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辛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培養學生語用能力就是讓學生學會表達。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轉變傳統的內容分析式教學,從教什么、學什么到怎么教、怎么學都需要向關注語言形式表達轉變,引導學生掌握語言表達的技巧,積累經驗,提高語文能力。
學生閱讀課文,讀通順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開展深入學習的前提。將課文讀通順是一種吸引和接納,學生在整體感知中收集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將其中有規律的表達化為自己積累和仿寫的對象。
如教學《白鷺》一課,學生借助朗讀手段將課文讀通順,這是閱讀教學的第一步,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適當的話題支架,幫助學生順利達成相應的學習目標。在本課學習中,教師可以用“這是一篇寫( )的課文”為支架,讓學生繼續朗讀課文,不是簡單地填上“白鷺”便完成任務,而是進入到多角度、多層次的文本解讀學習中,不僅要讀出文本的重點內容,還要讀出文本表達方面的信息,如“平常而精美的白鷺”“有生活情趣的白鷺”等,這就為后續深入學習指向表達奠定了基礎。
學生學會閱讀離不開一個很重要的閱讀策略——提問。在學生質疑問難時,教師要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要引導學生適當關注指向表達方面的問題。
如教學《荷花》一課,教師如果在教學開始就讓學生圍繞課文題目提問,學生提出的問題就有可能五花八門,這樣的提問是無效的。在不同的學習環節,教師根據具體的學習內容,讓學生提出針對性比較強的問題,關注表達方面的問題。以課文第2自然段的學習為例,學生朗讀課文幾乎都能夠感受到這一部分課文內容寫得有特色,教師可就此引導學生開展質疑問難:這一部分描寫的特色表現在哪些方面?在不同荷花開放的樣子中,表達上有什么獨特之處?有了這樣的問題引路,教師還可以借助“我發現( )”幫助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探究句與句之間的關系,發現表達上的秘妙所在,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作者選擇三種荷花的樣子寫,是代表未開的、半開的和全開的情形,使課文中概括的說法“荷花已經開了不少”變得更具體。
在閱讀課堂上,學生對表達的感知也是語用的實踐形式。但是,真正能夠體現語用學習實踐的還是練筆,也就是學生將閱讀中學習的方法、技能,有效遷移到表達實踐中,進一步檢驗學生的閱讀收獲。
如教學《爬山虎的腳》一課,教師讓學生將描寫爬山虎的腳一步一步爬上墻的表達內容讀熟練,再讓學生對這樣的表達進行提問,借助提問進行深度學習。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重點弄清楚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步一步爬上墻的:一要研讀爬山虎腳的生長特點,包括腳的樣子、位置;二要研究爬山虎的細絲觸角——嫩腳怎樣爬上墻的;三要關注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播放植物發芽或開花等生長的短視頻,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連續觀察,再仿照課文的表達方法和順序,寫出植物是怎樣由一粒種子發出嫩芽的或由花蕾逐漸開放成一朵美麗的鮮花的全過程。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是閱讀教學的發展趨勢,教師需要把握學生開展表達訓練的機遇,在不同環節組織學生進行適宜的表達訓練,使表達訓練融入閱讀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