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生總體上法治意識淡薄,但初中生年齡較小,可塑性較強,已經具備一定明辨是非的能力,只要教師利用合適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就可以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接受法律、認同法律,增強法律觀念和法治意識。那怎樣才能增強未成年人法治意識,為青春護航呢?本文主要從課堂中學法、生活中育法、實踐中知法來講述如何增強未成年人法治意識。
關鍵詞:法治意識
有俗話說:風是雨的頭,未成年人犯罪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些未成年人小錯不斷,大錯不犯,養成了不良行為而沒及時矯正,再加上一些未成年人對法律沒有敬畏之心,就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率越來越高,讓人堪憂。那我們應該如何增強未成年人法治意識,為青春護航呢?
一、課堂中學法---培養法律認同感
道德與法治課是中學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徑,因此此課要在遵循教育規律和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基礎之上,創新教學方式,以學生感興趣或社會熱點為基礎,傳授法律知識,增強學生法治意識。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穿插一些關于法律的小實踐,加深學生對法律的理解。例如,在上課之前,課代表組織學生依次進行案例分析,由小組為單位,每天一人,尋找當下最熱的法律事件進行舉例,再由同學們一起鑒賞,抒發自己對事件的看法。高空拋物是近年來頻繁出現的法律事件,同學可以以這個事件為題,尋找相對的法律原則。學生可以針對這一事件進行分析。例如:2020年5月29日中午12時左右,河南三門峽湖濱區發生一件令人痛心的悲劇。一名5歲男童被一塊瓷磚砸中頭部。經初步調查,往窗外扔瓷磚砸中孩子頭部的是一名6歲的男童。有網友發表觀點:未成年需要特殊保護,所以未成年違法犯罪是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評析材料觀點首先表態,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第一,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護,因為未成年人身心發育尚不成熟,自我保護能力較弱,辨別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和不法侵害。未成年人的生存和發展事關人類的未來,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應有之義。第二,但是未成年違法犯罪是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是錯誤的,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違反法定義務,必須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第三,未成年人應正確對待受到特殊保護的權利。要珍惜自己的權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要尊重和維護他人的權利,自覺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初中生年齡較小,可塑性較強,已經具備一定明辨是非的能力,只要教師利用合適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就可以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接受法律、認同法律。
二、生活中育法---維護法律正義感
部分學生認為法律和自己的生活毫無聯系,自己也不會觸犯法律,沒有必要學習法律、認識法律,教師要針對這種現象進行合理疏導,引導學生運用法律的思維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在教室角落中設置問題箱,向學生匿名征集最近的問題,然后由教師統一歸類整理,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甲同學反饋,最近自己總丟筆、本子等學習用品,起初認為是自己將物品弄丟的,結果卻發現是丁同學拿的,為了不破壞同學關系,自己只能默不作聲。教師可以根據這一實例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面對自己的東西被他人盜走這種情況屬于財產安全受到威脅,可以理直氣壯地找到偷盜的同學并要求他歸還,這是盜竊行為。再例如:周一清晨,某校正在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全校師生面向國旗,肅立致敬,奏唱國歌。國旗迎著朝陽冉冉升起,嘹亮的國歌聲響徹校園。在整個升旗的過程中,小A同學既沒有致敬,也未唱國歌。事后,班長提醒小A,小A卻說:“致不致敬,唱不唱圍歌是我的自由。”此時我們要告訴小A,他的言行是錯誤的。小A擁有自由,但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對的,是法律內的自由。自由在法律上的體現就是我們享有的和正當行使的各項權利。奏唱壓歌吋,在場人員應當肅立,舉止莊重,不得有不尊重國歌的行為,這是我國法律的規定。法治標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實現不能觸碰法律的紅線,違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價。這要求小A必須遵守法律規定,尊重國旗國歌,在升旗義式時要有莊嚴肅穆的姿態,要向國旗致敬,唱國歌。用實例的方式向學生講解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能夠讓學生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利,維護法律的正義感。
三、實踐中知法---增強法律敬畏感
現在青少年由于缺乏對法律的敬畏心理,往往會做出一些挑釁法律、不利于自身健康發展的行為,如搶劫、偷盜、欺凌等。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部分地區的法庭已經設有法庭開放日,當地民眾可來參觀,感受法律。教師可以與當地法庭進行協商,在法庭開放日時帶領學生接受法律教育,培養法律意識。教師可以帶領青少年了解審判的過程,即開庭、法庭調查、法庭辯論、被告人最后陳述、評議和審判。青少年親眼目睹了莊嚴的審庭過程,親身感受了肅穆的法庭氣氛,和法官互動問答,這種零距離接觸,讓他們對法院、法庭、法官的印象從屏幕轉到現實生活當中。在法庭開放日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如選擇一起青少年犯罪事件,由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模仿開庭流程和宣讀判定結果,加強學生敬畏法律的心理,切實感受法律的尊嚴與正義。
習主席說過: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要秉持法律這根準繩、用好法治這個方式。因此,我們必須增強未成年人法治意識,讓未成年人既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受益者,也成為參與者和推動者。
參考文獻:
[1]黃偉.指向深度學習的法治意識培養[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9,(3)
[2]陳亮.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對策研究[J].中華辭賦,
作者介紹:張愉,深圳市龍崗區園山實驗學校,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學一級職稱,2018年獲得十四屆深圳市中等職業學校“文明風采”職業規劃與創新設計類優秀指導老師獎;2018年被評為園山街道“優秀教師”;2018年在廣東省中等職業學校職業生涯規劃大賽中,獲得優秀指導老師獎等榮譽;2019區年度考核優秀;2021年區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小學教師作業設計比賽三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