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葉梅芳
人才評價對人才發展機制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人才資源開發管理的前提。建立科學的人才分類評價機制,對于樹立正確用人導向、引導人才職業發展、調動人才創新的積極性、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具有重要作用。當前,我國人才評價機制仍存在分類評價和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手段差異小、用人主體自主權落實不夠等突出問題。
對于關系國民衛生健康的行業來說,專業技術人員是行業的主力軍。筆者所在醫院為公立三甲綜合性醫院,專業技術人員占全院員工總數的86.59%,而衛生技術人員占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94.54%。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晉升關系到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醫院的業務水平走向及患者就診滿意度等方面的問題。由此可見,如何進行多元化的人才評價,對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提高患者滿意度影響重大。但目前行業內的人才評價還存在著許多不足:
(一)醫德醫風考核的方式單一,落實不到位。本省醫療衛生人員的醫德醫風考核可追溯到2008年,醫德醫風考核含基礎分、加分依據、扣分依據三大類:基礎分80分含7個得分點:1.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10分;2.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權利,為患者保守醫療秘密10分;3.文明禮貌,優質服務,構建和諧醫患關系10分;4.遵紀守法,廉潔行醫15分;5.因病施治,規范醫療服務行為15分;6.顧全大局,團結協作,和諧共事10分;7.嚴謹求實,努力提高專業技術水平10分。加分扣分依據包含:1.城市醫生下基層鍛煉;2.對口支醫(藏、疆、寧、甘);3.收到患者表揚信錦旗;4.自覺抵制紅包禮品或及時上交;5.自覺抵制商業賄賂;6.先進事跡在省市縣以上新聞媒體宣傳;7.全勤等項目。從醫德考評的得分和扣分項目來看,包含雖然全面,但考評程序是:個人自評、科室初評、單位總評,在實際操作中,科室初評有部分項目無法避免“人情分”。要將醫德考評和醫務人員的日常工作緊密聯系,讓患者的滿意度成為醫德考評的風向標,盡可能多渠道、客觀地搜集醫德醫風考評要素的打分依據。
(二)醫療人才評價存在一些偽現象。醫療行業內對醫療人才的評價,存在著一些偽課題、偽論文、偽學歷、偽資歷、偽數量等現象,嚴重影響了人才的發展和人才積極性的發揮。在新聞媒體上經常被爆出某某專家的SCI論文或者科研成果涉嫌抄襲剽竊,涉嫌潛規則占用他人的成果。職業操守出了問題,如何能做一名好醫生?誰又敢找這樣的醫生看病?因為醫療行業的行業特點,醫務人員的論文不要求獨著,這就導致了一種怪象:單位科室的領導往往會主動或被動地掛名某篇論文的通訊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醫療科研課題也經常出現類似的怪現象。
(三)醫療衛生人才評價以學歷、資歷、論文、課題等為標準搞“一刀切”。1.現有的評價體系未根據醫院級別進行分級評價。如未按省屬醫院、市屬醫院、縣屬醫院、城市社區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等級別進行分級評價。未采用統一的評價標準讓縣屬醫院、城市社區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院的人才在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基層醫院的主要任務是保障人民的基本醫療、常見病、老年病、慢性病的治療為主,不可能經常接診疑難雜癥,特殊病種、罕見病種等,手術的病例也都以普通外科、常見婦科、產科為主,尤其是社區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基本未開展手術操作,使他們的技術水平、論文水平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競爭中根本無法與綜合性三級醫院的人員相抗衡。2.現有的評價體系未按各類醫院的特點進行分類評價。如未按綜合性醫院、專科醫院等類別,或者未按臨床型醫院、臨床教學型醫院、教學型醫院等類別進行分類評價。同一個級別的醫院也存在不同的分類。如何根據醫院的不同特點進行分類評價同樣重要。“一刀切”的模式會讓臨床型醫院的專業技術人員因長期從事臨床技術工作,疏忽論文撰寫、課題研究和申報,從而導致晉升通道不順暢,這明顯違背了醫生原本“治病救人”的天職。試想所有的醫生都去專心寫論文,做課題,疏于臨床實踐,不積累臨床實踐經驗,那誰來提供精湛的技術為患者治病做手術呢?3.現有的評價體系未根據他們從事的職業特點進行分類評價。如未進行臨床型人員、臨床科研型人員、臨床教學型人員、科研型人員、教學型人員、行政管理型人員等分類評價,而是一味地用論文和科研來衡量人才,弱化了醫療衛生人才臨床實踐能力的評價。讓臨床型人員無法打通職稱晉升通道,打擊其積極性、創造性。臨床型人員是醫院的創收主力,這無疑會影響到醫院的效益。同時行政管理也同樣被忽視,因為不創收,醫院行政管理對醫院發展的重要作用被弱化,從事行政管理的人員在分配制度上和職稱聘任上明顯處于邊緣化狀態。
目前我國醫療人才的評價以職稱評審、聘任為體現方式,因此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晉升關系到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醫院的業務水平走向及患者就診滿意度等方面的問題。如何科學設置醫療人才評價體系,打通職稱評審、聘任通道尤為重要。
