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重要一環。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運用符合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內在要求,通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以及多方協同育人等途徑來加強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運用,符合時代發展潮流,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由于深受傳統教學的束縛,教師往往傾向于向學生傳授認知層面的知識,而忽視了學生對情感方面的需要,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認知領域與情感層面的失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既是時代發展所提出的要求,又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大重要手段。所以對情感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研究就顯得很有必要。
一、情感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大學生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還處于未成熟狀態,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明顯不足,再加之現實社會中的各種復雜因素對大學生所產生的影響,這就會導致大學生在生活或學習中偏離正確的方向,更有甚者可能會誤入歧途。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不僅需要傳授專業的理論知識,還需要投入更多的情感因素,運用情感教育來引導學生以極大的興趣來認識世界,觀察周圍的社會現象,提高辨別事物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并能夠在自主探索與思考中獲得求知的樂趣,從而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同時教育者還需要傾入更多的心血來喚醒學生的積極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與潛能,與學生建立起互尊互信的平等關系,從而促使學生身心逐漸走向成熟,并最終達到教育目標的實現。
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因素以及課堂感染能力的強弱會直接影響教學的最終效果。但由于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長期的刻板印象,在教學過程中通常會發生意志力不堅定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刻板枯燥的教育方法將會加劇這些現象的產生甚至可能會引起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這就會給教學過程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阻礙教學過程的進度。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傾入更多的情感,通過實施情感教育千方百計的引起學生對知識的情感共鳴,與學生建立起精神與心靈上的聯系,并尊重與理解課堂中的每一位學生,注重對學生情感的感化和熏陶,讓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情感因素充分涌流,從而使教學過程在師生積極健康的互動方式下順利進行。
二、情感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分析
(一)以教材內容為依托,將教材中隱含的情感因素與學生日常生活結合起來
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還是其他教育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都是相似的,都是為了豐富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為了塑造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然而教材依然是教師教學和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也是師生間有效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首先,教師在備課時應熟悉掌握教材內容并深入挖掘教材所隱藏的潛在意義;其次,在授課時應多舉一些跟學生日常生活實際貼近且為他們所耳熟能詳的案例作為理解教材內容的“鑰匙”;最后,在課后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運用所學教育知識總結或分享自己參加社會實踐后的收獲與感想等。總之,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始終堅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三貼近原則,深入鉆研和靈活遷移處理教材內容。希望通過對本門課程的學習,能夠引導他們提高認識世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最終達到早日促成他們成長成才的理想目標。
(二)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素
在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教師在具體教學中所采用的方法不再是單一的說教式教育,而應是多種方法交替使用,互相滲透的多樣化教學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實際,既可以借助視頻、音頻、PPT等網絡手段,也可以采取具體的問答式或提問式的傳統手段,將抽象的課本內容形象化,根據所講內容創設不同的情景,積極營造出一個活躍的課堂氛圍。比如:在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時,教師在備課時可以選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的事跡,例如 “最美教師”或者“最美醫生”等,組織學生在課堂觀看這些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跡,最后分析他們事跡中所體現出的知識內容,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真正感受到榜樣的力量,激發他們的責任意識,積極引導他們真正做一名對社會負責任的好公民。因此,互聯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法應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通過網絡媒體與學生進行溝通,也可以采用線下與學生進行交流的方式,無論采取怎樣的方式,然而對大學生的情感教育目標卻始終是一致的。為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有必要采取多種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素。
(三)個人、學校、社會等多個主體共同參與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成效,除了簡單的學校教育之外,還需要借助社會及學生自己的共同努力。首先,要重視學校環境建設;校園環境氛圍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的熏陶是巨大的,在具體學校硬件設施方面,黨和國家應加大投入,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在軟環境方面,注重學校文化氛圍的塑造,教師應起到帶頭模范作用,以身作則。其次,要重視社會對學生的熏陶作用;大學生除了家庭、學校教育之外,不可避免還會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大學生正值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階段,優良的社會氛圍,會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同向同行”。而不良的社會氛圍,會使學生在學校、家庭中所受的教育與社會風氣的現狀不相符合,學生難以判斷究竟那一種是對的、是符合社會主義發展需要的,這就嚴重阻礙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正常功能的發揮。最后,更應該注重學生自律能力的培養;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這些在促進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都是外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因此,一名合格中學生的培養,最重要的是學生自律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寧寧.論情感教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焦作大學學報,2020(03).
[2]王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情感教育滲透研究[D].湖北大學,2020.
[3]黃祥.情感教育視域下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02).
[4]沈軒羽.情感教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1(10).
作者簡介:石環環(1996.10-);女;漢族;甘肅定西人;碩士在讀;西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