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裕平 王育森 石琦
摘要:自2021年初開展試點以來,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業務呈現穩步發展態勢。從實務來看,個貸類不良資產處置存在對處置機構能力要求高、催收成本較高、不同類型資產回收周期差異較大等難點。商業銀行對個貸類不良資產主要采用自主催收和委托催收相結合等模式,同時借助法務訴訟和“互聯網+”等方式提升處置效果。資產管理公司開展個貸類不良資產批量轉讓和處置業務,可從多措并舉打造業務先發優勢、建立高效穩健的催收機制、發揮個貸類不良資產證券化業務優勢三方面發力。
關鍵詞: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 預期回收率 資產處置
自2021年初開展試點以來,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業務(以下簡稱“批量個人業務”)呈現穩步發展態勢。根據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以下簡稱“銀登中心”)的統計數據,個人不良貸款轉讓規模已從2021年一季度的0.5億元穩步增長至2022年一季度的54.3億元,個人不良貸款本金折扣率則由32.9%逐步回落至10.3%。隨著市場規模增長,其估值定價也趨于客觀、理性。
從個人不良貸款轉讓市場的供給端來看,近年來個人不良貸款規模增長較快。根據中國金融穩定報告歷年披露的數據,銀行業金融機構個人不良貸款余額由2012年末的2771億元增加至2018年末的7103億元。雖然個人貸款不良率較低,但內部結構差異較大。例如,2018年個人貸款不良率為1.5%,其中,個人信用卡貸款不良率為1.6%,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為0.3%。如果同時參考2019年普惠小微金融貸款的不良率3.5%,則可以推算個人經營類貸款的不良率可能較高。據此估算,截至2021年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個人不良貸款余額將超過1萬億元,其中個人經營類和個人消費類不良貸款余額較高,個人住房抵押不良貸款余額相對較低。
個貸類不良資產處置的難點
從實務來看,個人貸款類不良資產(以下簡稱“個貸類不良資產”)處置存在以下難點:
第一,個貸類不良資產具有單筆金額小、借款人眾多、信息變更頻繁、地區較分散的特征,這要求處置機構具備對信息深度挖掘和持續追蹤的能力。個貸類不良資產處置主要依靠銀行自身、信用咨詢機構、服務合作伙伴等提供的借款人信息數據,開發運行信息系統和建立專有消費者檔案,進行項目可回收情況評估和催收決策分析。若在催收過程中出現消費者信息變更頻繁、聯系中斷、違反支付計劃、支付意愿下降、跨地區流動、破產申請增加或破產制度調整等情況,將對此類業務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效果產生不利影響。
第二,個貸類不良資產催收成本較高,特別是無抵押物的信用貸款。處置機構在處置個貸類不良資產時,通常不僅需要配備專業人員自行催收,還需依托外包催收機構并支付相應費用,如遇法律訴訟,還需按合同支付相應的律師費等。從個人信用卡不良貸款的催收情況來看,催收傭金率與個人信用卡不良貸款的逾期期數、回收比例等指標成正比,一般催收傭金率為10%~30%。對于逾期1年以上的貸款,催收傭金率甚至超過50%。
第三,不同類型個貸類不良資產的回收周期差異較大。從個貸類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發行周期來看,個人信用卡貸款、個人消費信用貸款以及個人經營信用貸款的發行周期多為2~3年,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等抵押貸款的處置往往涉及訴訟流程,因此其發行周期多為5年以上。
個貸類不良資產的回收率與主要影響因素
抵押物是個貸類不良資產回收率的重要影響因素。根據對已發行個貸類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預期回收率的統計,個人不良抵押貸款的預期回收率高達62.91%,個人不良信用貸款的預期回收率僅為14.19%。在個人抵押不良貸款中,個人住房抵押不良貸款的預期回收率平均為70.92%;個人經營貸款以抵押貸款為主,其不良貸款預期回收率平均為48.3%;個人消費抵押不良貸款的預期回收率為74.74%。在個人信用不良貸款中,個人消費信用不良貸款的預期回收率為20.07%,個人信用卡不良貸款的預期回收率僅為13.6%。
由于目前政策層面僅將個人消費信用貸款、信用卡貸款、個人經營信用貸款等納入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試點范圍,因此可以預見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資產包價格應在2折以內。從銀登中心公布的批量個人業務本金回收率變化趨勢來看,2021年四季度和2022年一季度的轉讓價格已處于上述區間。若考慮銀登中心掛牌個人不良貸款的逾期時間相對較長、債務人平均年齡較大等不利因素,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資產包的轉讓價格仍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
