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
這是一次半命題寫作,已經給出的一半命題是“我種下了一顆_____種子”;橫線上的文字是另一半命題,由學生自己選擇。組合完整后,作為一次寫作訓練的完整標題。
筆者在作文批改中發現,學生選擇在橫線上 填 的 多 是“責 任”“勇 敢”“愛 心”“節 約”“獨立”“永不言棄”“勤學好問”等正能量的詞語或短語。學生選擇的初衷是好的,但遺憾的是,不少學生筆下的具體人和事缺乏正能量的描述,讓人感受不到習作者心智的成長。
以一名學生的作文“我種下了一顆節約的種子”為例。此文開頭寫道:“我是一個浪費的人,但是,自從那次去外婆家一趟后,我便處處節約,避免浪費。因為我種了一顆節約的種子。”文章的結尾再次點題照應:“自此,我種下了一顆節約的種子,讓我從此做一個外婆一樣‘摳門’的人?!比糁豢撮_頭結尾,文章的結構形式及技巧表達還算合理。但細觀主體部分,卻發現學生對文題中“種下”這一特定的、過程性的、隱喻性的行為動作疏于推敲;對家庭生活的觀察、捕捉、理解、感悟能力不夠到位;特別是對節儉美德、節儉文化的理解過于淺表。
于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為什么葉圣陶先生要說“我們當然需要作文,但要緊的是做人”;為什么我們要強調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因為文章寫作,從來就是“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所以,作文教學,若就寫作教寫作,往往會“只見其文不見其人”。
作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寫作中走向成長,走向核心素養的形成。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以下簡稱“雙核”)的落地需要每一位教師的智慧勞動。語文教師應該通過每一堂課,結合每一次作文的指導與評講的實踐,來引導學生發展“雙核”。近年來,筆者開展“素養化寫作”[1]和指向“雙核”提升的初中寫作教學,這是對“寫作促成長”主張的不斷實踐。
“雙核”是個抽象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標準,而寫作和寫作課堂又是具體的思維活動及教學實踐。核心素養表達的是價值導向、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文章寫作關注的是六百字寫作任務的高質量完成,是一種技能,側重點在內容結構和語言表達。如何才能使兩者融通?這就需要通過作文課堂教學,發現“雙核”與寫作之間的各種關聯,在關聯處著力,進而實現育人與作文的有機滲透與和諧統一。
以《我種下了一顆節約的種子》的習作來對標“雙核”。
通過觀察,便會發現《我種下了一顆節約的種子》習作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十八個基本點中的“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勞動意識”等相關;再對標“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又會發現習作與十四個內涵點中的“交流與語境”“直覺與靈感”“體驗與感悟”以及文化,尤其是家庭文化、親情文化、節儉文化等緊密聯結。(見圖1、圖2)

圖1 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觀照習作基本點

圖2 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觀照習作基本點
由此看來,學生寫作,看似是一篇篇習作的練習,實則是素養的不斷提升。如“多維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在人際交往中學會做人進而學會寫作”等,這些若用“雙核”背景下的話語表達,可作為寫作的“大單元”或“大概念”;若用傳統的話語來表達,可作為寫作的主題或訓練的材料。而從具體而微的寫作出發,學生表現出來的問題也正是初中寫作中對“熱愛生活,學會寫作”“寫人要抓住特點”“寫出人物的精神”“抓住細節”等多個寫作能力點訓練不足所致。
仍以《我種下了一顆節約的種子》為例,這篇習作主要取材范圍在家庭生活、親情之間,而在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寫作訓練題中直接涉及此類話題的就有8 個,如“我們是一家人”“餐桌前的談話”“為家人寫一篇小傳”等,再如,以站在家中的獨特視角看自家窗外的風景,模仿《背影》《秋天的懷念》寫真情實感的文章,以及“在家燒過飯嗎”之類的寫作提示,等等。
而所有這些寫作實踐題,正是“雙核”素養提升與寫作能力培養之間最好的交匯點和聯結點。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若能抓住并用好這些關聯點,既能訓練學生寫作技能,又能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熱愛生活,更能扎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雙核”素養。
