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帥丞 西北民族大學
羽毛球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常見,打羽毛球不僅僅是放松身心的一種方式,同時也可以鍛煉身體,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協調,在鍛煉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手腳并用,在對手擊球的一瞬間判斷球的落點和走向,快速做出判斷,在這個過程中,手腳之間的協調性得到了提升,身體也更加靈活。其次,可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和其他運動一樣,打羽毛球可以提高我們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讓我們的身體更加的健康有活力,可以減肥瘦身。打羽毛球可以燃燒我們身體的脂肪和熱量,長期堅持下去可以瘦身減肥,讓我們的身材更加的苗條,肌肉線條更加的優美有力量。在高校的體育運動中,羽毛球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更多的學生選擇利用羽毛球鍛煉自身身體素質,掌握羽毛球的技巧和理論知識,提升自身的能力,提升對于體育的興趣,突變理論也說明了系統在變化的過程中逐步變化和突然變化之間的演變過程,通過對于突變理論的研究,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對于羽毛球以及其他相關理論知識和技巧的理解和掌握。
20 世紀60 年代末70 年代初,突變理論“熱”轟動一時。菲爾茲獎獲得者、法國數學家勒內托姆從1968 年開始陸續發表文章,論述“突變理論”。1972 年,托姆出版《構造穩定性和形態發生學》一書,一時風靡全球。
突變理論研究的是從一種穩定組態躍遷到另一種穩定組態的現象和規律。它幫助我們理解系統變化和系統中斷,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們想象一個瓶子放在桌子上,這時候它處于穩定的狀態。當我們用手以一個較小的力去推它時,它會產生晃動,以這樣晃動的方式來吸收這種力,稱為不穩定狀態,這時候它可能恢復到原來的穩定狀態,也可能產生突變,以另一種狀態存在。如果這種力量過大,突變發生,瓶子將倒下,它以另一種狀態存在,不可能回復到之前的穩定狀態。這其中產生的變化,就是以突變的形式發生的。
托姆在《構造穩定性和形態發生學》這本書中,用微分拓撲中的結論去解釋胚胎生長的突變、物理光學中的突變以及語言學上的突變等等。許多學科都涉及突然變化現象,這本書為這些突變現象提供了理論支撐,如胚胎學、人性學、醫學、生態學、地質學、光學、激波、船舶穩定,甚至囚犯騷動、戰爭爆發、市場崩潰等等,都可以用突變理論來解釋。
現在,突變理論在越來越多的被廣泛應用。
羽毛球也屬于一種競技性的體育活動,練習者需要在有限的場地中揮動羽毛球拍將球擊打到相應的位置從而獲得勝利。在如今的高校羽毛球教學中,很多學生其實沒有練習羽毛球的經驗,但是大多數的老師更多的教授學生在打球方面的技巧和專業知識,但是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能力,例如握拍子的手法,站姿,揮拍的動作等,這些看起來非?;A的能力和知識,對于初學者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很多時候就是這些不容易引起注意的小地方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和進步。很多的學生在練習羽毛球的過程中站姿不到位導致接不到球或者摔倒,握拍的方式不對導致在對抗的過程中一直被對手壓制。學生缺少堅實的基礎,就算有再充實的理論知識,在實際的打球或者訓練過程中也會出現手忙腳亂,不知道怎么辦的情況。這就是因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分重視學生理論知識或者打球技巧的教授而忽視了基礎的鞏固,形式化教學現象非常普遍。
羽毛球是一門技巧性很強的運動,并不是說簡單地用蠻力就可以學好打好羽毛球的,很多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空有一身蠻力,但是對于技巧和基本動作的掌握不熟練,而且缺乏經驗,這就容易出現揮空拍的情況,學生如果缺乏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就容易拉傷。在高校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更多的是為學生演示一遍具體的做法,講授一遍理論知識,然后讓學生自己進行練習,羽毛球的動作和技術難度比較大,雖然學生也在練習,但是缺少正確的指導,因為一個羽毛球班里的學生人數較多,老師不可能照顧到所有的學生,學生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來練習,但是他們的理解和正確的做法有很大差距,或者說有很多動作根本就是錯的,因此很多學生的能力和理論掌握的都不是很好。老師在訓練的過程中不能心急,要有耐心、認真地對學生進行指導,盡可能地關注每一個同學,讓學生掌握每一個知識和技巧,從站姿、握拍的手法、揮拍的手法到對抗中的技巧和方法,怎么將球打到指定的位置,這些都需要老師對他們不斷地進行教導,但是很多的老師并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問題。