(一)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1.讓醫德醫風成為放在人才評價首位的“金標準”。醫療衛生人才評價首先要突出醫德醫風在職稱評價中的“指揮棒”作用。鼓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鉆研醫術、弘揚醫德、匡正醫風。有良好的醫德醫風,才能有一顆真正為患者服務之心,才會成為人民心目中的“白衣天使”。技術再好,不能全心全意地為患者服務,也應當“一票否決”。2.以患者滿意度為風向標,多渠道搜集醫德考評要素打分依據(以門診患者為例)。(1)通過線上和自助機方式搜集。目前互聯網醫院方興未艾,筆者所在城市的數字城市建設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患者就診采用線上預約(微信、支付寶)方式,在門診結算后可在線進行簡單的患者門診滿意度調查;線下預約(自助機)在門診結算時,進行簡單的患者門診滿意度調查。(2)通過線下方式搜集。醫院設立客戶服務部,由工作人員對未通過上述兩種方式提交滿意度調查的就診人員進行電話滿意度回訪;來訪接待室處理日常患者的各種申訴,并負責上級部門轉來的各類投訴事件的轉遞、監督和回復;聘請社會行風監督員進行“不知情”社會監督。
總之,通過各種方式讓醫務人員意識到只有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嚴把技術關,把好醫德底線關,自覺維護自身醫德才是正道。通過上述方式做好日常醫德醫風的收集,由醫德考評軟件自動評分,考核結果在職稱晉升、聘任等方面起“一票否決”作用。
(二)堅持實踐導向,突出實踐能力業績導向。根據醫療衛生行業的特點,強化醫療衛生人才臨床實踐能力評價,破除唯論文、唯學歷、唯獎項、唯“帽子”傾向,堅持憑能力、實績、貢獻評價人才,鼓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扎根防病治病一線。1.突出評價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針對衛生行業實踐性強的特點,特別對臨床型醫院的衛生技術人員或者從事臨床型工作的衛生技術人員,重點評價其臨床業務工作的數量和質量,例如將門診工作時間、收治病人數量、手術數量、病例病種數量等作為申報條件;將診療疾病覆蓋范圍、開展手術或操作的覆蓋范圍、單病種診療例數、平均住院日、次均費用、并發癥發生例數等作為重要評價指標。引導臨床醫務人員專心從事臨床業務,為患者看好病,做好手術,為患者實實在在地排憂解難。2.保證業績和貢獻采集方式、渠道的客觀性,真實性。為真正體現公平、公正、公開原則,目前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衛生健康大數據采集系統,以電子化病歷的規范為契機,建立完善臨床醫生執業能力評價指標,客觀、真實地采集相關的評價指標。逐步推行跨地區、跨省數據調取。
(三)堅持實行分類評價,多元化科學設置評價標準。1.根據不同類型的醫院,如教學型醫院、臨床型醫院、基層醫院等進行分類評價。(1)重視建立基層醫療機構人員的評價體系。按照強基層、保基本及分級診療要求,建立符合全科醫生崗位特點的評價機制,考核其掌握全科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常見病多發病診療、預防保健和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能力,將簽約居民數量、接診量、服務質量、群眾滿意度作為重要評價因素。鼓勵醫療衛生人才服務基層,更好滿足基層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2)政府出臺傾向于基層醫療機構人員晉升的優惠政策。2015年起本省出臺了基層醫療機構人員的晉升實施方案,可以獨立開展基層衛生技術人員的職稱晉升,基層晉升的證書僅限于基層醫療機構使用。同級別醫療機構的人員進行“PK”更具有公平性和可比性。同時政府也給予了更多的優惠政策,如基層晉升淘汰率相較于普通批晉升降低了5%,以病例報告替代晉升的論文,采用等額晉升,獲得資格后可以直聘等。(3)目前基層晉升的難點在于聘任職數嚴重不足,等額晉升的初衷是為了解除基層衛生技術人員晉升的后顧之憂,但隨著中高級職數稀缺的情況出現,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只好以“華山一條路”的方式參加普通批晉升,希望上級主管部門能考慮增加基層醫療機構的中高級聘任職數。2.以職業屬性和崗位要求為基礎,健全科學的人才分類評價體系。在同一所醫院內根據每個人職業特點的不同,分為臨床型人員、臨床科研型人員、臨床教學型人員、科研型人員、教學型人員、行政管理型人員等類型進行科學的分類評價。(1)重能力。對于不同學科的人員分側重點評價。如外科性質的醫務人員,重點采用手術人次數、手術難度系數等指標來評判水平高低;對于內科性質的醫務人員,重點關注門診人次數、收住院人次數、診斷疑難復雜疾病病例病種數等指示來評判的技術能力;對于開展微創手術、內鏡手術的內科性質的醫務人員,如心內科、神經內科、消化內科、腎內科等科室的人員,則要加入外科性質醫務人員的相關評價指標。建議在衛生系列職稱晉升中區分臨床型人員、科研型人員、教學型人員、行政管理型人員的晉升途徑,發放的證書上標注類型予以區分,規定證書的使用范圍。(2)重質量。要有醫療質量的綜合指標來評判醫療服務的質量好壞。重點關注確診率、死亡率、搶救成功率、住院后存患率、術后治愈率、術后并發癥率等綜合指標,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更多地體現在醫療質量上,患者關注的也是病患能否治愈或者得到緩解的問題。(3)重時效。關注取得的醫療成果是否惠及百姓和病人。對于從事科研型的人員來說,研究成果能否及時運用于臨床,推動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是非常重要的。(4)重貢獻。特別是對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來說,要看他們在下基層、對口支援、援疆、援藏、援非以及一些突發性的公共事件中是否能夠沖在一線,是否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對于有重要貢獻的人員,政府要出臺優惠的職稱晉升政策,例如援疆、援藏、援非人員免除高級實踐技能考試,其中表現優秀的援非人員可提前一年免面試晉升,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表現突出的援鄂人員、援港人員、省內一線抗疫人員等衛生技術人員可以提前一年并免除高級實踐技能考試晉升。
只有對不同級別、不同類型醫院設置多元化評價體系,對同一醫院內不同類型人才采用多元化評價指標,合理地使用SCI論文、影響因子、課題等因素,實行差別化評價,才能充分發揮醫療人才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積極性,才能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提高醫療服務能力、服務水平上,最終讓老百姓獲得優質的醫療服務,為進一步推進深化衛生事業改革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