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法學與知識產權學院 黃炤羿 羅月紅
人的知識因學習而厚重,人的思想因成長而升華。新時代的高校青年學生需要陽光雨露。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建黨100周年大會上指出:“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我們黨歷來重視黨史學習教育,注重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確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黨史學習教育的過程,就是回望先輩們奮斗路的過程,從而準確眺望前方的奮進路。
學習的態度決定成長速度和高度。高校全體師生重溫黨史,接受洗禮,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這對廣大青年學生的成長很有意義。以什么樣的態度參與“黨史學習教育”意義重大。
(一)態度真:立足于 “真誠、真心、真實”。黨史學習教育的宣講教師唯有抱著真誠的態度,才能將思想的力量溫暖受教育者的“心房”。黨史學習教育通過宣講這個主陣地,揮灑信仰的光輝,積極調動思想的力量,把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都發揮出來。隨著新時代的到來,“00后”大學生進入高校,使高校代際特征呈現出網絡化、開放性、獨立性,這需要宣講者從“00后”學生群體的心理特點、思想動態、價值取向等方面入手,牢牢把握住思想動態這一宣講“靈魂”,尊重“00后”的代際特征,與他們做好朋友、真朋友,堅持以“真實”為根本、以“真誠”來交往、以“真心”換真情,切實增強黨史學習教育對高校青年學子的吸引力、親和力、感召力。同時,黨史學習教育的宣講者要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強化信仰在內心世界的“真實”培育,并以宣講者自己的真實行為,影響和引導學生接受黨史學習教育的理論思想,不斷增進其政治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打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思想政治基礎。
(二)態度新:著眼于“立新、創新、求新”。1.黨史學習教育宣講目標上要“立新”。著力把握黨史中先輩們為了心中那面旗幟舍生忘死的鮮活事例,立足于新時代、新使命,使黨史學習教育適應信息化、熱點化的要求,構建新媒體融合宣講格局,以“新意”面向大學生,不斷強化宣講內容更新、加強宣講能力鍛煉,用新視野、新手段讓黨史學習教育內容符合新時代、新要求。2.宣講舉措要“創新”。將創新融入宣講前、宣講中和宣講后全過程,利用好高校特有的教學資源優勢,創新教學載體、增強創新本領、培育特色亮點,促進宣講內容和宣講手段有機融通。3.目標和舉措要“求新”。以創新為動力、以提升素質為標尺,抓住時機銳意進取、抓住大勢創新發展,開創黨史學習教育新視域和新維度,提升整體層次格局,增強輻射力和影響力,展現新氣象和新作為。
(三)態度實:致力于“務實、踏實、扎實”。黨史學習教育宣講要高效“務實”。黨史學習教育宣講要從細處著手、從實處著力,做到宣講“務實”、過程“扎實”、作風“踏實”。夯實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基礎,編寫制作宣講精品課件、錄制精品微課等,激發宣講者傾情宣講的動力。努力構建黨史學習宣傳教育體系,加快提升黨史學習教育宣講新媒體的運用水平,汲取先進宣講經驗、改進宣講機制、共教共學共享,實現常態長效和高質量黨史學習教育宣講。與此同時,還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評估其自身的宣講模式,通過高效扎實的宣講,沉淀宣講學生對黨史學習教育內容的升華。
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宣講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渠道。高校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是引導高校青年深刻認識新中國、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來之不易,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不斷堅定“四個自信”,不斷增強歷史定力,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積極開展各種學習教育活動,促進廣大中青年干部進一步學習黨的知識和黨的歷史,深入了解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不斷增強黨的意識,更加堅定自覺地為黨的事業而奮斗。作為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宣講教師,應該自覺做到“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這是高校青年黨史學習教育宣講教師的重要指標和努力方向。
高校青年黨史學習教育宣講教師要做到以德立身、立學、施教。一是堅持教書和育人有機融合。如講授 “四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這些課程時,要發揮育人功能,熱心為學生指點迷津、激勵大學生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二是堅持言傳和身教有機融合。如講授黨史學習教育課時,要與內心世界的信仰達到一致,做到課上課下相一致、線上線下相一致。三是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有機融合。要與時俱進,緊貼時代熱點,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理論回答時代提出的突出問題。四是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有機融合。黨史學習教育宣講教師的學術自由必須規范,不允許黨史學習教育宣講教師發表背離信仰的論文,或者不符合黨史學習教育宣講的言論。
