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中發揮支撐作用的主體力量,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中堅力量,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骨干力量,是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有生力量。進入新時代,在實現“兩個一百年” 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征程中,產業工人需要適應新的更高要求,要適應時代的要求,要具備新視野,掌握新知識、新技能,還要有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勞動模范正是當代產業工人的優秀代表,是開拓創新、崗位成才的突出典型。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產業工人的時代作為,看到了蘊藏在產業工人身上的偉大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


多年來,她以農業科技為引領,帶領合作社走出了一條以蘑菇產業為主的致富之路。她創立的農業產業園區,已成為集蘑菇新品研發推廣、蘑菇生態循環種植、蘑菇產品加工銷售、蘑菇主題農事體驗、蘑菇文化創意休閑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在做強自己的同時,她不忘帶動周邊農民協同發展、共同致富,自2012 年起每年為每戶提高收入近2 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她就是被大家稱為“菌嫂”的宋麗新。
自記事起,宋麗新就萌發著一種渴望——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穿上新衣服、吃飽肚子。長大后,她見證了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發展,經歷了從集體農業到合作社經營方式的轉變,見證了從解決溫飽問題到注重營養搭配的追求與變化。所有這些,都讓宋麗新對農業、農村產生了深深的眷戀之情。也正因為如此,1992 年,她毅然丟掉“鐵飯碗”返鄉創業。從農產品貿易到開辦農產品加工廠,宋麗新堅定地走以農業科技為引領、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致富之路。
在做強自身企業的同時,宋麗新不忘帶動周邊農民共同富裕。她說:“我要將取得的勞動果實與人分享,成為回報社會的感恩者。”2009 年,宋麗新成立了北京桃山月亮湖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毅然把前期經營積蓄全部投入到為村民建蔬菜大棚和種植蔬菜中,并手把手教村民們種養殖技術。到2012年,她帶動的150 戶村民戶均增收2 萬余元。“可種蔬菜有一最大的問題就是銷售,如果不能及時將蔬菜賣出來,就容易爛在地里。而我們養殖業又會因為懷柔是生態涵養區最終被疏解,所以經過市場調研,我決定帶領大家種蘑菇。”宋麗新表示,這條路她琢磨了好幾年。
2014 年,宋麗新開始試種羊肚菌。“因為羊肚菌營養豐富,藥用價值較高,市場價格一直不錯,加之成本較低,著實是一個不錯的致富項目。”可羊肚菌雖好,但種好很難。宋麗新每天精心伺候,看著越長越多的菌絲,感覺離成功不遠了。可沒想到,到了該出菌的時候,連影都沒見著。她咬著牙反復試驗,嘗試了10 多回,才找著問題所在——包住羊肚菌的一層膜,抑制了其生長。“羊肚菌的菌絲橫著長,就像一個淘氣的孩子,你非得把它圈住,它就不長了。”撤下膜之后,羊肚菌試種成功。2016年,合作社利用林下種植和大棚推廣開始種植羊肚菌。如今,園區已成功培育種植羊肚菌、竹蓀、冬蓀、黑雞樅等珍稀菌類10 余種。
