋樣豐富性與色彩靈動性。李白詩有云:“翡翠黃金縷,繡成歌舞衣?!卑拙右自娪性疲骸凹t樓富家女,金縷繡羅襦?!边@便是當時詩人對繡女的稱贊。這一民間傳統手工藝只有經過反復多次工序才能呈現出栩栩如生的紋飾,這些紋飾包含著每一個創作者的感情投入,將美好與祝愿流傳至今。
作為柔軟織物的刺繡和經過高溫燒制后的陶瓷會產生新的結合與創新,兩種表達方式不同產生新的疊加,更是人們心中對于同種文化意義的認同。彩繪是瓷器的裝飾手法,這類技法只是需要在胚體上進行釉上彩、釉下彩的繪飾。被前人形象地比作“瓷器上的刺繡”的瓷刻則是以刀代替針線,在燒制好的素面白瓷上進行刺繡的工藝。刻瓷起源于18世紀,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檀稍从阽Y瓷,起初發源于乾隆年間,盛行于民國時期。鏨瓷即藝人用小錘敲打鏨子,在堅硬的瓷器上鑿出各種各樣的圖案。在清乾隆年間,就有技藝高超的手藝人在瓷面上刻畫肖像人物和中國山水。最開始,人們喜歡在瓷器上留下名字或題字,以蓋印章作記,稱“號碗”,因印章記號隨著時間逐漸損耗,為了能夠長期保存,就有師傅用刀子在瓷器上刻字,接著人們發現了在瓷面上創作的新方式。之后刻瓷成為一種獨立的陶瓷裝飾藝術,民間出現了越來越多手藝精湛的刻瓷大家,但因為刻瓷難度之大,不確定因素多,所傳之人寥寥無幾,技法資料流傳也相對較少。
二、瓷刻的工藝技法
瓷刻亦為刻瓷,刻瓷工藝煩瑣,泥火高溫燒制后的瓷器光滑堅硬易碎,雕琢難度大,每一個步驟都不容有差。首先進行起稿繪畫,然后用特制的刀具在瓷面上按形雕刻,最后再上色,力度、刀法、手上功夫有多少全憑一支筆、一把刀、一柄錘體現在瓷面上。刻瓷藝術是一門集書法、繪畫、雕刻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可以表現出中國畫與筆墨書法技巧,又具有雕刻的特色。在刀刻技法運用時也很講究,需要根據畫面大小選擇不同的工具,經過長久的練習方能掌握。瓷刻歷史悠久,集多種繪畫工藝類型之長,逐漸走向完善。
在平面瓷上刻瓷相對簡單,在立體瓷器上雕刻難度較大,這對藝術家創作技法功底有著極大的要求。以丁邦海的作品為例,他的作品創作內容多種多樣,肖像作品栩栩如生,躍然“瓷”上,山水花鳥作品刀法細膩,氣韻生動?!睹钜艉拖摇愤@個作品重點分為面部雕刻、頭發雕刻、形體結構雕刻、衣紋雕刻和樂器雕刻五大部分,瓶身畫面中刻有六個伎樂女,其透視是利用以直覺感受為主的散點透視,從左到右的伎樂女分別是在演奏排笛、笙、古琴、箜篌、琵琶和排簫(見圖1)。左右皆為半側面跪姿,只有中間的演奏古箏者為正面姿勢,六個伎樂女剛好環繞瓶身一周,突出了中心位置的伎樂女,每兩個人物之間左右相互呼應,畫面相對(見圖2),以便在旋轉瓷瓶欣賞畫面時具有連續性,增加了畫面的豐富感與連續性。視覺中心的古琴伎樂女位置偏高于其他五人,其他伎樂女高度不一,距離有近有遠,畫面錯落有致,和諧統一,表現了大唐盛世的景象。
伎樂女面部雕刻是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每一個伎樂女的五官刻畫都十分細膩生動,在形似的基礎上達到神似;頭發雕刻規整統一,發絲輕盈飄逸,如同中國繪畫的“千古游絲”,刀技排列密集緊湊,通過線條的疏密表現出發髻的結構走向與光影明暗;形體結構雕刻上,線條的走勢、深淺變化有致;服飾的圖案紋樣承載了傳承民族文化的歷史重任,遵循古人在線條組織方面“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法則,強化雕刻線條的表現力。在雕刻時邊刻邊敷色,及時看效果,直到滿意為止。
還有一種是釉雕工藝,釉雕工藝是一個出現晚、發展快的新工藝,其特點是在深色瓷器釉面上利用釉面層與瓷內胎色差,用刀刻出所需形象。這項工藝無須敷色,釉面的深色和胎體的顏色差就表現出所刻形象的體積和質感?!稅垡蛩固贡謧让嫦瘛愤@件作品便是在烏金釉瓷盤上進行釉雕工藝(見圖3),雕刻時程序原則分為刻輪廓線、亮面雕刻、灰面雕刻和暗面雕刻,這項工藝技術的表達體積感與空間感極強,有西方繪畫的寫實性。
