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 宇
學習方式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基本行為和認知取向,它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投入的認知、行為、情感因素以及社會化參與的有機結合。當前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物理課程的學習情況并不理想。學生普遍反映物理難學,認為物理課堂枯燥乏味,物理課往往“死氣沉沉”,學生兩極分化嚴重。
學生為何會對物理產生畏難情緒?筆者通過觀察日常教學,發現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理論與實踐上存在偏差,我們有必要對初中生的物理學習方式進行深入調查研究,通過調查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并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真正落地。
筆者以徐州開發區中學為樣本學校,分別從學習傾向、學習策略、學習方式影響因素以及物理學習困難成因四個方面設計問卷進行調查,共設置了26個問題。隨機發放1200份問卷,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7.5%,研究數據可靠。
筆者對每道題目選項的選擇率進行了統計,結合教育學已有的研究成果,可知學生的學習方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第一,學生自身因素。學生對于物理的重視程度以及學習動機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影響較大,對物理知識感興趣的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的能力更強。第二,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對學生的態度、作業布置形式、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手段等都會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造成影響。教學內容比較豐富時,有利于學生的探究學習;但若在作業布置形式和教學手段上較為單一,則不利于學生向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方式的轉變。第三,家長的教育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會受家長與學生的交流方式和溝通頻率的影響。經常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的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較好的合作性和探究性。
筆者分別從微觀和宏觀兩個維度出發,反思初中生物理學習方式的現狀及問題,提出多元化的引導對策,以期提升學習方式有效性,促進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發展。
微觀層面上,筆者對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采取異質分組,深化小組合作學習。主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1)學習合作小組要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組織原則。“組內異質”保證了教學的多邊互助,有助于小組內各成員相互討論,促進小組成員的個性化發展;“組間同質”保證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使小組合作學習產生實效。(2)教師應注重問題情境的導入,并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這是小組合作學習順利進行以及提高小組合作學習質量的保證。(3)注重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展示。盡可能讓每位學生參與合作學習,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增強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提高其團隊合作能力,真正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
第二,借鑒“翻轉課堂”教學環節,促進教師角色轉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教師主要幫助學生解答疑惑,指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汽化和液化”中“沸騰”這部分內容時,學生根據教師制作的有關“沸騰”的課件進行提前預習,學習沸騰現象的基礎知識。課堂上教師播放“水的沸騰實驗”微課視頻,進行基礎知識的講解,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隨后篩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和解答,通過問答等方式引導學生完善答案。
第三,改善物理學習訓練,分層布置作業。有必要對物理學習訓練進行改進,加強物理學習訓練與生活和現代科技的聯系,注重物理情景的創設,編寫有利于提高學生時間意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思維能力的訓練內容。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改善物理訓練:改善基礎性訓練;加強實踐型訓練;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分層布置作業。例如,在學習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第八章“力”之前開展衛生大掃除的活動,課堂上教師可根據大掃除中擦黑板、拖地、擺桌椅、抬水等活動,設置與力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回顧、描述、思考實踐活動細節,順勢引出力的概念、大小、方向等問題。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加深對力的理解。
宏觀層面上,可通過構建多維評價體系及建設區域性微課資源推動課堂教學改革,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第一,注重評價改革導向,構建多維評價體系。在新的教育評價觀念指導下,構建一個操作性強的多元評價體系,教師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教育觀念,注重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發展,從而改變其教育方式,最終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實現教育評價改革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第二,建設區域性微課資源,用人工智能支持智慧學習。在“智能+”教育時代,微課教學有效地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人工智能與物理教學的深度融合為提升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帶來了諸多便利,將進一步促進知識性課堂向智慧課堂的轉變,助推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