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源,張 巧,宋志剛,于佳鑫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應屆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滿意度備受社會各界關注,而就業意向是影響其做出就業行為的先發因素。研究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意向,厘清其就業意向與就業行為之間的影響機制,為高校和畢業生提供解決就業問題的建議和指導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結構性就業問題是因經濟結構和勞動力結構不對應,使工作崗位與勞動者文化技術水平不相適應而產生的就業問題;選擇性就業問題是待就業勞動者面臨空缺崗位時由于個人原因而未能就業。具體到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中,高校作為人才產品的生產者和供應者,可通過調整專業方向、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來解決結構性就業問題。而選擇性就業問題相對較為復雜,且均表現為勞動者個人方面的原因,因此要站在求職者的角度,了解其就業意向和可能的影響因素,從根源上找出解決選擇性就業問題的方法。
應屆畢業生就業意向的形成既受高校人才培養的影響,又與畢業生的個人特質和生活閱歷息息相關。現有關于大學生就業意向的研究缺乏對就業意向的清晰解釋和對影響因素的合理劃分。本研究在動機系統理論的基礎上,對就業意向做出明確的概念界定,并據此合理劃分影響因素的維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就業意向理論研究的不足,拓展動機系統理論在就業領域的應用。
根據彼得羅夫斯基的動機系統理論,個體的積極性源于不同層次的需要,動機是與滿足這些需要有關的動力。動機的激發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過程,其低級階段就是“意向”,是一種沒有完全明確意識到的需要。從畢業生的求職過程來看,在就業行為最終實現之前,其各種擇業要求都是由不同方面的需要到動機的不斷激發、不斷強化而產生的。就業意向是影響大學生求職問題的初始環節,在理論上是一種“動機系統”。基于此,對就業意向做出明確定義,就業意向是個體在職業選擇中表現出來比較模糊的、淺層次的需要,具有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在主客觀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受動機強度影響或逐漸強化,形成穩定的就業意向,進而發展為實際的就業行為;或逐漸消退,表現出低級形式的特征,直至被取代。
動機系統理論在就業領域的應用尚不成熟,但有關思考早已萌芽。蔣傳和,等首次從動機系統理論出發,對就業意向進行理論思考,并從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的視角向高校和畢業生提出了對策建議。將動機系統理論應用于就業領域,有利于更準確地理解畢業生的就業意向和擇業要求,并且能夠以此為依據對就業意向的影響因素進行合理外延和歸類。
就業意向可以衡量畢業生對即將走向的工作崗位的期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包括就業區域傾向、就業單位類型、對口就業等。
首先,關于就業區域傾向的研究可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宏觀上選擇城市就業或基層就業。在我國城市勞動力市場呈現出二元化分割的背景下,基于全國17個省份28所高校的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數據顯示,選擇在大中城市就業的畢業生比例超過80%;同時,基層就業政策對大學生基層就業意向具有積極的正向影響。除宏觀政策調控外,大學生基層就業意向亦受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家庭文化資本等微觀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微觀上具體就業地傾向。在地區特征方面,流入地的公共科研和發展投入越高、人口密度越大、越有創造性,畢業生的就業意愿越大;在個人特質方面,職業發展機遇、家庭因素、生源地和個人觀念等都影響就業地的選擇。
其次,關于就業單位類型,畢業生是否選擇體制內就業受個人因素和家庭因素雙重影響。最后,關于就業方向與所學專業是否對口方面的研究發現,對口就業程度與教育的類型和層次有關。
本文在閱讀大量文獻的基礎上,基于彼得羅夫斯基的動機系統理論,將就業意向影響因素進行總結歸納,根據就業行為發生前的認知、就業行為發生前的準備和擇業過程中的傾向將其劃分為就業認知、就業資本和就業觀念三個維度。
就業認知是畢業生對就業情況的了解程度,包括對當前就業形勢和政策的認知。就業形勢嚴峻時,求職者會適當降低期望,先積極就業再擇業;就業形勢樂觀時,求職者的期望值較高,易消極就業。就業政策如西部人才計劃、中小企業吸納畢業生政策等會對求職者的期望就業區域和單位產生影響。因此,就業認知可能通過影響期望薪資和就業區域等進而影響就業意向。
就業資本是指畢業生所擁有的、有利于就業的可用資本,包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人力資本指通過在校學習獲得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等,如果說人力資本是求職者的“硬件”,那么社會資本則是“軟件”,指其所擁有的社會資源或能力的總和,主要包括家庭資本和自身人脈資源。擁有高質量的社會資本,就業意向便有了多元化的可能,期望薪資、期望就業地、單位性質、工作環境等均與其就業資本呈正相關。
就業觀念能夠體現大學生對待求職就業的價值觀,分為就業行為傾向和職業價值傾向。前者指其在就業選擇時對特定要素重要性程度的判定,大體分為職業聲譽、經濟報酬、工作穩定性等。后者考量其對職業生涯結果的期待,分為內在和外在職業價值傾向。不同的就業觀念在期望薪資、就業區域、單位類型等方面表現出差異性。
依據第一部分的分析,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意向受就業認知、就業資本和就業觀念的影響,故提出就業意向研究模型(如圖1所示)和研究假設。