基于以上的關聯探尋,筆者對寫作升格課堂進行了生態化設計。課堂上筆者以《我種下了一顆節約的種子》習作為例,讓學生扣住題眼“節約”,圍繞“讀懂‘外婆’、反觀‘作者’、侃侃‘節約’”三個問題展開師生、生生之間的寫作與成長同步的對話;使學生在最后對文章進行升格修改的過程中時刻記住“種下”這一融起因、過程和結果為一體的隱喻詞,完善作文。
課堂以問題為導向,落實如下四個基本環節。
筆者引導學生發現外婆言與行背后的節約邏輯。習作中有關外婆的語言有兩處:一是面對“開車耗油”送禮品時的話;二是面對電熱毯加熱時的回答。有關外婆的行為也是兩處:一是不準用電熱毯只給用熱水袋取暖;二是買菜做菜給家人享用。
習作中,對外婆的形容是“摳門”。經過一番討論,并在合理的生活邏輯推演下,學生對外婆的言行達成了基本共識:表面上不合常情的背后,是外婆節儉生活的好品質。學生討論的過程,是走向真實寫作的過程,是從生活中來、到寫作中去的生命體悟、提升的過程。
筆者組織學生就“節約”的范圍展開討論。學生結合日常生活中的觀察與體驗,迅速說出生活中的節電、節水、節能;聊到節約的重要性時,能聯想到全球資源緊缺、環境不斷惡化等;還有學生講述革命先輩粗茶淡飯、生活儉樸的故事;也有學生說出許多有關節儉的詩文名言等。
討論中,學生在有關節約的文化、美德、素材等方面產生了碰撞、共享、積累和思考,表面上看是為了寫好一篇作文,其本質上是幫助學生厚積了人文底蘊,切入了生活,傳承了文化,指向其“雙核”素養的形成。
筆者引導學生考慮習作中的內容哪些需要刪去,哪些需增補。學生通過回憶自己的家庭生活,把原來習作中遺漏的內容增補進來,豐富細節和場景,讓人物鮮活起來,文章的“含金量”變重了。這一環節的對話,更多的是修改升格“人”與“習作者”之間的內在對話,用文字來呈現的對話。以下是一名學生增補后的一段文字。
這一次,我變了。想到昨晚外婆的一席夸贊,耳根一熱,就努力從被窩里抽出身來,迅速穿好衣服。然后,走進廚房幫外婆一起做早飯。我的舉動,讓外婆嚇了一跳。但外婆沒有趕我離開,而是讓我幫她一起蒸包子。還說,早飯后,你就可以早點去書房里寫作業。是啊,一寸光陰一寸金。珍惜時間,用好每一分鐘,這是最大的節約。
讀著這樣的文字,心中充溢著暖流,這才是“培根鑄魂,潤心啟智”的“寫作育人”。
筆者所在的“生態語文”研究團隊曾在一次作文教學觀摩活動現場,對與會的200 余名教師開展了主題為“影響學生寫作質量提升的哲學因素研判”的問卷調查。通過調查分析和概括,得出以下兩個結論。
第一,學生是無法寫出他們認知能力之外的作文,也難以寫出他們審美品質之外的作文,更寫不出超出他們生活視野、體驗、感悟的富有真情實感的作文。這也就說明寫作主體必須具備“雙核素養”和寫作必備能力,才有可能寫出好的作文。第二,是從每一次寫作來看,作文教學更多關注的是寫作的形式與技法,缺少引導學生對寫作對象、內容進行關注、參與、了解、研究和發現,學生寫作素材匱乏,無真話、實話、心里話可說。每一篇“問題習作”的背后都有學生乃至家庭做人做事、讀書治學、生活感知、思維品質、審美傾向、價值取向等方面的短板與缺陷。
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課程目標”第四學段“寫作要求”的第4 條提出“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為寫作奠定基礎”。[2]“為寫作奠定基礎”這句話的增補,正是對我們之前兩點發現的明確表達與回應。若沒有對生活的觀察、發現和捕捉,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寫作;沒有多角度觀察、多維度發現,就不可能抓住事物對象的本質特征,也就不可能有寫好作文的堅實的基礎。正如前文所舉的例子《我種下了一顆節約的種子》,如果小作者能夠熱愛生活,留心外婆的言行舉止,并能發現其背后的愛心與節儉美德,那文章的思想內涵及審美情趣定會提高不少。所以,如果沒有對生活的熱愛,就難以有對寫作的傾情;如果沒有對寫作對象的“格物”,又哪來筆下文章的“致知”?
正如于漪老師所說,語文教學要“德智融通”,筆者以為作文教學要堅持“品正文優”。朱光潛先生說,文字上的一增一減,其實都是思想感情上的變化;語言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這句話,換一種表達就是葉圣陶先生所說的“作文即做人”,“教師并非教書,而是教育學生”,教作文首先是教學生做人、成人,品正才能文優。
因此,如果說調查分析的第一個結論是寫作和寫作教學中的發現,那么第二個結論則是寫作與育人、寫作教學與立德樹人之間必然聯系的發現。
只有把寫作活動貫穿在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態化的交際語境中實施,讓初中生在序列化、階梯性的寫作訓練活動中自主探究文題和材料、自我觀察和體驗生活,使其敢于獨立思考與辨別鑒賞,獨自發現生活之美,親自參與和融入“文化自信”以及跨文化的環境中摸索、積累、體悟,讓品德、品行、品味不斷提升,實現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升華,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