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蕾 武漢學院通識教育課部
近年來,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受到我國各級人士的廣泛關注,《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和《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等國家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均強調了青少年特殊群體參與健身鍛煉活動的重要性。明確指出:要創編、推廣殘疾人康復體育和健身項目,加強特教學校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鍛煉等。聾啞生作為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在特殊教育學校中“普適化”且缺乏針對性與補償功能的體育教學內容和課外體育鍛煉項目,致使其鍛煉積極性與效果不理想,體質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已有研究認為,參加適當的體育運動對特殊教育學生(指聾啞、視障、培智學校和普通中學其他類別殘疾隨班生)體質健康的影響更為深遠。鑒于此,開發符合聾啞學生特點,對人體缺陷具有補償性的課外鍛煉內容和手段,提高健身鍛煉效果是亟待研究課題。
本文以某聾啞學校聽障初中生為研究對象,在課外體育活動中實施“聚合式運動干預”,即以語文、信息等學科對“聚合”一詞的釋義為思路,在體育學科中提出聚合式運動干預,將“健身跑+有氧搏擊操(9 個組合動作)+彈力帶(4 類、14 個動作)”三個項目進行排列組合,形成聚合式運動干預方案。運用文獻資料法、實驗法、數理統計法等探討聚合式運動干預策略對其健康體適能的影響。通過討論分析,能夠將特殊教育學校中的體育課堂與課外體育活動兩種形式的體育鍛煉有機結合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隨機選取某聾啞學校28 個聽障生為實驗對象,參與聚合式運動干預實驗,將其分為實驗組(12 人)和對照組(16人),所有被試均無體育運動對訓練經歷,并且對實驗的全部過程有初步的了解,均為自愿加入本次實驗中。干預實驗前各研究對象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一覽表(M±SD n=28)
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查閱近30 年(1988-2018)有關聾啞生、聾啞生、特教學校等期刊及學位論文,并結合《運動訓練學》《特殊教育學》《聾校教育學》等理論知識,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2.實驗法
①實驗場地與實施者
在該校田徑場,在同一名體育教師(研究者)和同一名佩戴助聽設備聾啞生的協助下,實施聚合式運動干預實驗。研究對象進行每周4 次,每次40 分鐘的課外體育鍛煉。
②實驗階段
實驗分階段進行:首先是2 周預實驗,其次為14 周正式實驗。
第一,2 周預實驗:隨機選6 名初二的聾啞學生進行每周兩次、每次40 分鐘的預實驗。以了解對研究對象如何施教,實驗對象對搏擊操以及彈力帶的基本認知,技能學習的可接受程度和每次實驗預計能完成的組數、次數、間歇時間等,為正式實驗練習時間、運動負荷強度等的確定奠定基礎。
第二,14 周正式實驗:在課外體育鍛煉中,對兩組實驗對象進行每周4 次、每次40 分鐘(16:30—17:10)的運動干預實驗。對照組采用常規鍛煉手段(跑步、球類、踢毽子和跳繩等)。實驗組則運用聚合式運動干預手段,準備部分5 分鐘左右,以健身跑為主,旨在調動身體各個肌肉活力,為即將進行的體育鍛煉做準備;基本部分30 分鐘左右,其中包含有氧搏擊操和彈力帶兩個部分內容;最后是5 分鐘左右的放松拉伸練習,以緩解機體疲勞,有助于機體恢復。
③設計運動負荷
運動負荷是由負荷強度、負荷量以及負荷持續時間等因素構成。其中,運動負荷是人體進行體育運動時,隨運動量的增加,耗氧量和心率也隨之增加。當在最大負荷強度時,耗氧量和心率不能持續增加時,心率便達到了最高水平,由此達到最大心率:220-年齡。
聾啞生的課外體育鍛煉中,運動負荷強度不能超出最大心率,才能獲得最佳的鍛煉效果。如果運動負荷過小,則不能引起機體的應激反應;反之運動負荷太大,也有損身心健康,甚至會發生運動性傷病。因此,聚合式運動干預方案中,嚴格控制組數、次數與間歇時間,實驗組研究對象負荷強度為大強度(70%-85%),心率控制在140-170 次/分左右,練習組數為2-4 組,練習次數為3-6 次,間歇時間為1-2 分鐘;對照組的負荷強度、心率等均自行把握。
3.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采用t 檢驗判斷運動干預實驗前、后各組研究對象健康體適能各項指標的差異是否顯著(p<0.05 為顯著性水平,p<0.01 為非常顯著水平)。
1. 干預實驗后,對照組和實驗組健康體適能指標測試結果
聚合式運動干預實驗后,兩組研究對象健康體適能指標測試結果見表2。