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宣講的厚度,還源于各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老師自覺地將“四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學習教育落實到思政課堂。如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兩門課程時,融入黨史和新中國史,以更深層次回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學習《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時,融入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多舉鮮活生動的實踐事例來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
綜上可見,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宣講教師要深刻領悟“四史”理論體系及其精髓,真正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強大說服力、指導力、引領力深刻闡釋時代之問、世界之問;要確實做到用人格魅力滋養學生,用真理力量啟迪學生,用厚實理論素養浸潤學生,用崇高信仰溫暖學生。
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宣講教師具備過硬的政治覺悟、深厚的家國情懷、高尚的師德情操、健康的人格品質、新穎的思維見地、廣博的歷史和國際視野等素養是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宣傳效度的保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出的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價值性和知識性、建設性和批判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統一性和多樣性、主導性和主體性、灌輸性和啟發性、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八個相統一”的重要原則,適應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宣講的指導原則,是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宣講的方向與路徑。高校青年黨史學習教育宣講活動要落實“八個相統一”,就必須從深度自覺層面力求突顯黨史學習教育宣講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
(一)價值引領自覺。高校黨史學習教育是貨真價實的政治理論宣講,政治性是其突出的特征。我們宣講教師要旗幟鮮明地表明立場,并通過其字里行間的思想性闡明其時代的理論價值、真理價值,達成對自身觀念意識和道德價值的深刻凝聚,促進學生的思維進階依次遞進、逐漸深化思維發展品質,培養思維的伸展性和深刻性。
價值引領的進程由受教育者在價值沖突中自主構建,通過還原社會生活的本真面貌,理性地面對不同的價值觀點,重新建立思維習慣,從而獲得更多的獨立思考契機和建構更大的意義空間。如,新冠肺炎疫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人類面臨的最嚴峻挑戰。美國號稱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因感染新冠肺炎病毒致死的人數超過100萬人。面對如此嚴重的新冠肺炎疫情,美國的政要們以政治操縱為目的,總是找理由激化亞太地區的矛盾,大肆抹黑中國、甩鍋中國。高校黨史學習教育教師在宣講過程中,要以同學們最易接受的方式適時還原中國當前面臨的嚴峻挑戰,如列舉美國等西方國家如何對我國實施全面遏制和打壓,我國為化解危機如何擴大內需,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將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相關內容緊扣時代熱點,讓學生在情境選擇中激發主動性,在價值沖突中找準成長方向,設立明晰的價值準則,構筑堅實的價值底線,凸顯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價值引領。
(二)深度合作自覺。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宣講過程是教與學、學與學之間的深度合作、自覺協同的過程。這是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八個相統一”的重要體現。教與學之間深度合作得如何,會直接影響宣講效果。可以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作關系會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因為只有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平等對話、和諧共處,教育者的“價值引導”才能與受教育者身心對話,促使受教育者內化為內心世界的自主建構。學與學之間的深度合作,涉及兩個層面:其一是學習主體與學習主體間的雙向合作;其二是學習主體與學習客體間的相互合作。自主與合作學習的整合優勢,能充分激發大學生的深度潛能和協同品格。
(三)內化拓展自覺。深度合作學習在一定意義上是主體間的互動“對話”。“通過對話……教師不再僅僅是授業者,在與學生的對話中,教師本身得到教益,學生在被教的同時反過來教育教師,他們合作起來共同成長”。
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宣講的過程就是主體間的互動“對話”,為拓展新時代的價值觀,提供開展理性對話、啟思啟辨的平臺。主體間的互動“對話”,有助于保持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目標與教育效果的一致性。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宣講要聯系實際、有理有情、有血有肉,要堅持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線上與線下、課上與課下相結合。幫助學生澄清價值認知、挖掘思維潛能、提升核心素養,使學生有參與感、獲得感、提升感。
通過黨史深度學習,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價值意識內化為自身的情感認同,外化為自覺的行動。學生在自察和踐行的基礎上,深刻理解外部環境和內心世界,以全新的視域重新認知自我,探索自身獨特的視域價值和存在意義,形成更復雜的價值空間結構,更具創造性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見地和覺悟。使師生之間的思想互動交融“化理論為德性”。即是將黨史學習教育中的真理力量內化為“德性”,拓展為自己事業發展的動力,共同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