宋麗新回憶,曾經,為了幫助村民共同致富,她采用以成本價或賒銷的方式向村民提供菌棒。“不光是賒銷,為了能讓菌棒順利生成,我還會一天兩次地到村民大棚中觀察指導,甚至幫新種植的村民碼垛、倒垛。因為,倒垛時要根據菌棒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碼放方式,以便通氧、通風。而這些服務都不會再收費。”她表示,要想真正掌握技術,最快也得兩年。而這期間,她都會義務傳授。
記者了解到,為了推廣食用菌種植技術,提升園區的科技含量,宋麗新還為園區招募了一支由26 人組成的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并成立了100 余人的志愿者隊伍。如今,園區每年為3 萬余人次開展種植技術培訓,已帶動京津冀等8 個省市的2000 余戶農民從事食用菌種植及休閑旅游,形成了跨區域的農業科技產業鏈。
“大家好,今天我教大家在家怎樣種植蘑菇。首先要準備一個底部有孔的花盆,將蘑菇棒外面的塑料皮去掉,放進一個花盆后周邊填滿土……”不久前,宋麗新又在微信群上向愛好農作物種植的市民傳授經驗了。
“我們這個微信群,不僅僅教居家種植蘑菇、蔬菜、花卉,還會播放紅色教育、健康、環保等方面的內容。”宋麗新介紹道,2016 年,月亮湖合作社成立了懷柔月亮湖現代農事體驗教育園,把種植和科普休閑有機結合,增加了親子活動,讓孩子們了解菌類生長知識;開發了菌類采摘項目,讓游客體驗鄉村田園生活的趣味。如今,這里已發展成為集蘑菇新品研發推廣、生態循環種植、產品加工銷售、主題農事體驗、文化創意休閑、教育培訓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自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他們又利用微信群開設了農業知識小課堂群,如今已發布了近千條內容。“每條內容的最后,我們都會加上講解老師的聯系方式,以便為市民更好地解惑。我們做這個,就是想讓青年、兒童認識農業,愛上農業,最終讓農業后繼有人。”
回憶自創業至今的歷程,宋麗新說,她一直努力奮進,就是為了實現“根植泥土樹理念,心系桑梓助民強”的夙愿。

走進SMC(中國)有限公司,一條條生產線正在流暢地運行著,一位身著工服的師傅正在不厭其煩地指導著身邊幾位技術工人,生怕錯漏一個細節……他就是SMC(中國)有限公司生產技術部加工技術課課長張恩良,“我們不能止于中國制造,還要做到‘中國創造’。”這是他二十多年來始終堅持的信念,這也促使他成為公司的“能人巧匠”,大家眼中的“創新工匠”。
1998 年,張恩良來到SMC,第一天走進車間,當時的感受他至今難忘。“在機械工業學校學習時,幾乎都是手動操作,學校只有一臺半自動設備,還是作為展示使用,學生是不可擅自操作的,老師會偶有操作。”張恩良在SMC 的車間,看到各種機械手在生產線上游走,產線幾乎實現了全自動化,這番景象帶給了他巨大的沖擊。“當時國內機械自動化還處于起步階段,感受到了差距,同時也激起了我想要去挑戰的心:中國人一樣可以做出這樣的高端設備。”
經過各個部門輪崗,最終張恩良進入到了技術部門,但更艱巨的挑戰也隨之而來。“機械設計方面我上手較快,但電氣控制這塊兒真的不了解,隔行如隔山,真的要從零開始學。”當時,公司來了一批日本工程師。張恩良心想,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多學習一些技術。不過,交流問題成了擺在他面前的一座大山。學!于是,每個周末,張恩良都會乘車到市區學習日語。“那時候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不像現在這樣便利,公司周邊都是農田,到市里每天只在固定時間有車,一天三班,趕不上就錯過了。”即便在這樣的交通條件下,張恩良從未缺席過一節日語課。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04 年新世紀北京首屆職業技能大賽中,他一舉榮獲“NC 車床編程與加工”項目冠軍。