顯然,是否有抵押以及抵押物情況決定了個人不良貸款的回收率高低。有抵押的個人不良貸款回收率要高于信用貸款。住宅類房產和商業類房產的司法拍賣成交量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從成交率及成交價格來看,住宅類房產的回收情況好于土地和工業類房產,商業類房產的回收情況較差。
逾期時間和逾期金額等是決定個人信用卡不良貸款和個人消費信用不良貸款回收情況的主要因素。以某股份制銀行個人信用卡不良貸款回收情況為例,逾期時間在12個月以內的回收情況較好,其回收金額占個人信用卡不良貸款全部回收金額的80%左右。由此可見,個人信用不良貸款回收周期較短,一般回收主要集中在第一年,不良貸款逾期時間越長,借款人的還款意愿就越低。而從逾期金額來看,未償本息余額越大,越有可能超出借款人的實際償還能力,償還意愿也越會受到影響,最終回收率也越低。
此外,信用類不良貸款回收率受催收政策的影響較大。這類項目回收主要靠外包催收。自2019年以來,整個催收行業的政策環境收緊,催收風格相對謹慎,商業銀行信用類不良貸款的回收率也呈現明顯下降態勢。
個貸類不良資產的處置方式
從個貸類不良資產證券化募集說明書披露的商業銀行個貸類不良資產處置回收信息來看,商業銀行主要采用自主催收和委托催收相結合等模式,同時借助法務訴訟和“互聯網+”等方式提升處置效果,對于無法回收的部分,則采用核銷的方式從利潤中直接予以注銷。
對于有抵押物的個貸類不良資產,商業銀行主要采取自行催收方式。商業銀行對抵押貸款的回收處置主要依賴內部分支機構來完成,且個人抵押不良貸款后續出現貸款升級的比例較高。以某國有大行披露的個人住房抵押不良貸款處置情況為例,整體的貸款核銷規模僅占5%左右,現金回收規模大約占20%,貸款升級的占比達到75%左右。
對于個人信用卡不良貸款,商業銀行普遍采取“總行+分行”和“內部+外部”的催收方式。其中,國有商業銀行內部催收體系相對完整,對信用卡不良貸款的催收會采用內部分支機構與外部第三方催收機構相結合的方式。而股份制商業銀行普遍安排內部電話中心對逾期小于90天的個人信用卡不良貸款進行統一催收,而對于逾期超過90天的個人信用卡不良貸款則主要借助外部催收機構進行。催收機構通常按照2~3個月的催收周期,根據分單地區催收件量、外包公司清收率、催收服務品質、催收資源配備等情況,調整外包機構催收件的分配額。如果在委托期限內催收無果,將收回委托業務或更換催收機構,以確保委托機構工作成效達到預期水平。對于涉及采用法務催收處置方式進行回收的個人信用卡不良貸款,則主要由商業銀行委托律師事務所,通過司法訴訟進行催收。
資產管理公司開展個貸類不良資產業務的思考和建議
資產管理公司(AMC)是不良資產處置市場的重要參與機構。為更好地開展個貸類不良資產批量轉讓和處置業務,建議AMC從以下三方面發力。
第一,多措并舉打造業務先發優勢,謀劃個貸類不良資產收購與處置業務發展策略,建立相應的協調機制。一是建立專業化團隊,對個貸類不良資產業務的盡職調查(以下簡稱“盡調”)、估值、處置、風險控制和合規等進行比較系統的研究,積極構建和完善相應的內部制度體系。二是啟動與個貸類不良資產管理相適應的信息系統建設。與對公類業務相比,個貸類不良資產項目涉及的貸款項目多、金額小,需要更加強大且安全的信息系統提供支撐。同時,要建立消費者財務困境數據庫,加強對個貸類不良資產處置的信息支撐。三是借助個貸類不良資產證券化項目等公開信息,加強對消費者消費行為和個貸類不良資產處置估值體系的理論研究與產品開發,提升個貸類不良資產包的定價能力。四是重點探索從盡調、收購、處置到催收的個貸類不良資產業務快速響應機制,以適應個貸類不良資產(尤其是信用類不良貸款)對催收時間和處置政策依賴度較高的特點。
第二,要建立高效穩健的催收機制。個貸類不良資產處置業務是非常精細的工作,要充分利用好現代科技。從短期來看,考慮到個貸類不良資產處置業務的勞動密集型特征,AMC可以委托商業銀行及第三方機構開展相關的清收業務。從中長期來看,AMC有必要及早布局個貸類不良資產處置催收團隊與系統的構建,一是要以金融科技為統領,建立自有的外呼中心及外呼策略管理系統,通過管理和培訓專業團隊、優化催收決策模型來提升催收效率。二是借鑒商業銀行經驗,構建一整套對第三方催收機構的高效管理機制。參考各商業銀行信用卡中心委外催收實踐,AMC可對備選催收外包機構以及訴訟外包律所開展盡調,從備選機構的基本概況、組織架構、專業程度、歷史業績等方面開展評審并確定聘用對象和催收策略。三是關注個貸類不良資產處置中可能存在的合規風險。AMC要加強對聘用機構的日常管理和監督,構建包含回收金額、外包服務品質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多方面的綜合考核體系,以提升催收質效,增強合規風險管控能力。
第三,要發揮個貸類不良資產證券化業務的優勢。AMC開展個貸類不良資產批量收購和處置的交易結構比較接近個貸類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業務結構。此外,個貸類不良貸款具有較強的分散性和較大的現金流風險,具備較好的資產證券化基礎。AMC可以個貸類不良資產的批量收購試點為契機,探索個貸類不良資產證券化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