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姍姍
摘要:在大學人才培養工作中,落實職業生涯教育內容,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個人發展,也能夠為我國的社會發展輸送高質量人才,保證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質量。對此,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需要對職業生涯教育活動進行系統性的規劃,注重調整教育內容,保證職業生涯教學活動保持與時俱進。基于此,本文就以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內容為例,闡述了現階段職業生涯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對落實職業生涯教育活動需要遵循的原則進行了總結,最后提出幾點有效開展職業生涯教育活動的策略,旨在推動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工作實現進一步的提升。
關鍵詞:新時代;高等院校;職業生涯教育
隨著社會形態的不斷變化,人們對“人才”的定義有了全新的認識,使得各行各業對高校畢業生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對人才培養工作作出新的調整,以此保證高校人才的綜合實力。對此,就職業生涯發展教育這部分內容而言,高校需要注重其落實的具體質量,為大學生明確個人發展方向。為此,職業生涯課程的教師需要注重提升該課程的教育質量,積極研究有效落實職業教育活動的策略,為大學生更好地進行職業規劃提供系統性的教學和培訓。
一、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職業生涯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大部分學生缺乏職業規劃意識
結合我國的教育情況來看,各學段教師在開展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并沒有注重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發展進行科學統籌和合理規劃。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學生進入高等院校之后,便難以結合個人的發展需求,制定切合自身條件的職業生涯規劃。在現階段,大學生由于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導致部分學生對自己的期望過高,在就業初期便將自己的職業目標定位在不切實際的高度,導致他們在面試過程中,難以獲得認可,進而影響最終的就業情況。此外,還有部分高校學生,由于對自身缺乏正面的認識,導致他們在定位職業發展的過程中,表現出一定的消極心態,同樣對其個人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大學生中存在的這些認知問題,導致他們在個人發展過程中,難以獲得認同感和滿足感。
(二)職業生涯教育活動的基礎較弱
近幾年,在我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工作中,職業生涯教育工作才得到了不斷的認可,并被積極地用到教育活動中。相比一些落實較早的國家,我國的職業生涯教育工作依然處于不斷完善和進一步提升的階段。在實際教育工作中,職業生涯并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教育效果,使得大部分學生難以有效利用職業生涯規劃,對自己的職業發展尋求有效路徑。此外,大部分學生在選擇學校和專業的時候,并沒有充分考慮自身的興趣愛好,導致對所學習的專業缺乏認同感,難以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在這樣的情況下,高校學生會對自己今后所從事的領域不感興趣,進而影響他們規劃職業發展的熱情。
(三)高校對該學科的認識程度不夠
首先,就課時安排來講,職業生涯教育內容僅僅作為低年級學生的一門課程教授,并且課時安排比較少,難以在引起 學生的注意。同時,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講,他們還有較長的大學生活需要進行,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難以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產生深刻的認識,然而大部分高等院校并沒有在接下來或臨近畢業的時候,再次設計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課程。其次,就該課程的教師隊伍而言,部分高校所配備的職業生涯教師并不是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會更多的是有輔導員或者年輕的代課教師任職,這樣便難以保證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工作的科學性。最后,在一些教學資源上,部分高校也沒有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料,比如國內外的優質課程,職業生涯規劃書籍等,即便有所預備,內容也比較陳舊,缺乏現實的指導意義。
二、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原則
首先需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職業生涯教育活動需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個性和潛能,是幫助學生體現自我價值的關鍵。因此,可以說職業生涯教育內容需要引導學生立足于現在,科學展望未來,是學生個人發展中的重要內容。為此,在落實職業生涯教育內容的過程中,高校需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個人情況,以此作為大學生全面發展重要依據,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定位自己,充分挖掘他們內在潛力,為其個人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其次,需要提升針對性和差異性。在落實職業生涯教育的過程中,高校應該避免對學生進行統一的指導,避免對學生的個人發展造成限制。結合這一教育需求,高校在落實職業生涯教育時,需要注重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充分尊重他們每個人中存在的個體差異,幫助學生展現“天生我材”,結合自身的優勢和長處,在職業發展中體現“必有用”的存在感和價值感。
再次,需要注重全程性和發展性的原則。結合當前大部分高校將職業生涯教育活動放在大一階段的問題,高校需要在改革中進行適當優化,是職業生涯教育活動貫穿于學生大學生生活中,在他們不斷成長和變化的過程中,實現全程性的服務。與學生的成長共同成長,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不斷完善和發展,幫助學生從成長到成才,在整體成長過程中有職業生涯教育活動的指導。