隨著技術愈加成熟,張恩良帶起了徒弟,他說:“我多教會一個徒弟,中國制造就多一份力量。”
“在與日本工程師交流中,發現他們的講解方式十分系統,每一步要如何操作都講得十分細致。于是,我也將這種系統化的教學用了起來。”不僅僅是日常教學,張恩良還特別注重徒弟的個性化發展,“在帶徒弟過程中,我不僅僅傾盡所學教他們,我更要注重激發他們的潛能,讓他們不要受限于我。”張恩良笑著說,“年輕人要有新想法,我們不能止于‘中國制造’,還要做到‘中國創造’。”
2011 年,SMC 職工創新工作室在公司的支持下正式成立。張恩良被委以重任,成為創新工作室的負責人,他帶領整個團隊走上了“創新之路”。“得知創新工作室成立消息時,還挺激動的,可以跟公司里的技術能手聚到一起,攻克一些技術難題,投入更多精力做一些創新產品,特別有意義。”談到創新工作室的工作內容,張恩良信心滿滿,立即打開了話匣子。
“職工創新工作室主要致力于加工工藝及設備導入、調試、新加工技術研究實踐,各類刀具的研磨、改善、試制……其最終目的就是通過創新為企業節約成本提升實力。當時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CQ 缸筒內壁劃傷改善項目’,幾乎被所有難題局限。”因為項目緊急、問題復雜、設備空間有限,想要找到合適的改進對策非常困難,所以張恩良不得不采取加班加點緊急對應的方式,讓團隊成員共同參與研討方案。經過工作室的不斷開會討論、多次實驗改善后,終于找到了最妥善的解決方案。
隨后,他指著電腦屏幕介紹道:“這是我們研制升級的第六代FRL 清洗機,整個研制升級只用了兩三月時間,然而,這個產品第一代研發出來卻用了兩三年。”
自動清洗機是創新工作室真正意義上自主研發的第一個自動化設備。“之前做的大都是設備的加工改善,還有一些自動搬運等小型自動化裝置,像這樣的大項目,還是第一次。”張恩良說,這樣一臺自動清洗機從日本進口大概要七八十萬元,設備老化之后還要持續投入費用保養。“現在工作室也有一些技術了,我們能不能自主開發制作一個清洗設備?”懷著這樣的想法,自動清洗機就進入了研發階段。此后,張恩良帶領團隊不斷攻克一個個困難、反復驗證,終于成功研制出來了中國創造的自動清洗機。
據了解,自職工創新工作室成立至今,張恩良帶領團隊不斷追求工藝改進,探索更高效、更智能的制造方法,共完成79 個課題項目,平均年度效益超330 萬,為公司培養了21 名專業技術人才。同時,創新工作室也獲獎無數:2014 年,被北京經開區評為首席技師工作室;2015 年,在北京經開區總工會、科技創新局的支持下,工作室升級為職工創新工作室;2016 年,經開區總工會將該工作室評為勞模創新工作室;2017 年,獲評新創工程高技能領軍人才工作室;2018 年,北京市總工會、科學技術委員會將其評為高端裝備制造市級職工創新工作室……

在大多數人眼中,道路養護工作不過就是掃掃馬路、給破損路面填補坑洞,看似沒有任何技術難度,永遠與專業技術沾不上邊。但有這么一個人,經他養護的道路,多年來一直被評為“樣板示范路”。他本人也因技術突出,工作努力,先后獲得“全國交通技術能手”“北京交通技術能手”、北京市“應急先鋒·北京榜樣”周榜人物等榮譽。今年5 月,他又獲得“首都勞動獎章”。他就是馬修強,首發養護公司第四養護項目部維修班班長,負責北京城市副中心周邊道路的日常養護工作。
“在工作中,最有說服力的不是大道理,而是行動。”在城市副中心周邊道路養護的日常工作中,路況復雜、施工項目多、施工間距遠,馬修強作為城市副中心周邊道路養護工作負責人,每天總是第一個出現在路上,奔波于各作業點,聯系機械、調配人員、安排進度,本應休息的施工間隙,也在檢查施工質量,制定下一步施工任務。他用實際行動,激勵并帶動著身邊每一個人。2022 年春節期間,馬修強參與到北京冬奧會專用車道增設標志牌緊急任務,多年未能與家人團聚的他再次失約。面對時間緊、任務重、嚴寒降雪、疫情防控等諸多困難,馬修強班組全體成員在他的帶領下,白天準備物資材料和機械設備,夜間進行安裝施工,從臘月廿七到正月初二連續奮戰5 個晝夜,高標準、高效率順利完成了冬奧會的保障任務。
