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歡 ,鐘 鐘
(1)西安市臨潼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陜西 西安 710600;2)渭南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陜西 渭南 714000)
冠心病已成為目前威脅全球人類健康及生存質量的重要心血管疾病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超重、肥胖呈明顯增加趨勢[1]。與這種低齡化的危險因素的相對應的冠心病的發病年齡也越來越低齡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術是治療冠心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隨著現代介入治療技術的發展成熟,接受PCI 術治療的早發冠心病患者也逐漸升高。不同年齡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不同,危險因素不同,年齡分層相關的危險因素與冠心病患者PCI 術后不良事件發生密切相關[2-3]。因此,對不同年齡層早發冠心病PCI 患者的臨床特點及PCI 術后生存情況差異的更全面了解是對不同年齡段早發冠心病不同年齡段預防理論依據的補充,也為針對不同年齡段早發冠心病人群的防治提供了方向指導。
根據2001 年ATPIII 指南,冠心病患者發病年齡(男<55 歲,女<65 歲),即稱為早發冠心?。╬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PCAD)[4],發病年齡(男≥55 歲,女≥65 歲)被稱為晚發冠心?。╨at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LCAD)。回顧性收集2015 年01 月至2017 年01 月就診于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被診斷為早發冠心病的患者861 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年齡段劃分[5-6]標準:青年人(44 歲以下)、中年人(45-59 歲)、年青的老年人(60-74 歲)、老年人(75 歲以上)、長壽老人(90 歲以上),結合入選年齡(男≥55 歲,女≥65 歲)將入選的861 例早發冠心病患者分為18~40 歲組、41~50 歲組、≥51 歲三組。其中18~40 歲組51 例、41~50 歲組315 例、≥51 歲(男51~54 歲;女51~64 歲)組495 例。排除標準:伴隨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腫瘤、血液病或其他嚴重疾病者、臨床資料不全、不能耐受PCI 治療、無法完成隨訪或隨訪不配合者。
1.2.1 一般資料收集收集入選患者入院行PCI治療時的基線信息,包括年齡,性別,家族史,吸煙史,飲酒史,伴隨疾病,實驗室檢查、冠脈病變特點。電話隨訪并記錄所有入選者PCI 術后5 a 內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以及生存情況。所有患者的冠脈病變特點通過Judkins 法造影中的LCX、LAD、RCA、LM 的狹窄程度、病變特點、植入支架枚數進行記錄。
1.2.2 不良事件評估不良事件評估采用有效性終點事件和安全性終點事件綜合評估,其中有效性終點事件中主要終點事件包括再發心絞痛、心梗、卒中及死亡,次要終點事件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心衰。安全性終點事件參考BARC 出血定義(表1)[7]判斷,根據BARC 出血定義將安全性終點事件分為BARC 1~2 級組和BARC 3~5 級組。

表1 BARC 出血定義Tab.1 BARC bleeding definition
應用SPSS22.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平均值±標準差(xˉ±s)的格式描述,對計量資料采用W 檢驗對數據進行正態性檢驗,其中18~40 歲組心率(W=0.966,P=0.149)、低密度脂蛋白(W=0.970,P=0.212)、高密度脂蛋白(W=0.968,P=0.189)符合正態性分布,其余各組心率、低密度脂蛋白及其他觀察指標均不符合正態分布,也不具有方差齊性,故采用多個獨立樣本的Kruskal-Wallis H 檢驗(H 檢驗)進行分析比較,計數資料采用行×列表的卡方檢驗或Fisher 確切概率法進行組間比較。采用Kaplan-Meier 曲線描述術后5 a 的生存概率差異,P值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早發冠心病3 個年齡層患者的一般基線資料對比發現在3 個年齡組中,吸煙、飲酒、高血壓、糖尿病病史、糖耐量減低、血脂異常、高HCY、收縮壓、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BNP、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HbA1c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01)。其中18~40 歲組和41~50 歲組吸煙、飲酒占比均明顯高于51 歲以上組,而51 歲以上組的糖尿病、高血壓占比均明顯高于18~40 歲組和41~50 歲組(表2)。
表2 不同年齡組早發冠心病PCI 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of PCI patients with early-onse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diffirent groups()

表2 不同年齡組早發冠心病PCI 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of PCI patients with early-onse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diffirent groups()
注:運用Fisher確切概率法所得P值無對應卡方值,*P < 0.05。
對比分析3 個年齡組患者的冠脈病變特點,因冠脈支數為單向有序等級資料,故對3 個年齡層患者的冠脈病變支數采用R×C 表的Kruskal-Wallis 秩和檢驗,對其他病變采用行×列表的卡方檢驗,可見冠脈病變支數以及除管狀病變以外的其他病變特點在早發冠心病人群中不同年齡層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在18~40 歲組中管狀病變的占比明顯高于41~50 歲組,而41~50 歲組管狀病變占比明顯高于51 歲以上組(表3)。

