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蓮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蒙古族實驗小學)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蒙古族實驗小學是一所建校于1962年的民族學校。學校秉承教書育人的初心,基于民族學校發展的實際,立足內涵建設,以“面向全體,全面發展,培養民族創新人才”為辦學宗旨,以“創‘規范+特色’學校、建‘敬業+專長’師資、育‘合格+特長’人才”為辦學思路,彰顯民族特色,形成了以現代化辦學手段為基礎、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為支撐、優化的課程結構為策略、自主互助的課堂教學為中心、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為依托、發展性評價為機制的具有民族小學特色的發展模式。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一所學校要樹立自身的品牌,必然要求具有科學的辦學理念。”我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牢牢把握“教育觀念要有新跨越,特色創建要有新突破,學校管理要有新舉措,文化建設要有新變化,教育質量要上新臺階”的工作要求,以內涵式發展為主線,以轉變教風、學風為基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增強學生人文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營造“幸福教師,快樂學生,和諧校園”的育人氛圍,全面、持續地提升學校辦學品位和提高師生的生命質量。
文化建設是一所學校的靈魂,也是學校內涵發展的本質所在。在特色文化建設方面,我校力求“四個創新”,實施“六大策略”。
力求“四個創新”:一是力求課程創新,傳承民族藝術,體驗文化魅力;二是力求環境創新,凸顯民族特色,注重人文內涵;三是力求課堂創新,關注學習能力,打造幸福課堂;四是力求管理創新,實施文化管理,貫徹幸福教育。
實施“六大策略”:優化校園環境,以富有民族風情的環境文化陶冶幸福情懷;強化制度建設,以飽含人文理念的制度文化播撒幸福關懷;提升課堂品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幸福成長;加速專業發展,以構建積極向上的教師文化培養幸福教師;弘揚民族文化,以蘊含民族特色的課程文化奏響幸福樂章;彰顯活動育人,以形式豐富多彩的活動文化加深幸福體驗。
作為一所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的民族學校,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是我校開發校本課程過程中可以依托的寶貴財富。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學有所長,我們積極探索適應民族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與模式,探尋有效開發與利用民族課程資源的途徑與方法,在民族藝術教育、民族語言教育、經典誦讀教育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開發了“2+X”校本課程核心體系。“2”指的是兩個語言類學科校本課程,即蒙、漢雙語校本課程;“X”系列課程是指以“大課程觀”為理念,架構起民族藝術教育、經典誦讀教育、益智健體教育等三大類課程模塊下的“X”個特色興趣項目課程,包括藝術類的馬頭琴、民族合唱、民族舞蹈、百人軍樂,美術類的多彩泥塑、惟妙水彩、惟肖素描、巧巧手工、逸風書法、植物藝術,健體益智類的趣味籃球、快樂足球、花樣跳繩、田徑、圍棋、喜塔爾蒙古族象棋。隨著時代的發展,我校還挖掘并開發了智能教育課程——鐘鳴機器人搭建、圖像化編程啟蒙、八爪魚STEAM創客課程等。學校充分利用課后服務時間,采取“教師走班”和“學生選課”的兩種模式實施“2+X”校本課程,“一屆一方案,各有特色”“一人一課表,各美其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和適合自己特長發展的“社團課程”;讓教師選擇自己擅長和適合自己專業能力的“走班課程”——選課走班,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和多樣化發展需求。我校“2+X”校本課程與國家“雙減”政策不謀而合,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個性化的課程“大餐”。
我校關注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精心打造校園文化墻,積極營造民族文化氛圍,力求創新,注重人文內涵,力爭讓每一面墻壁都“說話”,讓每一個角落都育人,潤物于無聲處,實現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文化墻主要分為三大板塊:德育板塊、經典傳統文化板塊和藝術板塊。
