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旋,黃德元,吳燕琴,陳少芳
(1.普寧市人民醫院檢驗科;2.普寧市人民醫院婦科,廣東揭陽 515300)
生殖道感染不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還可增加不孕癥及異位妊娠的風險。研究顯示,生殖道感染發病率和復發率較高[1],支原體是一類缺乏細胞壁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具有球形、桿形、絲狀等多種形態,女性生殖道支原體感染的發生直接危害生殖健康,還可成為尿道炎、宮頸癌變等其他疾病的誘因[2]。近年有報道顯示,陰道微生態與生殖道支原體感染密切相關,陰道微生態失衡將為致病菌的增殖繁衍創造條件[3],推測陰道微生態異常可能與支原體感染有關。為驗證上述觀點,本研究分析陰道微生態與支原體感染的相關性,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8月普寧市人民醫院收治的300例陰道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是否伴有支原體感染分為感染組和未感染組,每組150例。感染組患者年齡23~62歲,平均年齡(42.62±15.89)歲;體質量指數(BMI)18.00~26.00 kg/m2,平均BMI(22.72±1.93)kg/m2;病 程5~18 d,平均病程(11.82±3.63)d;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58例,高中62例,初中及以下30例。未感染組患者年齡25~60歲,平均年齡(43.13±16.02)歲;BMI 18.20~25.50 kg/m2,平均BMI(22.28±1.86)kg/m2;病程4~16 d,平均病程(12.25±3.70)d;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54例,高中67例,初中及以下29例。兩組患者年齡、BMI、病程及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普寧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婦產科學》[4]有關陰道炎的診斷標準;②有性生活史,但入院前24 h無性生活。排除標準:①妊娠哺乳期或月經期患者;②入院前1周內有抗生素使用史或接受陰道沖洗者;③精神意識障礙者;④合并惡性腫瘤者。
1.2 檢測方法 ①標本采集。采用無菌棉簽自陰道后穹窿處取陰道分泌物,均取3份標本,第1支直接涂片固定,行革蘭染色,再做常規鏡檢;第2支做支原體培養;第3支做陰道炎五聯檢。②顯微鏡鏡檢。用生理鹽水涂片,高倍鏡下觀察,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5],依據觀察到的白細胞、上皮細胞及球桿菌表達水平,記錄陰道清潔度,并記錄病原菌檢測結果。Ⅰ度:陰道正常菌群,未見病原菌,視野內充滿上皮細胞;Ⅱ度:陰道無病原菌,視野內較多上皮細胞;Ⅲ度:陰道可見病原菌,視野內上皮細胞少見;Ⅳ度:陰道病原菌多,視野內無上皮細胞。再涂1張行革蘭染色,觀察記錄細菌形態學檢測結果。③陰道微生態檢測。檢測過氧化氫(H2O2)、凝固酶(GADP)、葡萄糖醛酸苷酶(GUS)、唾液酸苷酶(SNA)及白細胞酯酶(LE)5項標記物,試劑盒購自北京中生金域診斷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分別以H2O2<2 μmol/L、GADP≥20 U/L、GUS≥15 U/L、SNA≥7 U/L及LE≥9 U/L為結果陽性。記錄乳桿菌減少發生率,以乳桿菌分級Ⅱb級、Ⅲ級及H2O2(-)為乳桿菌減少[6]。④支原體檢測。試劑盒購自珠海市麗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操作按說明書進行。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陰道微生態檢測結果。包括H2O2、GADP、GUS、SNA、LE陽性率。②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特征指標。記錄陰道清潔度、pH值及乳桿菌減少發生情況。③分析陰道微生態與支原體感染的相關性。④分析陰道微生態異常判斷支原體感染的價值。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影響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判斷價值采用受試者工作曲線(ROC)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陰道微生態檢測結果比較 感染組患者陰道微生態異常率,顯著高于未感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感染組患者H2O2、GADP、GUS、SNA及LE陽性率顯著高于未感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陰道微生態檢測結果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臨床特征指標比較 感染組患者陰道分泌物清潔度分級高于未感染組,pH值、乳桿菌減少發生率高于未感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特征指標比較[例(%)]
2.3 支原體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采用Logistic分析支原體感染的相關因素,結果顯示H2O2、SNA、LE陽性及乳桿菌減少是支原體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支原體感染相關因素分析
2.4 陰道微生態異常及乳桿菌減少判斷支原體感染的價值分析 分別以微生態異常相關指標和乳桿菌減少為檢驗變量,以是否為支原體感染為狀態變量,繪制ROC曲線,結果顯示,H2O2、SNA、LE陽性、乳桿菌減少及H2O2、SNA、LE聯合預測概率對判斷支原體感染具有較高準確性(P<0.05),見表4、圖1。

圖1 陰道微生態異常及乳桿菌減少判斷支原體感染的ROC曲線

表4 微生態異常與乳桿菌減少判斷支原體感染的價值分析
生殖支原體屬柔膜細菌,可在無生命培養基中生長發育,其中解脲支原體和人型支原體可造成非淋菌性尿道炎,并可增加宮頸炎、盆腔炎、不孕癥等疾病風險,影響女性健康[7]。林亞芬等[8]的報道認為,解脲支原體通過與宿主細胞受體結合,破壞細胞膜結構,從而促進有毒代謝物的產生。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抗生素耐藥現象的增加,支原體感染發生率逐年上升[9]。
菌群水平在調控陰道微生態狀態中具有重要作用。健康女性陰道內分布有多種正常微生物菌群,與內環境、宿主保持相互制約的動態平衡,維持機體正常生理功能。陰道微生態平衡一旦被打破,則會促進致病菌的繁殖,成為細菌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等的誘發因素。陰道微生態異常與支原體感染密切相關,乳桿菌為陰道優勢菌種,可通過刺激宿主局部免疫反應和抗菌作用,抑制致病菌增殖。因此,乳桿菌水平的降低可破壞陰道微生態,增加生殖道支原體感染率。H2O2是乳桿菌代謝產物,乳桿菌和H2O2水平呈顯著正相關性,H2O2水平降低后對支原體的抑制殺滅作用被削弱[10]。另外,SNA作為溶酶體及細胞膜上的酶蛋白,其表達水平與細菌性陰道疾病的發生相關,沈甍[11]也認為SNA陽性是支原體感染的危險因素,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此外,LE陽性也是支原體感染的獨立影響因素,LE活性與白細胞計數相關。但也有研究發現,LE存在假陽性結果[12],這可能影響其判斷支原體感染風險的準確性。本研究結果顯示,各陰道微生態指標對判斷支原體感染具有一定應用價值,而聯合檢測H2O2、SNA、LE將進一步提高其判斷的準確性。
綜上,支原體感染與陰道微生態密切相關,聯合監測微生態指標有助于判斷支原體感染風險,指導臨床進行早期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