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廣勇
摘要:改革轉制后,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承擔著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是應急救援的主力軍和國家隊。消防應急救援能力的轉型升級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面對更加繁重艱巨的使命任務,面對更加復雜多樣的災害事故,我們應該清醒認識到,綜合應急救援能力建設還存在諸多不足,新形勢下,如何提升應急救援能力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消防;應急救援;指揮能力
一、提升綜合應急救援能力的意義
(一)提升綜合應急救援能力是熔鑄對黨忠誠的必然要求
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大背景下,組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我們要把總書記的關懷和厚愛轉化為整裝再出發的動力之源,作為科學真理來領悟、思想旗幟來高舉、行動指南來踐行,在思想旗幟感召中融入血脈、植入靈魂,堅持黨對消防救援隊伍的絕對領導,堅決聽從號令,堅決做到在思想上堅定追隨、政治上絕對忠誠、情感上真摯熱愛、行動上緊緊跟上。
(二)提升綜合應急救援能力是立足職能拓展的迫切需要
黨中央將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交給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僅要與火打仗、與水打仗、與風打仗、與山洪泥石流和山體滑坡打仗,還要與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打仗、與危化品事故打仗,要從處置單一災種轉向處置高空、山岳、水域、坍塌、爆炸、水澇等全災種任務,可能遍及天上地下,呈現出全領域、全時空、全災種的任務特點。
(三)提升綜合應急救援能力是踐行竭誠為民的重要保障
長期以來,消防隊伍牢記使命、赴湯蹈火,用鮮血汗水、忠誠奉獻贏得了社會各界廣泛贊譽,特別是在重大災害事故面前,不畏艱險、沖鋒在前,作出了突出貢獻。作為同老百姓貼得最近、聯系最緊的隊伍,擔負著為民服務的神圣使命,就是要自覺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守護民安作為開展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切實提升綜合應急救援能力,增強本領恐慌意識,磨礪專業本領、提高專業水平,盡快補齊短板,把住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的第一道關口、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最后一道防線,真正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難,給人民以力量。
二、當前綜合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一)救援指揮體系尚需完善
1.指揮中心作用未發揮
作為大腦中樞的指揮中心大部分只配有2名干部和幾名消防員,職能僅停留在接處警和機關值班,沒有體現信息化條件下的作戰指揮功能。部分領導對信息化條件下如何實施扁平化指揮作戰不了解、不掌握,對指揮中心定位不準,不能充分利用各種手段、條件和資源,作戰意識停留在傳統的粗放作戰模式。
2.信息化支撐作戰能力不足
運用“大數據”平臺采集、分析、研判和評估各類典型災害類型,提前預判風險、優化警力配置、精準調度指揮的能力不足,信息化指揮中心聯動和精準合成作戰的思路還不開闊。
3.應急聯動機制不健全
地方黨委政府對應急管理體系的頂層設計還有待完善,與應急管理相關的部門在通信聯絡、溝通協調、職責分工、作戰指揮等方面對接不夠順暢,各自為戰時有發生,不能充分利用人員、物資、車輛、裝備等社會保障資源,仍然存在救災資源配置不足、整合不深入等現象。
(二)專業救援能力亟待提升
1.指揮實戰能力不強
思戰、謀戰、研戰氛圍不濃,部分消防救援人員對各類災害事故處置戰術研究不深,針對性的訓練操法還不成熟,實戰性不強,滅火救援基礎理論不能學以致用,有針對性開展應急救援想定作業、戰術研討不多,實戰能力與綜合救援主力軍和國家隊的定位還有不少差距。
2.專業處置水平不高
對復雜性、特殊性和危險性的新材料、新工藝以及較大自然災害事故的災情評估不夠,處置手段不多、應對措施不足、指揮經驗缺乏,針對性的訓練操法還不成熟,距離“讓明白人去指揮、讓內行人去打仗”要求仍有差距。
3.人才儲備略顯滯后
人才總量偏少,年齡、專業等結構性矛盾突出,人才短缺和流失現象并存;人才選拔、保留、培養、使用和激勵機制不夠完善。特別是滅火救援和火災調查人才是目前執法執勤中最具消防救援特色、最為緊缺、難以從社會引進,拔尖人才匱乏。
(三)綜合保障機制有待優化
1.裝備建設水平不高
受經濟發展影響,執勤車輛和裝備配備仍以滅火和搶險救援為主,工程機械、大型排澇、生活保障、遠程投送等專用車輛配備不足,用于山岳、水域及化學事故救援的消防員防護裝備在配備種類和數量上均有缺口;缺乏處置地質災害、水上、地下空間和隧道救援、重大環境污染事件等災種的特殊裝備。