每年除雪剛結束,馬修強就開始著手準備各項防汛工作。首先根據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北京國際環球度假區周邊道路特點,按照“一路一案”方式制定防汛保障應急搶險方案。他作為維修班班長,帶領班組在汛期前完成北京城市副中心周邊道路邊溝清理112530 延米、清理雨水井660 個、清理橋梁排水孔1800 個、排水排水管涵1500 延米;并主動對周邊區域進行走訪,與地方相關管理部門建立應急搶險聯動機制;加強環球影城、六環導行路等重要路段的防汛保障,在常屯設置應急保障點,保障副中心道路汛期安全暢通。
還記得是2018 年8 月上旬,北京東南部遭遇連續強暴雨。8 日早5 時,京哈高速進京K4+800 公里朝陽黑莊戶地區降雨量最大達到199.6mm,瞬時雨量達到大暴雨級別,這對城市副中心路段防汛搶險工作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已經連續防汛值守巡視12個小時的馬修強帶領班組立即趕赴現場,到達后發現現場存在險情,沒有來得及穿上雨衣就下車沖向積水最深處疏導車輛。在暴雨中,馬修強一邊打電話調動中心所有應急搶險隊伍趕赴現場,一邊疏導車輛開往安全區域。他蹲下身子逐一排查路面排水設施,整個身體的三分之二浸泡在積水里,就這樣在積水里連續指揮、應急搶險十余個小時。當晚15 時30 分,京哈高速積水路段全部排除。當時,馬修強班組全體成員已經是神疲力盡,身體因被雨水浸泡浮腫發白。但是在班長馬修強的帶領下,搶險完畢后的他們沒有給自己喘氣時間,直接趕往六環邊坡水毀現場。一場最強降雨,再一次驗證了以馬修強為代表的“首發養護人”“防大汛、搶大險”的硬實力。
在2012 年7 月21 日特大暴雨京港澳高速搶險工作中,他在搶險工作中不顧個人安危沖鋒在前連續搶險奮戰72 小時,直到道路正常通車后有序撤離現場;在2015 年7 月23 日京港澳高速岳各莊路段客水倒灌搶險工作中,他連續工作16 小時無間斷;在2015 年反法西斯閱兵的保障工作中,他連續現場值守保障路段72 小時,充分展現了首發養護人的堅守和毅力;在2017 年、2019 年兩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保障工作中,他沖鋒在前現場值守;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 周年慶祝活動閱兵保障工作中,他負責對重點路段應急搶險道路巡視,并完成多次演練和閱兵當日道路保障任務……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首發養護公司積極落實上級疫情防控要求,要求員工“非特別緊急情況不得離京”,馬修強班組里的常住隊員因此不能回老家和家人團聚。馬修強一方面積極落實各項防控措施,一方面做好所在項目部隊員的思想疏導工作,組織他們開展各項趣味小游戲,活躍工段氣氛。因疫情原因,理發店都沒有營業,他在公司工會的支持下,網上自學理發知識給員工理發,隊員打趣說道:“我們馬班長真是多才多能,讓我們都體會到了家的溫暖。”他經常說:“一個項目部就像是一個小家庭,我們雖說是同事,但在一起的時間比和家人待的時間都要長,所以我們更像兄弟姐妹!一個人的困難就是我們大家的困難。只有把困難解決了,大家才能安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說起老北京的胡同,大家都不陌生。胡同那可是北京的“金名片”,它不僅是這座歷史名城的文脈,更承載著北京人的歸屬感,承載著守望相助的鄰里情,承載著老北京的生活味道。
在東城區朝陽門街道史家和禮士胡同里,作為胡同物業管理領域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京城佳業北宇天諾物業公司副總經理、胡同物業東城區城市服務中心負責人許小舟給小院當“管家”。她挨家走訪,逐戶傾聽,將百姓的要求當作己任,把鄰居交辦的事情放心田。改善人居環境,還原古都風貌,她用潤物細無聲的工作法,解決老街坊的“鄉愁”,傳承老北京的親情。
