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有奮
摘 要:在初中階段,數學教學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它對于培養學生們的計算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傳統數學教學中對學生們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有著一定的阻礙性,同時也不利于促使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隨著教育的改革發展,初中數學教育應當做出積極的改變,推進自身的變革發展,以便為學生們提供更好的教育。基于此,將初中數學與農耕文化有效融合起來對學生們進行教學是一個非常好的措施。下面將闡述將初中數學與農耕文化相融合的重要性、初中數學與農耕文化相融合存在的問題以及初中數學與農耕文化有效融合的措施。
關鍵詞:初中;數學;農耕文化;融合
農耕在我國占據著較大的比重,人們的吃離不開農耕,長久的農耕形成了一種農耕文化,在這一農耕文化中集結了眾多勞動人民的智慧。將農耕文化與初中數學有效融合在一起對初中學生進行教學,能夠促使學生們學習到農耕文化中的智慧及思想,能夠在其引導下形成好的品質,養成好的習慣,為自身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將初中數學與農耕文化相融合的重要性
現今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在教學中推出了打造特色教學這一模式,這一模式能夠極大的滿足各個學生對學習的需求,并讓教育直面學生,進而突出學生們的主體地位。將初中數學與農耕文化融合教育學生,能夠極大的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豐富課堂,并為學生們帶去新鮮感,促使其能夠更好地投入到數學教學中,與老師及同學相互間友好溝通、交流。農耕文化在我國歷史悠久,其中承載著數代人的智慧與思想,將它與初中數學融合起來教育學生,能夠對學生們的素質及文化修養進行指導,進而促使其綜合能力及素質得到提升。
二、初中數學與農耕文化相融合存在的問題
將初中數學與農耕文化相融合屬于一個較新的模式,之前老師對農耕文化并沒有一個細致全面的了解,這樣的情形必然就會導致老師將初中數學知識與農耕文化相融合的效果大打折扣。有一部分數學老師會認為,農耕文化屬于文學范圍,若要將其與某一學科融合去教導學生,最好應該選擇語文這門學科。因此,這部分數學老師對數學與農耕文化相融合的重視程度極低,其只會簡單地對學生們講解一些理論知識,這必然就會對學生們的綜合能力及素質的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礙。另外,老師在教授學生數學知識及農耕文化時采取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使得學生疲于聽講,進而無法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造成教學質量及效率不高。而且老師在將數學知識與農耕文化融合時并沒有達到最理想的效果,農耕文化與初中數學知識間的銜接度不夠,導致兩者間存有較為明顯的脫節現象,不利于通過農耕文化來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沒有發揮出其的真正價值。老師在數學教學中存有過度重視理論知識教學的現象,對學生們的實踐能力缺乏一定的培養,這導致學生無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那么必然就會對其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的影響。
三、初中數學與農耕文化有效融合的措施
(一)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學習充滿了興趣后,必然就會主動投入到學習中進行愉快的學習。我國農耕文化種類繁多,歷史悠久,老師在將農耕文化與初中數學相融合之前,應當將初中數學課堂中所需教導的內容做一個有效的整合,并積極提取農耕文化中具有價值的信息,然后將其融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中,以便對學生實施極為有效的引導。在初中這一階段中,學生們對周邊事物還保有一定的好奇心,當將農耕文化引入到數學課堂中后,他們必然會好奇它與數學知識間的關系,這時老師通過引導就能夠讓學生對其有一個細致的了解,當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還能夠促使自身的文化素養得以形成。基于此,老師需要對學生們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與掌握,然后依據他們的興趣愛好來融合數學知識與農耕文化,進而降低其對知識的理解難度,保障學生通過這一形式能夠更好的學習到數學知識。當學生對我國農耕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探索,然后發現其中涉及到的數學思維方式。而為了能夠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老師還可以對農耕文化進行細化,增加其與數學知識間的銜接,以便能夠為學生們營造出一個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們感受到學習的輕松與愉悅性。
比如:在初中數學《生活中的立體圖形》這部分知識的學習中,老師需要仔細挖掘農耕文化中的立體圖形,然后將兩者結合起來對學生們進行教學。像磨盤在我國農耕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它主要由圓柱體構成,無論是研磨盤還是制漿磨盤都是由圓柱體構成。它能夠將谷物碾碎,最終形成粉末狀,若在碾磨過程中加水,那么就能夠形成漿水。通過視頻學生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圓柱體的磨盤在加工谷物時的完整形態及結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明白這些立體圖形對農耕的重要性及影響,同時能夠明白農耕的不易,進而促使他們養成尊重勞動成果的好習慣。
(二)創設情境
在現今的教學中,為學生們創設情境,讓其深入到情境中學習知識已不是什么新鮮的教學方法,它在教學中極為常見。通過為學生創設具體的情境能夠幫助學生消除數學知識中的陌生感,讓其能夠盡快的投入進去學習新的數學知識。在初中數學知識學習中,大部分學生會覺得學習起來較為困難,其理論知識較難理解,進而使得學生們的學習效果不佳。基于此,老師可以運用農耕文化來為學生創設數學情境教學,讓學生們在農耕文化中體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并促使自身的學習能力及綜合素質得到提升。為了做好這之間的銜接,老師需要將優秀的農耕文化引入到數學課堂中,進而讓學生們在農耕文化營造的情境中去學習數學知識,同時在這一環境下能夠促使自身的數學學科素養得到提升。另外,為了能夠讓學生們主動、積極的進入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還需要借以生動的形象去為學生展示農耕文化,為其解決數學學習中遇到的困境,讓其思維能夠得以轉換,能夠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
(三)實踐活動
現今學生大多都被局限于學校及課堂中學習知識,他們的知識來源主要來源于課本,雖然現在多媒體被引用到了課堂中對學生們進行教學,但是學生也只能透過熒屏去了解事物,使得他們的認識與理解總是欠缺一份真實感。特別是現今有大多數的學生都不認識玉米、小麥、韭菜以及水稻等的生長形態,他們只認識在超市、市場中已經長成,形成產品的作物。這樣的情形與現今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極不符合。因此,老師在融合初中數學與農耕文化的過程中,需要帶領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們走出課堂,深入到農耕活動中,從實踐中去體悟、感受,提升自身的動手操作能力。
比如:老師帶領學生下鄉去幫助農民伯伯插秧,插秧需要每行每列對其,農民伯伯的秧田是一個長方形,每行秧苗間需距離13厘米,每列秧苗間需距離16厘米。但是農民伯伯只知道他的秧田為一畝,并不知道長寬多少厘米,那么該怎樣計算這塊秧田的長寬呢?這樣的問題通過實踐學生能夠采取各種各樣的辦法去獲得答案,而且還能夠體驗到插秧的艱辛,進而使其懂得珍惜糧食。通過帶領學生體驗農耕生活,不僅僅是為了讓其能夠解決數學問題,還為了能夠讓其明白數學知識是來源于生活的,它也應當用于生活,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學生明白知識的實用性,進而愿意主動學習知識,幫助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將初中數學與農耕文化融合起來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這需要老師通過自己的教學經驗以及對農耕文化的了解去進行選擇,進而提升對學生們的數學教學實效,讓其學習能力及綜合素質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江麗梅.如何促進農耕文化與”三愛”教育的融合[J]. 中外交流, 2019, 26(43):350-351.
[2]李春蓉.淺論生態數學課堂文化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 有效融合與構建有效融合與構[J]. 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 2019(7):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