刻瓷技藝的傳承并不廣泛,流傳至今的參考文獻也不多,但其存在的歷史記憶給中國陶瓷藝術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探索歷史文化的道路上更是要賦予創新精神,將刻瓷工藝技法加以傳承,讓更多人理解造物美學背后所蘊藏的背景文化和理念意義。
三、刺繡紋飾元素與陶瓷藝術的融合發展
刺繡色彩豐富多樣,應用面廣。刺繡憑借豐富的圖案可以通過圖案與意象來表達作者的思想與內涵,刺繡所使用的紋樣繁多,常見的圖案為祥云紋樣、瑞獸紋樣、花鳥紋樣等,這些紋樣大多傳達百姓祈求多子多孫、多福壽的美好祝愿,這些裝飾紋樣也為宗教藝術所服務。人們認同了刺繡藝術與陶瓷藝術兩種文化意義的融合,使得刺繡中所形成點、線、面的表現形式對陶瓷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紋樣中常用的二方連續式、四方連續式等裝飾手法與陶瓷釉上彩、釉下彩的紋樣裝飾相似。在色彩上,刺繡用色炫彩奪目、大膽講究,不特意追求對真實細節自然的描寫,淳樸靈動,色彩來自自然,美妙而變化無窮,又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形成了得天獨厚的審美語言和獨樹一幟的藝術理念,這與陶瓷的色彩紋樣搭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傳統藝術與陶瓷設計的融合手段很多,像書畫、雕刻等,都不及刺繡在展現寓意上的直觀性和豐富性。傳統工藝美術憑借豐富的紋樣可以通過一些常見的意象表達作者的思想與內涵。
刺繡與陶藝起初都是來源于民間藝術,勞動人民用最簡單的工具和材料創作出具有積極向上美好祝愿的藝術作品,這是人類一種最原始的本質特征。雖然兩者表達方式和創作手法大為不同,但其背后蘊含的文化精神是一樣的,都體現了人民的辛勤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與向往??萍几咚侔l展,審美一次又一次革新,刺繡紋樣和陶瓷紋樣都得到了創新,但是無論如何發展與改革,傳統紋樣、傳統手工藝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在現代紋飾的設計過程中,想法是多變的,創新是多樣的,文化潮流千變萬化,這些變化具有更加開闊的思維與超前的意識,提高了紋樣的藝術性與觀賞性。
四、結語
陶瓷藝術和刺繡作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其寓意是相通的。對于平民百姓來說,是一種祈求溫飽、敬畏自然的美好愿望;對于達官貴人、皇親國戚來說,是一種體現身份的權威象征。傳統藝術雖然以“傳統”著稱,但想要在當今社會立足,注定還有漫長的藝術創新道路要走。傳統與當代存在一定界限,但是傳統文化藝術的審美語言會賦予當代藝術語言新活力,當代藝術對傳統藝術也是如此。兩者的有機融合可以滿足人們的藝術文化需求,促進優秀傳統藝術與時俱進,對其賦予更深層的價值。
瓷刻藝術和刺繡在當代不斷發展,題材也趨于變化,從傳統寫意山水轉變成寫實肖像畫再到帶有感情色彩的藝術畫,傳統藝術正在經歷種種革新。在我們回憶歷史的時候,仿佛失去時間的概念,藝術記憶歷歷在目,所有的一切都融化在一個彩色的影像之中。藝術反映著人生,是生活的舞臺,在藝術創作時,解答便是一種藏匿在生活之中的樂趣。因此,人類生活的進步就是建立在藝術觀念之上。無論是陶瓷藝術還是刺繡,創作方式僅僅是一種媒介,中國傳統工藝多種多樣,現代綜合材料更是層出不窮,創作者的創作內容更多變成抒發自己內心情感的載體,這是一個認知、情感與思考的結果,其內容的表達也許就是自身對于生活最簡單明快的答案。
(西安美術學院)
作者簡介:庹雨涵(1999—),女,陜西漢中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陶瓷藝術。583E486B-10EE-4802-9EC6-91DA91908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