作為一位胡同里長大的北京姑娘,許小舟對紅門綠欞、灰墻黛瓦的老胡同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一個不足二十平方米的房間,是她和四五個同事一起共享的辦公場所,也是保安、保潔員打水的臨時休息點,有時連轉個身都很困難。別人不理解許小舟為什么寧愿選擇只能靠空調取暖的小平房里委屈自己,“因為這里鄰街而立,周邊都是我們參與管理的胡同和商鋪,辦公室設在這里,大家可以隨時找到我們。如果離胡同遠了,居民的心也就離我們遠了。”“辦公室雖冷,但服務熱度卻從不降溫。”看似隨口說出的這句話,卻是她始終堅持的工作標準,也是對自身的要求。
團隊進駐初期,在國內,胡同物業管理完全是一片空白,既無經驗參照,又無復制樣本。面對政府的托付、部分居民的誤解和個性化需求,團隊成員掩飾不住內心的焦灼:管什么?怎么管?如何把握管理尺度?怎樣平衡各方需求?一個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擺在眼前,然而答案只能靠自己去摸索。于是,許小舟帶領著團隊成員天天轉胡同,挨家挨戶地登門拜訪,見到人就聊幾句聽聽建議,每個角落都爭取做到門兒清不留盲區,每一戶都盡量走訪到以便掌握一手資料,幾天下來就建立了厚厚的20 多本臺賬,他們用雙腳一步步丈量出了胡同示意圖。針對胡同的特點,她著手策劃個性化服務方案,細究每一個關鍵環節。論證、推翻、重建,這是許小舟每天都要經歷的艱難過程。
“一分汗水一分收獲”,辛苦努力收獲了回報,胡同物業管理創新舉措得到了政府認可,在東城區平房區廣泛推廣。許小舟參與編寫的《北京胡同物業服務標準》和《北京胡同物業服務行業指導手冊》,被推薦為行業標準,成為北京市胡同物業管理服務工作中可復制、易操作的行業指導性文件。結合胡同每個院落“量身定制”《小院公約》,配合政府探索“小院管家”治理模式,更是成為將物業服務從胡同公共區域拓展到院內“私人空間”的又一創新舉措。
每天清晨7 點,當“洪湖水浪打浪”的悠揚音樂準時響起,胡同里的垃圾分類工作也正式拉開了序幕。
負責史家胡同點位的楊師傅,身穿標準綠馬甲,佩戴口罩和手套,迎來了今天的第一單“生意”。“您好,今兒您垃圾分類了嗎?”話音未落,楊師傅遠遠看見一位50 來歲的居民拎著兩個袋子出了25 號的院門,“啪,啪”兩聲,裝滿廢棄物的袋子被扔在了離家門口不遠的雨水篦子上,然后迅速轉身回了院子。
楊師傅見狀,便上前將兩個垃圾袋撿回分類車上,拆袋分揀時,他驚訝地發現里面是早已經分好類的生活垃圾和廚余垃圾。接連3 天,同樣的場景,不斷上演。楊師傅想不明白這是咋回事兒,便在周例會的時候說出了心中的疑問。
第二天,許小舟早早地來到25 號院門口,果不其然,不一會兒,這名居民就拎著兩個垃圾袋出現了。“張大哥啊,您把垃圾給我吧,我來處理。”“小舟啊,那麻煩了。我得趕緊回去,你大姐啊腿摔了,我這小孫子剛6 個多月,也在這兒呢,回見。”疑惑解除了,當天下午,許小舟和項目部的同事帶著牛奶、水果來到張大哥家,看看能夠幫上什么忙。“張大哥,明天您就在家里等著,我們上門把垃圾收走。”此后,25號院門口的雨水篦子上再也沒出現過那兩袋醒目的垃圾。
用細致的觀察發現問題、迎難而上解決問題是每一位胡同“管家”必備的基本素質。隨著公司胡同物業業務板塊快速鋪開,相繼成立的4 個項目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管理人才缺乏、員工經驗不足的情況。為讓年輕人能夠快速成長起來,許小舟把自己20 多年積累的物業管理經驗傾囊相授,將項目部打造成公司人才的培訓基地。每天利用早班會和每周一次例會的機會,分級分類親自對員工尤其是新員工進行傳、幫、帶,甚至到作業現場手把手教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最短時間內,一批能夠獨擋一面、事業心和責任心強的物業管理工作骨干成長起來,秉承民解憂的服務宗旨,打造團結和諧的胡同“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