德育板塊的文化墻有:綜合樓外墻刻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校園圍欄上掛有圖文并茂的《三字經》展板;教學樓門楣上設計“中國夢,從美麗孩子們的心靈做起”標語;樓內走廊顯著位置懸掛“習近平總書記寄語”條幅;樓內每個樓梯對面墻上寫有“入樓即靜,入班即學”“好習慣成就一生”等警示語。文化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大的德育。學校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導向、激勵作用,把德育置于校園文化的芬芳中,把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放到校園文化的創建上。
經典傳統文化板塊的文化墻有“沐日月清輝,揚民族光華”民族文化長廊,展出學校民族教育教學活動成果。
藝術板塊的文化墻有“暢游藝術海洋,睿智美好人生”藝術教育成果大展臺,展出每屆校園藝術節和每項重大藝術教育成果。
我校致力于打造富有生命關懷的幸福課堂,使課堂洋溢著新、活、趣、美、實的教學特色。學校所倡導和實踐的“125幸福課堂”教學模式以幸福教育、自主、合作、探究、因材施教為理論基礎,以學生發展、進步為中心(“一中心”),以任務導學和小組學習為路徑(“兩路徑”),以“堅持教師不斷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等“五個堅持”為原則,以“根據‘學習目標’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等“五個習慣”培養為抓手,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反思”為模式基本結構。
落實“雙減”政策,要在校內課堂教學上做好“加法”,要通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生優良的學習品質。我校堅定“課改再出發,行動在課堂”的思路,從轉變教學理念、變革教學策略入手,要求教學過程面向全體學生,在層次上兼顧到每一個學生,使他們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獲、有所進步,從而體會到學習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學校力求讓課堂成為師生互動、構筑自由對話的平臺,成為學生相互討論、相互切磋的舞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并以此推進優質課堂文化建設,推動“雙減”落地見效。
在管理過程中,我校堅持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以法律法規為依據,深入調研,制訂并不斷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強化管理的計劃性、服從性、主動性和統一性,發揮管理的規范化作用;以“教師、學生第一”為理念,以教師、學生的發展為本,確立校園文化建設制度。我校打造校園制度文化,凸顯運用實踐,設立民族文化日,開展校園“五大節”活動,力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我們將每周三定為民族文化日,以節日的形式營造民族文化氛圍,打造詩意校園。在民族文化日,我校開展大課間經典誦讀特色活動,這一活動是學校“2+X”校本課程成果的一個綜合展示。活動以時尚的藝術形式“快閃”為載體,學生以年級為單位,隨著音樂,聚來閃去,在翩翩起舞中或鏗鏘吟誦,或激情詠唱,此起彼伏,瞬間入場、旋即變換隊形、縱情誦讀,詞斷情不斷,句斷意不斷,讓人心旌搖曳,實現“潤物細無聲,匠心育桃李”。
我校把文化建設融入到藝術、體育、勞育課程,以開展藝術節、閱讀節、體育節、科技節、勞動節等主題活動,創設文化建設載體,對學生進行美德熏陶,提升文化素養,促進全面發展,裝點學生的美麗童年。
科學的管理制度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使其茁壯成長。校園內嚴謹規范的秩序、師生們積極向上的情緒,深深體現了學校科學的管理文化,是校園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運行的“潤滑劑”,實踐證明,其潛在的功能是巨大的。
教師的發展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首要因素,沒有教師的發展,學生的發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教師的發展,學校的發展也失去了有形的支撐,成了空中樓閣。
我校立足當下制約學校發展的關鍵問題,以集體智慧引領學校未來發展之路。我校加強黨支部建設,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扎實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宣傳學習;充分利用新中國建設偉大成就,加強師生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加強領導班子自身建設,錘煉勇于擔當、勤奮務實、團結協作的良好作風。
我校以黨建為引領,建立健全落實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突出黨員形象,通過評選學校“最美教師”,把師德師風建設滲透到學校工作的全過程。我校注重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采取了以下方法:一是讀書學習,提升理論;二是建設“青藍工程”——師徒結對,同研共進,互助提高;三是崗位練兵,以賽促訓;四是“走出去、請進來”,開闊視野;五是課題引路,以研助訓,開展校本研修、組本研修和名優骨干教師培養等活動,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肥沃的土壤,促進教師從經驗型向專家學者型轉變和發展。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中,不僅提升了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力和學校的文化品質,還形成了以問題、讀書、行動、反思、改進為基本模式的教師成長路徑。
