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卿
摘 要:高中班級管理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在“立德樹人”和“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引導下逐漸被認可和挖掘,要實現對班級文化的有效建設,班主任應立足學生的成長發展需要,通過思想教育宣傳、實踐活動組織、班級制度建設、師生有效互動來構建班級管理科學體系,營造適合學生成長發展的大環境,進而實現對學生潤物無聲的培育和高效率管理。
關鍵詞:高中;班級管理;班級文化建設
引言
班級文化所體現的是班級整體的精神狀態、學生的學習態度與綜合素養。班級文化也是一種環境氛圍,優質的班級文化對學生的影響是全方面的、積極健康的。所以在高中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需要給予文化建設足夠的重視,讓班級文化在素質教育時代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影響作用和價值,對學生形成積極、正向的激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優化班級管理效率和質量。
1多元思想教育,意識形態提升
以意識為導向,引領學生的言行,所以在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理論宣傳教育必不可少,理論是意識形態教育的基礎。而班主任需要注意的是開展思想教育宣傳的方法,高中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興力量,有活力且接受能力極強,但是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略顯薄弱,思想觀念和理想信念教育有待強化。所以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特征與興趣愛好,結合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開展多角度、多元化的思想教育滲透。比如:利用學生常駐的自媒體平臺、微信公眾賬號等渠道進行德育的主題提煉宣傳,像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責任感等;通過班會、師生交流座談、紀錄片觀看等方式引導學生正確的學習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理想和信念;利用班級物質資源(宣傳欄、板報、標語、班歌等)構建班級宣傳環境,形成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1]
2實踐活動組織,以體驗促內化
實踐促進學生內化的最直接、有效方式,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班級文化建設亦離不開實踐活動的組織,班主任要在明確教育目標的指導下,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進行實踐體驗,以此來強化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責任感和榮譽感。比如:班歌的演唱、班級宣言的宣誓、班服的統一著裝、班級發展目標的制定等,這些是將單一個體凝聚的線索,每一次的歌唱、每一次的宣誓、每一次的統一著裝、每一次目標的制定和實現都能夠讓班級的聚合力更深一層。[2]或者班主任可以利用自習時間或者周末業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其他時間活動,可以是面向社會的志愿活動,可以是面向興趣的娛樂活動,可以是面向班級的團建交流活動,這些不僅可以拉近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距離,還能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而這些最終會輸出到班級管理中,學生的自律性、集體意識、互助品德得到提升和培養,班級作風得到優化,管理效率自然增強。
3民主制度建設,尊主體助凝聚
在高中班級管理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服務者、組織者和引導者,那么作為主體,學生有權利參與班級的管理和建設,文化建設亦然。制度建設是為了讓班級管理更加規范化、科學化,也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力,所以在班級制度建設和管理過程中,班主任要發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民主精神,鼓勵學生投入到班干部的競爭和選舉中,參與班級制度的設定,進而強化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也助力班級管理有效性的提升。[3]比如:班干部采用輪換制,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班級管理,以班級管理為己任,感受班級管理的復雜與不易,體驗身為管理者的責任,在遇到班級事物或者突發事件時鼓勵學生協商處理,這些會培養學生寬容、謙遜、互助、團結、友愛、責任等優秀品質,形成班級特有的文化特色。
4多方互動交流,重人文養環境
班級管理是為了更準確的滿足學生學習、生活以及成長發展需要,助力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班級文化建設則是為了營造濃郁、積極的班級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可以快樂學習、自由展示、相互監督、共同進步。而這些實現的前提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能夠平等、零距離的溝通交流,所以班主任應在班級管理中創設一個自由溝通的平臺,體現班級管理的人文性特征。比如:班主任可以在辦公室設置一個自由信箱,將其打造成為師生的隱秘溝通平臺,實現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一對一心理輔導。班主任也可以在QQ或者微信上建立一個暢聊群,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日常,或者分享一些搞笑的視頻、有特色的班級管理模式、社會正能量等,班主任要參與學生之間的暢所欲言。這些可以促進班級整體環境的和諧,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為班級管理奠定堅實的基礎。
結語
總而言之,高中班級管理中班級文化的建設需要凝聚教師生的共同努力,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特征,通過理論思想文化教育、實踐活動體驗教育、民主制度建設教育、日常互動交流教育等方式打造特色班級文化,助力班級的民主、科學、健康管理。
參考文獻
[1]吳沛竹.淺談高中班級管理中的文化建設[J].文藝生活·下旬刊,2020,(05):222.
[2]代賢勇.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淺談高中班級管理中的文化建設[J].新一代:理論版,2020,(24):71.
[3]劉小樹.高中班主任班級管理與文化建設淺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 2021,6(07):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