由表2 可知,運動干預實驗后,實驗組研究對象的單腿閉眼站立、坐位體前屈、肺活量和俯臥撐4 項測試指標的p 值小于0.05,與對照組相比組間差異達到顯著性水平;而BMI指數和仰臥起坐兩項測試指標兩組之間未達到顯著性差異(p>0.05)。

表2 干預實驗后,健康體適能指標測試結果表(M±SD n=28)
2.實驗組研究對象健康體適能指標測試結果
據調查所知,聚合式運動干預實驗前和干預實驗后,第一,實驗組研究對象在體適能方面:單腿閉眼站立、坐位體前屈、肺活量和俯臥撐4 項指標測試結果干預實驗前與干預實驗后組內對比差異達到顯著性水平(p<0.05);另外兩項體適能指標干預實驗前和干預實驗后組內對比差異未達到顯著性水平(p>0.05)。第二,對照組研究對象6 項體適能測試成績均有一定程度的波動,但是組內對比差異未達到顯著性水平(p>0.05)。
聚合式運動干預對聾啞生體適能干預效果分析:
①身體成分:BMI 指數
身體成分是由身高和體重兩個指標構成,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出人體的基本機能水平。在運動干預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研究對象的BMI 指數沒有明顯的變化,基本保持在正常范圍內(18.5-23.9),且組內差異不顯著。原因可能與聾啞生生活環境、學校營養與飲食管理相對較規律,“垃圾”食品的攝入量較少有關。
②平衡適能:單腿閉眼站立
平衡適能主要維持人體的穩定與平衡。聾啞生由于“第一生理缺陷”進而引發“第二缺陷”,即動靜態平衡能力相對較弱,因而在運動中易出現碰撞或跌倒等現象。因此,提高聾啞生的平衡適能可以有效地預防和減少因跌倒而誘發的運動損傷。研究中表明:轉體與旋轉動作能有效地改善人體前庭器官的穩定性。在聚合式運動干預實驗中,實驗組研究對象設計有氧搏擊操動作時,融入左右、前后和轉身等連續變換動作,如:“前進步接轉體,左右移向”等均能鍛煉聾啞生的前庭器官穩定性,從而提高其平衡適能。
③柔韌適能:坐位體前屈
柔韌適能為人體各關節活動的最大幅度以及其他身體組織的伸展能力。在聚合式運動干預中,實驗組主要采用動力性和靜力性拉伸相結合的方法,即通過動力性的熱身練習增加肌肉張力和在聾啞生腿部關節張力最大幅度時停留5-10 秒,不斷的增加對肌肉的刺激,從而使實驗組研究對象的坐位體前屈成績得以提高。
④心肺適能:肺活量
心肺適能是人體持續進行身體活動的能力。運動干預實驗后對照組研究對象肺活量成績提高幅度不明顯,而實驗組研究對象肺活量成績提高了853 毫升。究其原因:在聚合式運動干預中,實驗組研究對象通過練習有氧搏擊操,在科學控制運動強度的同時,設置科學的練習組數、次數和間歇時間等,更有助于提升健康體適能的整體水平。
以實驗組1 名聾啞生第3 周、第12 次練習為例。經調查,安靜心率為81 次/分,2 分鐘基本活動操后心率達到112 次/分;隨后健身跑200 米×3 圈出現第一次波峰且心率達到146次/分。第5 分鐘開始,有氧搏擊操練習(完成5 組:前3 組重復5 次、組間間歇2 分鐘;后兩組也重復5 次但組間間歇1分鐘),使該生心率波動較大,出現多個波峰,最高心率達到177 次/分。約30 分鐘時進行彈力帶練習,心率降到150 次/分左右。最后約在40 分鐘時做拉抻放松練習,心率逐漸恢復到90 次/分左右。由此可見,實驗組聾啞生這種接近人體最大運動能力的運動負荷,對心肺功能的刺激由明顯效果,有助于獲得心肺適能的最佳效應,提高肺活量成績,該結果與王巧玲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⑤肌肉力量與肌肉耐力適能:仰臥起坐和俯臥撐
仰臥起坐主要是發展人的腰腹力量。實驗組的學生利用彈力帶器械進行“直腿卷腹”和“V 字懸體”兩個動作發展腰腹力量,但是由于設置該部位的練習動作不多,從而使仰臥起坐的成績提高幅度較小。俯臥撐動作主要是能增加上肢肌肉力量,實驗組研究對象俯臥撐成績由10 個提高到了16 個,提高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在聚合式運動干預過程中,實驗組學生借助彈力帶器械發展上肢肌肉力量,涉及的動作較多。如,“彈力帶屈臂提拉”“彈力帶俯身臂屈伸”等動作,輕器械動作練習能有效提高聾啞生的練習積極性,有助于增強學生的上肢肌肉力量,說明聚合式運動干預方案設計合理、負荷量設置適中。
根據聾啞學生的自身特點和體育學習的特殊情況,選編對機體缺陷有補償與功能康復的聚合式運動干預方案,并運用于聾啞生課外健身鍛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14 周的運動干預實驗,實驗組單腿閉眼站立、坐位體前屈、俯臥撐和肺活量4 項指標與對照組的成績相比具有顯著的差異性。說明選取“健身跑+有氧搏擊操+彈力帶”的聚合式運動干預內容,比常規體育鍛煉效果更好,豐富了課外體育鍛煉內容,能有效地促進聾啞生的平衡、柔韌、上肢肌肉力量和心肺適能的均衡發展,進而提高聾啞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體育工作者有必要關注并加大對特殊教育學生身心健康問題的研究力度。第一,關注并推進特教學校課外體育鍛煉向“課程化”方向發展;第二,依據其不同程度的生理缺陷與個性特征,選編具有趣味性、便捷性和實效性的健身鍛煉資源;第三,切實提高特教學校的體育課堂質量與教學效果,促使殘疾學生掌握健身鍛煉技能與方法,為其形成終身體育鍛煉意識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