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汶剛
一、案例背景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是藝術課程的指導,指明了音樂、美術的主線地位,強調了以藝術素養培養為目標,提出了諸多教學要求。以音樂學科為例,新課標強調融合欣賞、表現、創造和聯系,驅動學生學習音樂基礎知識,發展音樂技能,創作音樂作品。同時,新課標針對不同學段提出不同的學習任務。如針對第一學段,教師要指導學生認識簡單節奏譜和常用音樂符號,模唱簡單旋律;指導學生選用兩三種不同形式進行情境表演。如此任務是實現音樂課程教學目標的關鍵。眾所周知,低年級小學生有極強的想象能力和表演欲望。尤其,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會輕松地認知基礎知識,鍛煉學科能力,增強創作水平。對此,在實施低年級音樂教學時,教師以新課標為指導,以學生特點為立足點,以教學內容為基礎,引導學生即興編創,用多樣的形式表演情境,調動學生興趣,驅動學生體驗,借此實現課程目標,增強音樂教學效果。
二、案例主題
即興編創,表演情境是指以新課標要求為指導,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以表演情境為依托,以多樣的即興編創為要點,將即興編創貫穿課堂教學始終,助力學生發揮想象力、創造力,自由編創,順其自然地掌握學習內容,鍛煉學科技能,發展學科素養,增強學習效果的教學活動。
三、案例過程
以粵教花城版小學音樂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五課《雁群飛》為例,在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用如下方式引導學生即興編創,表演情境:
(一)創設情境,引發興趣
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先利用課件向學生們播放秋季大雁南飛的場景。結合場景內容,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從這個場景中,大家可以看到什么呢?”受到問題的作用,學生們積極地組建語言,描述大雁南飛的畫面。教師認真傾聽,及時肯定學生的描述。同時,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原來,秋天來了,北方的天氣逐漸變冷。大雁們開始向南飛,到南方過冬。那么,大雁是怎樣向南方飛的?請大家不要用是語言描述,請用動作表演大雁南飛的畫面?!贝藭r,大部分學生積極想象,自覺地在腦海中描繪大雁南飛的場景,并表演動作。在學生們的踴躍表演下,大雁南飛的場景愈加真實、直觀。同時,學生們也因此建構了積極的學習情感傾向。
(二)教唱歌曲,即興編創
1.了解歌詞,激發編動作的靈感
在歌唱環節,教師一句一句地引導學生了解歌詞。比如,在學習“晴天高,白云飄,西風吹,雁群飛?!边@一句時,教師立足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采用提問法,逐步給予指導。如,在講到“晴天高”時,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我們大家都經歷過晴天和陰天。在晴天的時候,大家覺得天空是高還是低呢?陰天的時候,天空是高還是低呢?”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們回憶生活,想象畫面,輕松地給出答案:“晴天的時候,天空很高。”教師趁熱打鐵,繼續追問:“那么我們可以用什么樣的動作表示填空很高呢?”學生們就此發揮想象力,聯想各種表示“高”的動作,并自主地進行演示。比如,有的學生高高地舉起胳膊,將手掌擺成與地面平行的姿勢。有的學生則將手掌放到眼睛前,做出抬頭望天的動作。教師及時賞識學生們的想象成果。在教師的賞識下,學生們的想象欲望大增,迫切地想要所要演繹下一個動作。教師則繼續如此方式,引導學生繼續探究其他歌詞。
2.感受旋律,即興編創
在學生了解歌詞后,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這首樂曲唱了什么?”受到問題的驅動,學生們積極思考,聯系歌詞內容和即興編創場景,自由表述,介紹樂曲內容。在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的介紹下,課堂氛圍愈加輕松,同時學生們也因此增強學習興趣。教師把握時機,用生動的語言介紹歌曲內容,使學生們對歌曲建構認知。之接著,教師以樂句為重點,組織數一數活動。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帶頭做數字舞蹈,將直觀的舞蹈動作和樂句建立聯系,使學生們感知樂句。在如此感知樂句的過程中,學生們興致愈加高昂,尤其自主了解這首歌曲由六個樂句構成。通過反復的探尋歌曲,表演動作,大部分學生對歌曲內容增強認知和記憶。教師順勢彈奏鋼琴,用美妙的旋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鼓勵學生遷移學習經驗,伴隨著節奏填寫歌詞,并舞動身體,唱出歌曲。為了增強該活動的趣味性,教師還順勢組織歌詞接龍活動。在學生進行接龍時,教師認真傾聽,細心觀察,了解學生的歌唱情況和表演情況,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如,在學生歌唱到“飛來飛去不分離”時,教師鼓勵其增加歌唱力度,并與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合作,展示出“飛來飛去不分離”的場景。最后,教師演奏鋼琴,完整地展現歌曲旋律。學生們則一邊跟著歌唱,一邊表演動作。
3.現場編創,自由表演