運動就是為了鍛煉人們的體質,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在羽毛球運動的過程中主要是鍛煉身體,感受快樂,競賽精神對運動比賽項目的順利進行有重要意義。在培養競賽精神的同時也鍛煉了身體,這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目標。但是很多學生在實際的練習或者比賽過程中不遵守比賽規則,不尊重對手,這就導致比賽缺乏了意義。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進行理論和技巧的教導,而沒有培養他們的體育競賽精神。
雖然羽毛球是一種很好的鍛煉方式,對于我們身體素質的提升非常有效,但是在很多高校中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也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教育形式單一,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都是老師首先教給學生動作原理和防護知識,在熱身運動之后讓學生自己開始練習,這樣的過程并沒有讓他們的羽毛球技巧得到提升,更何況在很多高校中的課時安排不夠,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并沒有學到實際的知識,同時也體會不到打羽毛球的樂趣,對于整個羽毛球的發展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另外還存在的現象就是老師對于一些動作和要領講授的不夠透徹,在課堂上不能做到盡量關注每一個人,不能在課堂上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對課堂的管理不當,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比較隨意。
在目前的羽毛球教學過程中,老師一直處于主導地位,不論是理論知識還是實戰教導,這些內容都是老師和相關部門提前設計好的,有著既定的教學目標,這樣的做法就導致老師不能很好地照顧到每一個學生。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對于羽毛球相關知識和技能的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都不相同,因此在學習和訓練過程中就會產生比較大的差距,老師長時間控制學生進行學習,這種方式雖然在短時間內可以讓學生掌握比較多的知識和技能,但是從長期來看,不利于學生興趣的激發,一些肢體不協調或者天賦較差的學生就會慢慢喪失對于羽毛球的興趣。如今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老師不僅僅需要教授學生相應的知識,同時需要引導學生發揮他們的主導作用,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更多的鼓勵他們在課上進行思考和創新,在他們做一些練習的過程中對他們進行指導,盡量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在傳統的模式之中,老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很多學生都因此缺失了主動思考和創新的能力。老師應該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采取一種開放式、包容性強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進行嘗試,或者提出自己對于課堂、某些動作的想法和觀點。老師和學生是一種相對平等的地位,共同探索更加高效的訓練方法。
以羽毛球步伐為例,羽毛球步伐是指在場上移動的方法,這個過程是羽毛球訓練中非常關鍵的部分,是羽毛球的靈魂,練好羽毛球步伐是開始其他羽毛球知識和技能學習的基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采取非常死板的教學方式,認為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進步,左、右、前、后都有節奏,雖然注重了外部因素,但是沒有關注學生的內部因素。老師應該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為他們講解在步伐移動的過程中需要下蹲的重要性,至于節奏和快慢,每個人的體質和接受能力不同,應該讓他們自己探索,尋找適合自己的節奏和步伐。這種開放性的引導過程對于學生來說可接受程度更高,他們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提升自身對于羽毛球學習的興趣,提升了自身的水平。通過對于影響學生訓練效果的內外因分析,可以明白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只重視外因的影響,內因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更加重視影響學生的內部因素,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體,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發現、思考。