最后,高校需要保證職業生涯教育的服務性和實踐性。職業生涯教育不應該局限在課堂和教材中,應該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教育活動的指導范圍擴大到其整個大學生生活中,并引導學生在未來的崗位中結合自身的發展情況,制定階段性的職業生涯規劃內容,以此,為當代大學生提供更優質的職業生涯指導內容,體現這一學科的教育性和服務性。
三、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落實途徑
職業生涯教育活動在高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為此,在新時期背景下,高校需要注重對該課程進行教育改革,積極制定有效方案,幫助學生更科學地制訂個人發展規劃。
(一)提升職業生涯教育地位,優化教育工作的思路
職業生涯教育內容是幫助學生順利轉換社會角色的重要課程。為此,在新時代背景下,為了提升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高校需要給予職業生涯教育工作者足夠的重視,提升這一學科在教育活動中的地位,為高校學生順利畢業提供方向指引。為此,高校需要充分結合學生心理需求、職業發展需求等,將職業生涯教育貫穿于整個大學生活中,幫助學生明確職業發展中,其所需要具備的能力和專業素養。另外,在職業生涯教育課程中,教師還應該注重幫助學生準確定位自己,以正確且積極的角度看待自己現階段的能力,最大化地減少其在就業中受到的阻力。對此,針對大一新生,高校可以注重強化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幫助他們珍惜接下來的大學生生活以及學習活動,為自己今后的個人發展明確方向。在接下來的職業生涯教育活動中,高校可以更加側重于發揮職業生涯教育的指導意義,幫助大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性格、心態以及專業能力等綜合素養,并落實思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階段,更多的是發揮職業生涯教育的指導作用和服務作用,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不斷完善和調整職業發展規劃內容,并進行專項訓練和提升,不斷明確自己的額發展目標。在此過程中,高校應該注重將理論教學內容融入實踐中,一方面在全校范圍內大力宣傳職業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為學生了解自己、定位自己、接觸社會環境創造條件。
(二)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需求,體現職業生涯教育的本質
學生進入高校之后,在學習上有了加大的自由,能夠充分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開展個性化的學習活動。同時,他們也能夠在各種校園活動中表現出自己的優勢,是其日后個人發展的重要指引。為此,高校在落實職業素養教育內容的過程中,也需要充分尊重學生角色的差異性,保持職業生涯教育課程的開放性,以為學生提供個人發展的指引為主要教育目標,促進學生發展。
比如,在學生個人發展中,其所具備的良好的內在品質,能夠保證其在未來發展中能夠穩步提升自身的能力。為此,高校在開展職業生涯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強化學生的內在品質,幫助他們建立和完善自己的道德素養。另外,對于同一專業的學生,其個人表現出來的能力不同,有的學生更喜歡研究專業知識,而有的學生專業成績并沒有那么理想,但是他們有著較強的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針對這些情況,高校職業生涯教育課程的教師需要注重引導學生,準確定位自己,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實現自我提升和發展,而是強行要求他們具備其他學生所具備的能力。因此,在落實職業生涯教育的過程中,高校需要適當地保持課程的開放性,既能夠為學生提供個人發展的指引作用,又能夠幫助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特長,以此體現職業生涯教育在大學人才培養工作中的教育本質。
(三)強化教師隊伍的建設工作,保證職業生涯教育質量
職業生涯教師隊伍的綜合實力,對該門課程的落實效果有著重要影響。為此,在新時期背景下,高校需要注重引進相關領域的教育人才,保證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對此,高校應該結合現階段自身所面對的師資隊伍問題,解決教學力量短缺的現狀。另外,高校還可以對現有的職業生涯課程教師隊伍進行完善,通過引進先進的教育內容,為教師提供學習和提供的機會,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為其教育教學活動注入新的活力。與此同時,高校還可以結合本校的知名校友,將他們在校期間的表現作為教學案例,并邀請他們返回母校,為學弟學妹提供指導和指引工作。這樣,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教師的教學內容能夠得到有效改善,使教師的教學實力能夠得到充分體現。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需要幫助大學畢業生順利完成社會角色的轉變,通過有效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工作,為學生的個人發展提供方向指引。為此,高校需要重視這一課程的落實效果,鼓勵教師積極研究有效開展的方式方法,同時教師自身也應該充分了解現階段,該課程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深刻意識到提升這一課程教育效果需要遵循的原則,為教學方案的改革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方林莉.“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實踐研究[J].銅陵學院學報,2021,20(05):121-123.
[2]解瑞佳.核心素養視域下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策略初探[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4(08):93-94.
[3]崔玲君,康思宇.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路徑探析[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1(07):114-115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思政專項《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大學生生涯教育實踐研究》(項目編號:JJKH20210128SZ);2021年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項目《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JX210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