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寶
[摘 要]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小學德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目前小學德育因社會環境和教育環境的變化而面臨諸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這是所有的教育者應該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德育;德育因素;對策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思想與品格形成的最佳時期。德育是智育的基礎,德育塑造品格,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如何讓小學生受到良好的德育呢?這應是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的責任。學校是德育的主陣地,要切實加強德育,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這是當前小學教育的重要工作任務。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教育環境也在悄然改變。小學德育在這樣的環境下面臨諸多問題與困難,作為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同心協力積極分析德育存在的問題,為實現素質教育尋找良策。
一、影響學校德育的主要因素
(一)德育方法單一,不被重視
目前,很多小學的德育僅以思想品德課的方式進行,不能滲透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一直處于孤軍奮戰的狀態。很多時候,思想品德課不僅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而且很多學校的思想品德課沒有專任教師,更有甚者,思想品德課被別的學科教師占用。即便是學生“有幸”上了思想品德課,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很單一,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沒有改變思想品德教師的課堂。很多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說服教育、榜樣示范的方法,照本宣科的填鴨式教學,很少采用品德實踐、情感熏陶等方式進行德育,思想品德課枯燥乏味。學校對于思想品德教學疏于監管,導致教師不重視,學生不認同。
(二)存在“重智輕德”的現象
家長重視成績,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認為唯有通過讀書才能提高社會地位,完全不在乎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習慣品行;學校重視成績,認為升學率高便是辦學的成功。在某些學校依然設有重點班,班級的學生都是成績好的學生,這些所謂的“學霸”是學校、老師、家長的寵兒,這一切皆因為他們能考出高分,他們擁有最好的教學資源,學校和家長渴望他們能夠一鳴驚人,成為家長、學校和老師的驕傲。這種只重視分數而忽視德育的做法,嚴重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初衷,導致教育失去公平性。
(三)社會環境影響德育
迅猛發展的經濟為教育插上了翅膀,學生的教育資源、教育環境得到極大改善,讓學生能在幸福、安定的環境中學習知識,增長技能,塑造品格。然而,剛剛步入校園的小學生知識甚少,心智尚不成熟,對于很多事情無法給出正確的判斷,極易受到社會負面因素的影響,養成不良的習慣。不可否認,有些小學生由于復雜的社會環境和優越的生活條件等影響,使得他們表面上特別聰明、思路開闊、侃侃而談,但是內心道德取向出現多樣化的情況。他們渴望被人理解,卻不懂得理解和包容他人;他們希望擁有一切,卻不愿意付出行動;他們只想被愛,卻不想去愛他人,遇到困難與挫折表現得很脆弱。
二、提高學校德育的有效對策
(一)組建德育工作領導小組
學校設有完善的德育領導小組,明確職責與分工,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真抓實干。學期初制定切實可行的德育計劃,并按照計劃進行,做到及時總結和反思,最終形成材料。教師全員參與德育工作,形成良好的教風和學風,定期召開家長會,形成家校合力,促進德育。學校德育領導小組指導和監督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德育工作中對于表現較好的教師和學生要給予鼓勵表揚,形成完善的、健康的德育體系。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小學生成長規律,適應社會發展要求,以學校課程和校園文化為載體,多渠道、全方位開展德育活動,把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質教育貫徹始終,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二)全方位提升德育觀念,合力育人