我校現有專任教師89人,其中省骨干校長1人,省優秀教師1人,省師德標兵1人,省學科帶頭人2人,省優秀班主任2人,省骨干教師8人,市優秀教師、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十佳青年教師、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教學標兵、教學能手、骨干教師35人。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2021年7月,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我們積極響應,第一時間召開班子會,研究制定實施方案,以“控量、保質、賦能”為宗旨,立足“全面壓減作業總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發揮作業育人功能”三項任務,緊緊圍繞“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基”的教育目標,牢牢把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著力兩個著眼點:一是著眼于學生的當前發展,全面提升教育質量;二是著眼于學生的終生幸福,培養核心素養能力,營造良好教育生態。
我們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樹立“大思政”理念,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寓德育于智育、體育、美育、勞育之中。我校抓住青少年“拔節孕穗期”,舉行入學禮儀式、創新“開學第一課”、抓牢德育實踐活動,形成課程育人、活動育人、管理育人的長效機制,對學生進行美德熏陶,提升文化素養,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安全教育、加強家校社協同育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構建德育網絡
我校堅持立德樹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禮立校,以禮立人”,構建全方位德育網絡——德育領導鏈、德育隊伍鏈、自我教育鏈、德育監督鏈、育人渠道鏈、德育教育陣地鏈,使學校工作時時滲透德育,事事交織德育,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是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礎。我們要求教師把學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做到“心中有愛,嚴而有度”,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心理效應,有效運用心理學知識,豐富教學手段,增強教學效果;要求教師重視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將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落實到教學各環節中,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為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導下,我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主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持續推進心理健康教育“五個一”行動,即一次實效的家訪、一次全員心理健康篩查、一系列生命教育、一次高質量的家長會、一場心理劇表演。我校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我校教師在疫情期間編導的心理音樂劇《守護心靈,“疫”路陽光》被推送到省里展評,榮獲二等獎;心理健康主題班會“沙漠中的蘋果”榮獲省二等獎;校園心理劇《十一歲的煩惱》榮獲市心理劇展評活動二等獎;心理健康情景劇《淘淘變了》在全縣教育深化改革推進會上展示。
1.樹立教材整體觀
我校堅持智育為重,要求教師樹立教材整體觀,把握準教材的能力發展序列,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我校通過教材培訓、優秀課例觀摩、集體教研等活動,注重指導教師深入學習,掌握教材的育人功能,把握教材中涉及的學科思想、價值觀、方法論。
2.提升作業設計能力
我校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優化教與學方式的改變,加強作業管理,實施作業設計研究。各學科探究性、實踐性作業異彩紛呈,如數學思維導圖、古詩配畫、科學小實驗、英語繪本劇、社會小調查等;跨學科綜合性作業精彩紛呈,如環保小發明制作、美食大體驗、各種手工作品、迎奧運創意雪雕等。我們在堅持做好作業“壓總量、控時間”的基礎上,從學情出發,注重“調結構、提質量”,深耕作業設計,開展任課教師單元作業設計大賽,以賽促研、以賽促進,基于增強學生學習自主能力,不斷提升教師作業設計能力水平,不斷提高作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落實“雙減”要求,推動教學高質量發展。