2.實戰打贏能力不強
基礎設施功能不全、各類物資儲備不足、按災種精準保障不細、模塊化管理程度不高、裝備投送機動性不強、社會聯勤聯動效率低下。
3.平戰結合不緊密
未建立完善的平戰轉換和等級保障機制,戰勤保障值班制度不嚴密,未能真正建立起“平時搞好服務、積極備戰;戰時隨警出動、遂行保障”的良性工作機制。
三、全面提升綜合應急救援能力對策
(一)多元融合,精準研判,構建新型指揮體系
1.健全應急救援指揮機制
完善全勤指揮部戰備值班規定,推行指揮長、指揮助理分工負責制和24小時值班備勤制度,充實8小時以外的備勤力量,牢固樹立“指揮中心就是陣地、值守席位就是戰位、值班處警就是戰斗”理念,充分發揮指揮中心指揮部、作戰部、參謀部和信息中心“三部一中心”作用,構建警情受理、編成調集、輔助指揮、信息推送、輿情監控的完整閉環。
2.拓展指揮輔助決策功能
開放指揮中心端口,與公安、氣象、自然資源和交通運輸等部門的數據資源進行深度融合,分場所、分類型完善轄區單位基礎信息、城市基礎設施數據,建立系統多元的滅火救援基礎資料數據庫。
3.完善綜合指揮調度機制
建立與應急、公安、氣象、自然資源、水利、交通運輸等部門的災情日常研判機制,加快實戰指揮平臺建設,有效整合政府、企業聯動力量、應急救援專家和社會救援力量,推動深度融合、優勢互補。
(二)精兵多能,編成高效,重塑重構執勤模式
1.建強專業救援隊伍
瞄準省情、市情、災情,加快國家專業隊、省級綜合救援突擊隊、省政府區域滅火與應急救援中心、重型機械工程救援大隊建設,建強織密常備消防救援力量,打造處置重特大災害的尖刀和拳頭力量,形成覆蓋城鄉、形成合力的應急處置隊伍網絡。
2.優化力量布防結構
立足地區規模、地形地貌和災害特點,構建城市間跨區域協調機制,采取“中心+輻射”的新型隊戰、人員布防模式,構建以特勤消防站、一級消防站、二級消防站為主力,以微型消防站、應急救援站等為補充的三級力量體系,推動隊戰結構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執勤模式由“被動應戰型”向“主動經略型”轉變、力量編成向“合成、多能、靈活”方向發展。
3.引導規范社會救援力量
要在內部科學調配、深挖潛力的基礎上,強力整合外部資源,充實應急救援力量。統籌企業專職消防隊、鄉鎮專職消防隊、微型消防站、社會救援力量和行業專家,統一納入指揮調度體系,實現平時聯勤聯訓,戰時統一聯勤,充分發揮各救援力量優勢特點。
(三)瞄準實戰,錘煉本領,提升消防救援人員綜合能力
1.切實聚焦主責主業
發揮各級黨委統領戰斗力提升的“中軍帳”作用,堅持議訓研訓督訓,完善練兵工作機制,堅持從難從嚴、實戰實訓,突出全員參訓,分崗施訓,學好基本理論,儲備基本體能,練就基本技能,堅持一切資源向議訓研訓靠攏,所有精力向治訓管訓聚焦,真正將戰斗力標準立起來,確保人員回歸站位、時間回歸中心、內容回歸實戰、目標回歸打贏。
2.不斷提升專業水平
按照指揮員、戰斗員、駕駛員、通信員、安全員等分崗位常態化開展基地化輪訓,提升消防救援人員初戰研判、決策能力、科學的力量部署、正確的作戰行動等能力。拓寬培訓渠道,與具有危化品、水域、山岳、通信等應急救援能力的專業機構合作,按照資源共享、互利共贏原則,建立聯合實訓基地,形成“合力育人”機制。完善模擬訓練設施,以作戰任務為牽引,將災害現場復制到訓練場,真煙真火,實兵實裝,在近似實戰的條件下錘煉打贏制勝能力。
3.建立實戰對抗演練機制
實戰對抗演練突出由“程序化擺演”向“任務引領”轉變,采取“全實景模擬、全要素指揮、全過程導調、全方位比武、全崗位考核”的方式,現場設定災情,分析擬制作戰行動方案,優化作戰編成,重點加強疏散救人、內攻近戰等攻堅任務時的戰術和心理訓練,從嚴從難強化作戰行動指揮、內攻近戰、安全防護、裝備應用、作戰評估等訓練,提升消防救援人員專業素質和技戰術水平。
(四)固強補弱,綜合協調,完善綜合保障機制
1.加快推進裝備建設
立足轄區災害事故特點和重大危險源分布,對戰勤保障任務、對象、環境等進行預測評估,探索建立智能裝備管理系統,加快綜合救援、高性能和“撒手锏”裝備的配備,以應對自然災害和“高、低、大、化”等特種災害,切實滿足“全災種”“全地形”“全天候”條件下的遂行救援任務需要。
2.重點突出物資儲備
建立防護、破拆、照明、醫療、飲食、宿營類等裝備的通用模塊和水域、地震等裝備的專業模塊,實行分級儲備、就近保障、模塊調集,提高戰勤保障效率。按照內外結合的原則,采取與相關生產、存儲企業簽訂代儲、代供協議等方式,儲備裝備物資,滿足滅火救援急需。
3.創新保障模式
建立完善重特大災害事故社會聯動機制,加強工程機械、救援車輛、儲備物資等社會化協作保障機制建設,建立與公路、鐵路、航空等部門的應急調運和投送機制建設,確保力量及時“出得去”“出得快”。
參考文獻:
[1]劉賀.消防救援隊伍處置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能力的提高對策[J].消防界(電子版),2020,06(02):62-63.
[2]楊楊.中國消防救援隊伍應急救援能力提升的路徑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9(01):172,174.
[3]王新偉.如何提高消防應急救援能力[J].今日消防,2019,04(0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