想要加強和重視學校的德育工作,首先要提升教師德育的觀念,這是加強學校德育的關鍵一環。學校要積極組織教師學習培訓,提升教師德育素養,完善自我,率先垂范,要從根本上摒棄只為高分而教學的思想,教學中用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將德育滲透到學科教學中,每節課的德育要自然而然地流露與滲透,做到潤物無聲。教師之責任不僅僅在于教學生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潛移默化地影響每個學生,影響他們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最終形成他們精神世界中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學校在德育中起主導作用,在扎實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同時,協調家長與社會共同教育,形成全方位的、步調一致的德育環境。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也是提高德育水平的重要環節,教師通過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座談會等方式與家長溝通,一方面能提高家長對德育的重視,另一方面能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行為習慣,出現問題及時協助家長解決,讓學生在學校養成的好習慣在家里得到監督與強化。
(三)重視校園文化建設
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很多,如校報、校園網、校園廣播等,可以展示名人名言,張貼科學家或革命領袖的肖像,傳達民族文化或民族精神,同時建立德育室、美育室、心靈小屋等,營造積極向上的德育氛圍。通過課堂、課前或課外,開展各種教育活動,把德育滲透到這些活動中,根據學校德育特點,設立國學長廊、弟子規長廊、科技創新長廊等,通過文化熏陶對學生加強德育。開設開放式的閱覽室,開展讀書沙龍活動,為學生提供閱讀機會,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建設書香校園,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每學期,班級都要有讀書匯報,學生讀經典、唱經典、演經典。
(四)重視思想品德學科教學
小學思想品德課是德育的主要課程,重視和加強思想品德學科教學刻不容緩。第一,學校設置專業的思想品德教師,不斷提升教師的道德修養。小學思想品德教師是學生道德的啟蒙者和引導者,是學生的道德典范與榜樣,教師要熱愛思想品德教育,熱愛學生,有上好思想品德課的能力。第二,學校要加強對思想品德課的監管。引導教師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選擇靈活、開放的教學方式滲透德育,使思品課上得生動有趣,意味無窮,增強思想品德課的感染力。
(五)將德育滲透到其他學科教學中
思想品德課是直接進行德育的一門課程,其他學科的教材中同樣存在德育因素。在教學中,教師要鉆研教材,找準知識傳授與德育滲透的結合點,精心設計德育滲透環節。音樂、美術學科教學充滿藝術教育的正能量,在培養學生情操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了他們活潑的個性;體育教學不但鍛煉了學生的運動技能和體能,而且培養了學生勇敢堅強、團結協作的精神,克服困難努力拼搏的頑強毅力,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和組織紀律性。
(六)在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
德育不僅滲透在學科教學中,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亦是德育的不錯載體,把德育滲透到實踐活動中更為有效。通過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競賽活動和有意義的課外活動,培養興趣,完善品格,促進德育、智育、體育各方面積極發展。學校組織的德育活動要盡量貼近小學生的生活,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這樣更容易被接受,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踐行所學,做到知行統一。例如,學校開展的“藝術周”活動,學生通過參與做手工、畫畫、唱歌、講故事等活動,不僅學會了動腦和動手,更讓學生學會了相互欣賞,相互幫助,相互進步。在實踐活動受到的教育是深入人心的,這樣的實踐活動就是最好的德育,學生在實踐中培養品格,更有助于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此外,要借助民族傳統節日、紀念日等開展有意義的德育活動,將愛國主義教育、誠信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滲透其中。
(七)德育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
過去,學校的德育依賴于思想品德課,教學方法也多是說教,如今的德育教師應以創新的精神對待德育,不斷探索創新學校德育的新方式。教師應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教師采用的教學手段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并制作生動、形象的教學課件,通過動感的畫面和生動的故事吸引學生。比如,在國慶節來臨之際,對于低年段的學生,教師可以借助教學視頻講解國旗、國徽、國歌的創作;中年段學生可以畫國旗和國徽,唱國歌;高年段的學生可以觀看《開國大典》,寫觀后感。借此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從小熱愛祖國,熱愛家鄉,使學生明白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從而珍惜幸福安定的生活,努力學習。
德育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健康發展,道德的升華是人類不斷走向文明的載體,抓好學生德育工作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整個社會的共同責任。
參考文獻:
[1]杜光文.加強德育對于小學生成長的重要性[J].速讀(中旬),2018,(07).
[2]陳瓊基.淺談小學德育的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9,(29).
(責任編輯 馮 璐)