3.完善評價機制
我校探索教學評價機制改革,評價突出考查學生品德發展、學業發展、身心健康、興趣特長和勞動實踐等。“考什么”正在影響“教什么”。“雙減”后首場期末考試,我們開展了“爭星闖關”表現性評價活動。活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爭星闖關游戲方式檢測了他們學科知識掌握情況及知識遷移運用能力,綜合考查了學生思維反應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創新評價機制改革倒逼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革,促進“雙減”落地見效,推進素質教育。
我校以“健康第一”為理念,實施教育部“體育、藝術2+1”項目,培養學生健康意識和鍛煉習慣,“我參與、我快樂;我運動、我健康”的運動理念深入人心。
1.豐富課間操
我校開展陽光體育活動,上好“2+X”課間操。“2”是指小學生廣播體操“七彩陽光”和校編民族特色韻律操“馬背少年,舞動夢想”;“X”是指張三豐太極拳、班本化的健身或益智游戲,包括花樣跳繩、踢毽子、呼啦圈、跳格子、鹿棋、喜塔爾等;校本化國家課程,如堅持把體育與健康國家課程與民族傳統體育校本課程有機結合起來,這里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內容包括摔跤、布魯等。
2.組建體育隊
我校成立體育田徑競技隊、足球競技隊和籃球競技隊。校體育隊在全縣中小學運動會小學組比賽中連續三年蟬聯冠軍。體育競技培養了學生勇于拼搏的良好品質。
1.搭建舞臺
學校以培養發現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為目標,實施美育,強化熏陶和體驗。以校園文化藝術節為載體,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愛黨、愛國的情感融入其中,讓學生在藝術的海洋里體驗美、感悟美、享受美,同時獲得道德提升,情感升華。我們從不放棄對每一方舞臺的打造,特別看重學生每一次登臺的機會,一年一度的藝術節為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展示自己才華搭建了一個又一個舞臺。“我欣賞,我創造;我展示,我成功”的藝術思想根植學生的心靈,經歷學校這方舞臺的歷練,學生變得更加自信、優雅、從容。

2.組建社團
學校組建了阿吉奈馬頭琴表演隊、娜荷芽民族合唱隊、朝魯門民族舞蹈表演隊等社團隊伍,并已經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學生富有民族特色的演出令人陶醉。如馬頭琴表演,琴韻悠揚,奏響迷人樂章,引領著學生走進神圣而美妙的民族藝術殿堂,陶冶情操,積淀文化素養。
藝術教育是我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大亮點,已成為我校辦學特色之一,是學校發展的一張名片。學校曾榮獲遼寧省實施“體育藝術2+1項目”示范校,被確定為省級蒙古勒津馬頭琴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基地。馬頭琴隊曾榮登央視舞臺,曾榮獲教育部中小學藝術展演二等獎;合唱隊曾獲省藝術展演一等獎;經典誦讀《蒙古族禮儀頌》走進新華社云直播現場;舞蹈隊連續兩年參加阜新市春晚;自編課間韻律操《馬背少年,舞動夢想》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直播,點擊率達到6.5萬人次,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認可。
1.課內融入
在落實“雙減”的過程中,我們堅持加強勞動教育,積極探索勞動課程實施的新策略,安排專職教師,每周抽出1課時并納入課程表。我們通過勞動與德育的結合來提高勞動課程的實效性,以德育為依托,將勞動和德育、學科知識與勞動實踐相結合,使得勞動教育落地生根。
2.活動實施
我校設立勞動月、勞動周,開展勞動節、勞動技能大賽。根據不同年級設立不同的競賽主題,低年級以自立自理能力為重點,中年級以創新能力為重點,高年級以感悟工匠精神為重點。通過適合學生的趣味勞動競賽,評選校內、班級勞動小達人。此外,我們抓住機遇精心設計勞動教育大課堂,如冬天下雪,我們以雪后操場為勞動場景,以清除校園積雪為勞動內容,將勞動教育置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親歷出力、流汗的勞動過程,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感受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價值。
3.家校協同
我校不斷推進家校協同,開展“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勞動要從身邊小事做起”等勞動理念教育;推送各年級家務勞動清單,讓學生學會必要家務勞動,如了解掌握“一個饅頭是怎樣誕生的”,從而使其體會到勞動的艱辛,養成珍惜勞動成果、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增強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