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時期。小學英語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該將情感教育融入其中,讓學生深入理解英語的內涵,同時實現全面發展。本文將對具體案例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期讓情感教育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情感素質,塑造學生健康的品格。
【關鍵詞】英語教學;情感教育;案例
作者簡介:魏艷梅(1984—),女,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明道小學。
當前,多數教師已意識到在英語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踐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誤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部分教師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需求,不清楚學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開展教學活動;其次,部分教師所設計的教學內容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的情感教育“假大空”,不能與學生產生心靈共振;再次,部分教師開展情感教育只是走過場,沒有真正地將情感教育融入教學中;最后,部分教師所設計的情感教育目標籠統,不夠具體,未能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到有的放矢。針對上述問題,教師應該不斷改進情感教育工作,提高情感教育的有效性。有效的情感教育,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能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教師在進行情感教育時,可以結合學生的情感需求,適當引入生活情境,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1]。同時,教師在開展情感教育時需要關注學生在英語課堂中的情感體驗,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體現情感教育的針
對性
案例1:一位教師在執教牛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一課時,在最后一個教學環節向學生播放了一段視頻。視頻展示了貧困山區的孩子們使用文具的情況,如有的孩子將已經被削得很短的鉛筆插在一個筆殼里使用,有的孩子的作業本正反面都被寫得密密麻麻,有的孩子的書包是家里縫制的布包……視頻播完后,教師與學生展開了如下互動。
T:What can we do for them?
S1:We can give them some new pencils.
S2:We can give them some exercise books.
T:Great! Youre very helpful.
教師在本堂課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既可以讓學生懂得愛護文具,也可以讓學生學會樂于助人。那么教師應該側重于培養學生愛護文具的品質還是樂于助人的品質呢?由于三年級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常常出現不愛護文具的情況,而且這篇文章的主題是有關文具的,因此教師應該側重于培養學生愛護文具的品質,這樣更符合學生的情感需求和文章的主題。教師可以通過其他更加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學會樂于助人。情感教育不應該基于教師的視角,而應該基于學生的情感需求。教師需要結合具體的文章內容,找出學生情感上最需要提升的方面,并且教學內容要有針對性,要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不能泛泛而談。
根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有關要求,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既要體現英語的工具性,也要體現英語的人文性。換言之,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語言技能、學習能力、對語言知識的掌握情況等,還要注重發展學生的情感與態度[2]。教師要時刻牢記自己教書育人的天職,在提升學生英語水平的同時,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在設計情感教育的內容時,應該堅守學生立場,聚焦學生的情感需求,選擇合適的切入點,提高情感教育的針對性。
筆者在執教案例1的教學內容時,針對班上學生不太愛護文具的情況,對學生開展了有關愛護文具的情感教育。筆者事先將班上學生隨意丟棄文具的現象以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來。課堂上,筆者在展示這些照片時,以文具自述的方式,配上了相關的文字和錄音,具體的內容如下:“I am a pencil with a red cap. I am new and beautiful. But last week I was in the rubbish bin. How sad I am.”。筆者運用擬人的手法,講述了一支鉛筆的遭遇,并且選擇了生活中的素材,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完這篇文章之后,紛紛表示以后會愛護自己的文具,不讓文具“傷心”。有的學生也從鉛筆的角度寫下它的遭遇:“I am short. I need your love.”。可見,筆者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能夠達成情感教育的目標。
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突顯情感教育的真實性
案例2:一位教師在執教牛津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7 “Whats the matter?”一課時,向學生展示了一張他們非常熟悉的童話故事中的主人公—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圖片,然后與學生展開如下互動。
T:Look at the girl. Can you help her?
S1:Here is a sweater for her.
S2:Here is a glass of milk for her.