在學生們理解了歌詞,了解了樂句,感受了旋律后,教師順勢組織現場編創活動,給予學生自主展示機會。在此過程中,教師向學生們提出問題:“如果你是一只大雁?,F在,秋天來臨,天氣漸漸變冷。你準備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飛到溫暖的南方,過一個溫暖的冬天。在飛往南方的過程中,你會如何和小伙伴看到什么呢?會和小伙伴如何一起飛翔呢?”在如此問題的作用下,大部分學生積極想象,自覺地在腦海中描繪大雁南飛的畫面。在學生自主想象后,教師鼓勵他們與小組成員合作,表述各自想象的場景,并借此碰撞思維,合作描繪具體場景。在合作描繪的過程中,學生們點燃思維火花,想到各種各樣的個性場景。如,在和小伙伴們一起飛往南方的時候,一只大雁因為身體疲憊,慢慢地被雁群拉下。此時,雁群的一只大雁發現小伙伴不見了,趕緊呼喊其他伙伴,要求他們放慢速度,并趕緊沿著原路尋找掉隊的伙伴。在發現伙伴后,大雁趕緊詢問情況。于是,大雁鼓勵小伙伴,和它一起慢慢飛,趕上隊伍。之后,整個隊伍中的其他大雁,也紛紛鼓勵它。大家都慢慢地一起向前飛。學生們如此想象的畫面,正是“排成一字一行齊,飛來飛去不分離。好像我,兄弟姐妹,相親相愛不分離”,由此順其自然地感受到大雁間的團結,友愛,增強情感體驗水平。最后,教師鼓勵各小組毛遂自薦,表演大雁南飛的場景,邊表演邊歌唱,展現積極情感。
(三)賞識評價,激勵表編
在學生現場編創后,教師鼓勵他們以小組為形式,毛遂自薦,到講臺上進行表演。在小組表演之際,教師和其他學生認真觀看,細心傾聽,走進具體的音樂場景中,發現小組的良好表現和不良表現。之后,教師以良好表現為抓手,賞識小組。在教師的賞識下,其他小組躍躍欲試。于是,教師選擇其他小組進行表演,增強課堂教學活力。
四、教學反思
縱觀如上案例,將即興編創貫穿音樂教學始終,不但使學生們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還使學生們獲取了基礎知識,鍛煉了基本技能,尤其鍛煉了想象能力和編創能力,有利于發展音樂實踐力。因此,在實施小學音樂教學時,教師要關注即興編創,靈活引導學生即興編創,表演情境。具體策略如下:
(一)情境導入,調動興趣
即興編創是以學生為本的活動。即興編創是在適宜的環境中產生強烈的展現自我的欲望,進而進行表演的活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明,情境是建構良好學習環境的的方式之一,尤其,有效的情境可以使學習者建構積極的學習傾向。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創設生活情境,并引導學生想象、表演大雁南飛的場景。如此做法,不但使學生們產生了學習興趣,還使學生們進行了即興編創,順其自然地生成了表演情境,有利于推動課堂教學發展對此,在實施音樂教學之初,教師可以先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編創興趣,驅動學生伴隨具體場景,積極編創,由此為體驗課堂教學活動奠定堅實基礎。
(二)歌唱歌曲,即興編創
1.了解歌詞,編創動作
歌詞是歌曲的重要構成,是學生了解歌詞內容的關鍵。音樂教學提倡律動。律動是學生進行親身體驗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會發揮自主性,用直觀的動作展現歌詞內容,由此加深理解,為有效地進行表演情境奠定基礎。在上述案例中,教師以歌詞內容為基礎,引導學生遷移生活經驗,想象各種場景,做出相應動作,順其自然地實現了即興編創。尤其,通過體驗即興編創活動,學生們了解了歌詞內容,可謂一舉雙得。因此,在實施歌唱教學時,教師要以歌詞為入手點,引導學生即興編創,實現做中學,了解歌詞內容。
2.學習旋律,即興編創
旋律是歌曲的基本要素,是學生們學習歌曲的基礎。旋律往往是學生產生無限想象的起點。在音樂課堂上,學生根據旋律進行即興編創,不僅可以加深對旋律的認知,還可以鍛煉想象能力、編創能力。在上述案例中,教師以樂句、旋律為重點,應用適宜的方法引導學生邊聽邊想邊演,自覺地將樂句、旋律和動作建構密切聯系,自然而然地掌握樂曲內容,同時鍛煉動作編創能力。此外,通過編創動作,學生們自主生成表演情境,增強音樂學習樂趣。因此,在實施音樂教學時,教師可以以旋律為立足點,應用即興編創,引導學生感知樂句和旋律,借此使學生增強樂曲認知,同時鍛煉即興表演能力。
(三)現場編創,表演情境
編創是表演情境的具體途徑,是學生們發展音樂表現力和實踐力的重要載體。在音樂課堂上,學生們體驗系列活動,不斷地編創動作,理解了歌曲內容,同時積累即興編創經驗,鍛煉即興編創能力,為自主表演情境做好準備。有意義學習理論強調了學習經驗之于學習者有意義建構的影響。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學習所得,以此為基礎,創設自主編創活動和合作編創活動。在一次次編創動作的過程,學生們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豐富樂曲場景,生成直觀動作,由此將樂曲內容轉化為直觀場景,尤其深入感受樂曲中的情感,增強對樂曲內容的認知。鑒于此,在音樂課堂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音樂知識掌握情況和即興編創情況,及時地組織表演情境活動,引導學生們遷移經驗,促使學生們做到學以致用,扎實掌握學習內容,同時鍛煉即興編創能力。
(四)融入評價,善于賞識
教學評價是激勵學生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法寶”。賞識評價是教學評價的重要構成,是學生增強學習欲望,建構良好認知,提升學習水平的途徑。如上案例所示,在教師的賞識下,學生們信心大增,積極體驗課堂即興編創活動,推動了表演情境的開展,增強了音樂課堂教學效果。所以,在實施音樂教學時,教師要善于賞識學生,激勵學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