表3 不同年齡組早發冠心病PCI 患者冠脈病變特征比較[n(%)]Tab.3 Comparison of coronary lesion characteristics of PCI patients with early-onset coronary heart [n(%)]
對3 個年齡層PCI 術后5 a 不良事件發生情況采用行×列表的卡方檢驗進行統計分析,通過對比發現3 個年齡層早發冠心病患者PCI 術后的有效性終點事件和安全性終點事件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不同年齡組早發冠心病患者PCI 術后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Tab.4 Comparison of adverse events after PCI in patients with early-onse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n(%)]
通過對比不同年齡組PCI 術后5 a 生存率,發現18~40 歲組生存率為1.961%,41~50 歲組的生存率為2.222%,51 歲以上組的生存率為4.040%,通過Kaplan-Meier 曲線可見3 個年齡組的早發冠心病患者在PCI 術后5 a 隨著時間的延長,生存概率逐漸降低。但通過對3 個年齡組的生存率進行Log-rank 比較,χ2=1.56,P=0.21,Wilcoxon 檢驗,χ2=1.23,P=0.27,可見3 組年齡段早發冠心病患者PCI 術后生存率無統計學差異(P> 0.05),見圖1。

圖1 不同年齡組早發冠心病患者PCI 術后生存率比較Fig.1 Comparison of survival rate after PCI in patients with early-onse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早發冠心病人群因其年齡的特殊性,對社會和國家的貢獻正處于中堅力量乃至核心力量,尤其是早發冠心病中的青年人群,其健康狀態及生存質量直接關乎著一個家庭的興衰。但青年人群早發冠心病與非青年早發冠心病的臨床特點及PCI 術后的生存率差異仍不清楚。研究發現,在所有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約2%的患者在40 歲以下[7-8]。越來越多的冠心病的發病年齡趨于年輕化,在臨床工作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數量逐年增加,35 歲以下發病的報道屢見不鮮。令人擔憂的是在35~54 歲年齡組,冠心病的死亡率的下降速度在近幾年逐漸減慢[9]。研究發現超低齡化的冠心病的發生大多數與遺傳因素有關,比伴隨如普拉德-威利綜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PWS)、遺傳性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冠狀動脈非梗阻型冠脈疾?。╩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no obstructive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MINOCA)[10-12]等遺傳疾病有關。因此不斷的探索不同年齡層早發冠心病的發病特點及預后,通過加強宣傳早發冠心病的相關知識,對有些危險因素及時采取干預措施,以最大程度的減少早發冠心病的發病率,減少社會及家庭損失有重要深遠意義。
本研究通過對比為18~40 歲組、41~50 歲組、≥51 歲3 個年齡層早發冠心病的臨床特點及PCI 術后5 a 不良事件及生存率差異發現,18~40 歲組和41~50 歲組吸煙、飲酒占比均高于51歲以上組,而51 歲以上組糖尿病、高血壓占比均高于18~40 歲組和41~50 歲組。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年青人的社會壓力增大,吸煙、飲酒成了大多數人解壓的方式,不良的生活習慣就會導致不良后果,由此可見青年人群應該加強戒煙戒酒的宣傳力度,最大限度的降低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對于51 歲以的早發冠心病人群,在宣傳戒煙戒酒的基礎上,應加強關于高血壓、糖尿病等位危險因素疾病的健康教育及管理,強調合理控制血壓、血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能夠將血壓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圍。同時在本研究中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發現,無論青年人還是非青年人群,一旦被診斷為冠心病,其生存率及不良事件發生率不會因為年齡的高低而存在差異,3 個年齡層早發冠心病患者在PCI 術后5 a內有效性及安全性終點事件及生存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由此可見早發冠心病一旦被診斷,其生存率及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與年齡無關,不論年輕與否均應重視起來,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遵醫囑用藥、復查,有針對性的干預危險因素,更利于對早發冠心病患者提高生活質量、延長患病后的壽命。
目前關于早發冠心病的研究大多關注于性別差異以及早發與晚發的差異,關于不同年齡層早發冠心病的研究數據甚少。但研究發現在不同年齡層,冠心病的風險及嚴重程度不同[13],因而推測早發冠心病不同年齡層冠心病的風險及嚴重程度也會存在不同。近些年低齡人群尤其是青少年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報道層見迭出[14-16],青年冠心病并發的不良事件給家庭及社會帶來的損失沉重。因此探討不同年齡層早發冠心病PCI 術后不良事件及生存率差異具有更重要的意義。期望更大樣本、多中心的、年齡更細致分化的研究繼續對不同年齡層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及發病特點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期獲得更全面的結論,為早發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更有力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