突變理論認為,漸變是突變的基礎,漸變持續不斷的存在才能為突變的出現創造可能。在羽毛球訓練中這種觀點仍然適用。老師為學生講授,學生逐漸掌握的過程就是突變的過程,這個過程也為學生在后來不斷練習的過程中逐漸掌握各種能力和理論,讓羽毛球真正成為自己的運動技能突變創造了條件。因此老師要是想讓學生在突跳、步伐等方面產生突變的情況,就需要經常對學生進行刺激,引導他們從漸變最終形成突變,這種情況下了老師的教學并不是馬上起到作用的,更多的是對學生有一個隱性的提升,最終才能達到突變的效果。對于高校中的羽毛球教學,老師可以更多地豐富教學手段,例如引導學生觀看一些比賽視頻,讓他們在正規的運動比賽中學習相應的技巧和動作。也可以鼓勵喜愛羽毛球的學生創辦社團,老師給予他們一定的幫助和支持,在做好訓練,為突變做好積累的同時也可以讓更多人真正了解這項運動。
在如今的高校中,羽毛球教學一般都作為選修課程開展,任課老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也參差不齊,很多體育老師對于羽毛球的了解不是很多,沒有受過專業的羽毛球訓練,只是了解一些羽毛球的理論知識,很多有一定基礎的學生想要提升自身的水平老師就無法滿足,想要提升老師的教學水平,提升教學效率,讓學生對技巧和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老師就需要從提升自身能力做起?,F如今很多老師提升自身水平,都是選擇看書或者在網上看一些教學視頻,這種方式雖然也有用,但是提升效果不是特別好。想要達到突變的水平,老師需要改變傳統的學習方法。比如老師可以參加關于羽毛球的學術會議,會議上和各個學校的其他精通羽毛球的老師進行交流,關于羽毛球的技巧和相關的知識,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指導方法,這些內容對于他們的提升非常大。在講解到一些新知識、新動作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他們討論的過程就可以加深對相應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分組討論也會讓學生之間的思維互相碰撞,對于一些另類但是實用性很強的打法更加了解。也可以定期邀請國手來給大家做講座,會后老師與學生一同請教問題,這不僅僅對于老師是一種提升的機會,同時也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一些新的知識和技巧,量變引起質變,當漸變持續發生的時候,就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產生突變。
創新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創新的過程需要積極的思考和觀察,創新能力也是推動國家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因素。在這點上各個領域似乎都相同,好的教育必須依靠不斷地創新才能得到發展,羽毛球教學也不例外。對于當前的羽毛球教學來說,老師教給學生的各種知識和技巧是非常關鍵且有用的,但是老師想讓學生被動接受,將自己作為課堂的主體是非常不妥的。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上課模式單一,效率一般,老師應該因材施教,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因為有些學生已經掌握了相應的基礎知識,但是有些學生才剛開始練習,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進度完全不同,很多有經驗的學生學習起來非常快,但是沒有經驗,以前沒接觸過打羽毛球的學生就比較困難。例如老師可以在教授步伐和動作的時候,可以讓能力較強,有經驗的學生給其他的學生做一些學習的感受。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老師也可以讓他們在首先去做好熱身運動,很多基礎知識較差的學生反而不重視熱身運動的開展,導致運動的過程中容易受傷。熱身讓全身的肌肉組織都活躍起來,可以大大降低在訓練中出現意外受傷的可能性。在做好熱身運動之后引導他們進行動作的分解練習,哪里不清楚就將動作分開放慢講解,打好基礎。這種分層次的教學方式,主要的魅力在于可以讓各個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學生都感受到學習羽毛球的樂趣,掌握這項運動的技巧,不斷提升學生的興趣,他們對于這項運動的參與程度也會更高。
羽毛球在高校中是非常受歡迎的一項運動,對于提升我們的身體素質,讓身體更加協調和靈活等有著重要的意義,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以突變理論為指導,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老師發揮好自己的引導的作用,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教學訓練,促進羽毛球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