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惠
結合“雙減”積極發揮美育作用,讓美育玩出新紋樣。在“雙減”之下如何讓學生增加色彩,在鄉村美術教育的現狀全面提高美育質量,堅持以生為本,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程的興趣,在美育的過程中不斷的創新化和多元化,給孩子們創設一個好的藝術環境,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對藝術的興趣。
在美育教學中,緊扣“青花”傳統文化的學習,我們不斷引導學生去發現美,發掘“美”,探究創作新的“美”。
一、立足初識青花,探索瓷語解讀教學
青花瓷,也簡稱為青花。白地青花是以鈷料在素胚繪制紋樣澆以透明釉在1300度的高溫下燒制而成,胚體潔白,紋飾淡雅,而這清新淡雅的紋樣正是青花瓷能成為主流瓷器的關鍵。紋樣多以植物、人物、山水如畫,極具中國畫的韻味,解讀瓷器獨特的語言,感受瓷語的獨特魅力。
在藝術的長河中摸索著,尋求特色課程的立足點,嘗試著結合地域文化花卉植物類的研究,也探究了關于蠟染的技法,還曾想解開扎染的奧秘,無數次的嘗試和迷茫。直到一把折扇落入眼簾這才堅定了心中信念,當扇面上滿滿的青色山水映入眼眸,此時“青花”二字從腦海中浮現,那一刻青花便是這世界上最美的紋樣。初遇青花時的驚艷,讓我被這個單色紋樣獨特的魅力所吸引。
二、觸摸紋樣,探究青花奧妙
中國古代青花瓷的青花紋飾多選用清秀素雅的圖案做裝飾,多以動植物、人物、山水為主造型,紋樣韻味十足,時而刻畫的細致入微,時而寫意豪放,青花作為一種獨特的元素,在白瓷的襯托下顯得清新儒雅,相得益彰。這種獨特的青色和紋樣的結合與我們在繪畫中所追求的線條和色彩的美感不謀而合,所以我們將青花這一獨特的元素延續到教學當中,從而創建了青花工坊,感知更多青花的奧秘。
三、學習瓶胚,掌握紋樣特色,
嘗試從了解青花瓷獨有的青色到對青花紋樣的解讀再到臨摹、學習青花紋樣,經過不斷的研究和探索,最后將創新后的青花紋樣繪制到白色瓶胚上、白色紙盤上、白色卡紙上,以及青花紋樣與各種綜合材料的結合、運用。對各種帶有青花元素的載體進行研究、探索,在一系列的準備后,首次將青花特色課程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帶領著學生們將青花紋樣臨摹到了畫紙上,從最常見的植物紋樣入手臨摹,出于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新課程的引入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以解讀青花瓷語為主線青花工坊社團,青花工坊作品展廳,青染操作間,將青花課程以專業教師帶動科任教師普及到學校的每一個學生。
四、開發多元嘗試,再創青花
對青花的探索不僅僅停留在紙上和T恤的印染上,我們不斷的在材料上繼續創新,木板,毛根條,瓷片,素胚,帽子,文化衫……
不斷的探索、嘗試、運用。讓課程結合日常教學工作,讓表現方式和作品呈現方式更加多元化。從學習到臨摹,再到創作,在我們的校園里不僅僅“盛開”著傳統青花,也“綻放”著僰道青花。
一切美育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花紋,例如爬山虎葉子上的葉脈,蕨葉的花紋,斑馬身上的橫紋,木頭的年輪,樹干上的褶皺……都是大自然的花紋。將這些花紋繪制成美麗的青花,不同的青花帶給人們不同等感受,我們將繼續去發現、探索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