圖1 研究框架模型
H1: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認知顯著影響其就業意向。
H2: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資本顯著影響其就業意向。
H3: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觀念顯著影響其就業意向。
本研究所設計的調查問卷面向位于鄭州的本、專科高校物流專業應屆畢業生。為保證問卷質量,提高數據可靠性,由各高校物流專業負責教師以學術研究名義向應屆畢業生發放問卷,并向其強調答案無對錯之分,僅憑真實意愿填寫。各高校累計發放問卷343份,回收問卷336份,回收率為98%。對收回的問卷進行仔細檢查,剔除無效問卷18份,得到有效問卷318份,有效回收率為94.64%。統計樣本的基本特征見表1。

表1 樣本基本特征統計量(N=318)
調查問卷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畢業生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學歷、在校期間任職情況、家庭所在地等;第二部分為就業意向指標,測量項界定為三個題項;第三部分為就業意向量表,分為就業認知、就業資本和就業觀念三個維度。采用五級李克特量表,由被試者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沒意見、同意和非常同意五種答案,分別給予1 至5分,得分越高,則該因素對就業意向的影響越顯著。應屆畢業生就業意向的測量量表見表2。

表2 應屆畢業生就業意向的測量量表
為保證結果的科學性,首先運用SPSS22.0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信度是指調查問卷測驗結果的一致性和穩定性,反映測量數據的可靠程度。本文采用實證研究中常用的Cronbach’α系數對就業意向量表進行信度檢驗,結果見表3,其值均在0.6以上,表明變量測量項信度較好。

表3 就業意向量表信度系數
效度是指所使用的測量工具能夠反映出事物真實情況的程度,測量結果與要考察的內容越吻合,則問卷的效度越高。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CFA)檢驗潛變量的建構信度(CR),結果見表4,綜合各項指標,測量結果有較好的信度和可靠性,但內部一致性較低,測量結果總體可靠。

表4 就業意向量表效度檢驗
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檢驗收斂效度和區別效度,收斂效度可從表4的標準化因子載荷看出,就業認知、就業資本和就業觀念三個維度下各題項的收斂效度較為一般。區別效度可從表5相關性系數矩陣看出,所有變量之間的相關性系數均小于平均提煉方差(AVE)的平方根,說明本文使用的量表具有較好的區別效度。

表5 相關系數矩陣與平均提煉方差的平方根
以物流專業應屆畢業生就業意向(三指標綜合)為因變量,就業認知、就業資本和就業觀念為自變量進行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通過顯著性來考察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分析結果見表6。

表6 自變量對就業意向的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自變量就業資本和就業觀念對因變量就業意向具有顯著影響作用,而就業認知對就業意向的影響作用不顯著。
假設1 未通過驗證,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認知(P=0.378)不顯著影響其就業意向。畢業生獲取就業信息的渠道一方面為學校講座、教師分享、家人朋友介紹等被動灌輸,另一方面是通過瀏覽報紙、互聯網上的碎片化信息而獲得淺層次的主動認知。由于缺乏就業的緊迫感和自主擇業的動力,鮮有應屆畢業生主動關注就業形勢和相關政策,認真思考擇業意向,因而難以形成主動認知。而被動認知并不能顯著影響就業意向。
假設2 通過驗證,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資本(P=0.000)顯著影響其就業意向。大學期間通過學習、實習、交際等行為獲得的知識、技能、人脈等就業資本,極大地提高了自身能力素養。如今,不公平的就業歧視現象逐漸弱化,“用實力說話”和“是金子到哪里都會發光”的社會文化正在形成,畢業生愿意憑借其努力積累就業資本,做出適合自己能力的就業意向選擇。因此,就業資本顯著影響就業意向。
假設3 通過驗證,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觀念(P=0.027)顯著影響其就業意向。就業觀念衡量畢業生擇業時更為重視的要素,直接影響到畢業生的期望單位類型和期望就業區域。選擇就業地多意味著確定未來的理想生活定居地,而期望單位類型表征著理想的工作和生活模式,這兩者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大幅縮減畢業生的就業選擇范圍。因此,就業觀念顯著影響就業意向。
本研究為解決應屆畢業生選擇性就業問題,以物流專業為例進行實證分析,得出如下結論:緣于人脈資源和環境適應性等方面的優勢,鄭州高校畢業生表現出明顯的中原地區就業趨勢,期望到崗薪資值較以往有所提高,由于物流相關工作實踐重于理論,物流專業畢業生專業對口就業意向較低。此外,大學生的就業資本是最具辨識度的要素,而就業認知和就業觀念在其就業意向的形成過程中并未起到關鍵性作用。
為解決選擇性就業問題,促進應屆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提出以下具有操作性的對策建議:第一,高校應擴展就業信息渠道,提供更多實習機會。充分利用實踐教學周和假期時間為學生提供專業相關的實習機會,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積累工作經驗和就業資本;形成正確的就業認知和觀念,提高主動就業意愿。第二,學生應提升自身能力素養,適當調整就業意向。在正確認識就業資本重要性的前提下,著力于提高自身能力,鞏固就業資本。同時切實了解行業發展現狀,認清當前就業形勢,客觀評估自身能力,靈活調整就業意向,積極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