S3:Here are some sweets for her.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為賣火柴的小女孩提供各種幫助,讓學生學會關心他人、幫助他人。雖然學生運用“Here is/are...for...”的句型說出了自己能為小女孩提供的幫助,但賣火柴的小女孩是虛構的人物,并不是真實存在的,這樣的教學情境不利于學生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容易導致學生在用英語造句時,只關注語法是否正確,而缺乏對句子意義的關注。如果情感教育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那么學生往往很難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5D35C1B3-EFB2-4DC6-B895-33CFFD48FFEB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教師在設計情感教育的內容時,應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用英語知識表情達意,這樣才能將情感教育落到實處。教師需要把目光聚焦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提煉一些能夠幫助他們提升英語能力的內容。學生只有認識到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來源于自己的生活,才能更好地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筆者認為案例2中的教師所創設的情境可以改為學生身邊的人身體不舒服的情境,引導學生運用“What is the matter?”“Heres...for you.”等句型說出自己能為身邊的人提供的幫助。在學完這部分內容之后,有一天筆者在教室里發現班上的學生珊珊伏在桌子上,估計是感冒了。于是,筆者就將她附近的窗戶和教室的門關上了。對于筆者的這些舉動,一名學生自然而然地用英語問道:“What is the matter?”?筆者則回答他:“I think Shanshan has a cold.”。周圍的幾名學生聽了筆者的回答,便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Here is a sweater for her.”“Here is some hot water for her.”。對于這種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感教育,學生更樂于參與其中。在學生表達情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順利實現情感教育的目標。可見,教師在開展情感教育時,需要以學生為本,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感受與情緒變化情況,為學生營造情感氛圍,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教師將情感教育與日常生活進行有機結合,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動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促進學生認知和情感均衡發展。
三、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提高情感教育的實
效性
案例3:牛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7 “Protect the earth”一課的主要內容是人類應該通過節約用水、節約能源、節約木材和少用塑料袋等方式保護地球。一位教師在這節課的最后,并未做有關的情感鋪墊,而直接在課件上展示了“請熱愛地球,珍惜資源”這一句話。
在這個案例中,這位教師想要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也意識到了應該將情感教育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這位教師希望借用一句話升華課堂,讓學生有所觸動,但是卻沒有考慮到這種教育方式無法有效實現情感教育的目標。學生即使理解了這句話的表層含義,也很難在短時間內領悟這句話的深層含義。顯然,這種教育方式沒有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不但不利于達成情感教育的目標,反而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情感教育的實效性也大打折扣。
開展情感教育需要教師通過具體的教學情境和教學活動進行滲透。情感教育應該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有效的情感教育不應該是簡單的說教,直接在課堂上喊口號;也不應該是將教育內容作為課堂知識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應該是讓學生耳濡目染,從點滴之處對學生進行滲透。在進行情感教育時,教師需要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進而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案例4:另一位教師在執教“Protect the earth”這一課時,在課堂一開始,先向學生提問:“你們在刷牙的時候會關水龍頭嗎?”有的學生回答:“我有時關,有時不關。”教師問他為什么怎樣做,學生則回答:“Water is not expensive.”。這時,教師展示了關于我國一些缺水地區的圖片,并且說道:“水資源是我國乃至世界重要的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不管水的價格如何,每個人都不應該浪費。”學生聽了這番話,似乎不太理解。為了加深學生對這番話的理解,教師展示了即將耗盡資源的一些地區的照片,然后與學生展開如下互動。
T:Look at these pictures. What do you think?
S1:We should save energy.
T:Yes. But how? You can speak in Chinese.
S2:勸爸爸媽媽少開汽車,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S3:平時隨手關燈、關水龍頭。
S4:不浪費紙張,可以將圖畫本的反面用作草
稿本。
這位教師在開展有關珍惜資源的情感教育時,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討論,能夠有效達成教育目標。可見,情感教育需要教師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合理設置教學環節,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循序漸進地滲透教育內容,讓學生受到熏陶,進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素質,這樣才有利于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四、注重學生的體驗,保證情感教育的可行性
案例5:一位教師在執教牛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7 “Would you like a pie?”一課時,要求學生掌握“Would you like...?”“What about...?”等句型,以及學會如何用英語表達對建議的接受(如“Yes,please.”)或委婉拒絕(如“No, thank you.”)。同時,教師設計了“學生要學會有禮貌地與人相處”的情感教育目標。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在設計情感教育目標時,只是簡單地借用了課程標準中的相關描述,設計出的教育目標大而空。這樣的目標流于形式,教師很難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實現,學生也很難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學會懂禮貌。教師根據這樣的目標開展的情感教育,可行性較低,教育效果也較差。教師在設計情感教育目標時,應該將大的目標拆分成多個小的目標,并將其融入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教師希望學生獲得的體驗是怎樣的,就應該設計相應的教育目標和內容。并且,教師設計的情感教育目標不應該是空洞的,而應該是具體的;不應該忽略學生的體驗,而應該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情感教育目標是否明確、具體,不僅影響著教育工作的開展,而且關系到最終的教育效果。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情感需求、生活實際以及教材內容,設計具體可行的目標,以確保目標真正實現。
筆者認為案例5中的教師需要設計一個“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用‘Nice to meet you.等句子與他人打招呼”的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教師可以創設不同的情景,如兩個朋友久別重逢的情景、兩個人初次見面的情景、兩個相互認識的人在路上相遇的情景,讓學生到講臺上進行表演。此外,教師需要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課文中的相關句型進行表達。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應該直接讓學生機械地進行記憶,而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境幫助學生掌握相關內容。學生基于真實的情境,在用英語造句時更容易流露自己的真實情感。因此,案例中的情感教育目標可以改為:學生需要通過學習課文中的禮貌用語,了解如何有禮貌地提出建議和回應建議,加深對課文中相關表述的認識,并嘗試使用相關句型有禮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將原來的情感教育目標中的“學會”改為“了解”“加深……認識”和“嘗試使用”,可以使目標更有層次性。這樣的目標,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學習內容,獲得相應的體驗,同時有助于教師將目標落到實處。
結語
情感教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五育并舉的背景下,教師需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開展情感教育,充分尊重學生的情感,有效提升學生的情感素質。情感教育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師的教學內容以及教材的內容,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需要在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中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開展個性化教育,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這樣不僅能夠讓教師順利開展各項課堂教學活動,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能力、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劉靜.淺談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體現情感教育的措施[J].天津教育,2021(20):68-69,72.
[2]王振華.情感教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英語,2021(20):71.5D35C1B3-EFB2-4DC6-B895-33CFFD48FF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